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诗歌的太阳——约瑟夫·布罗茨基,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

2016-12-16 田洪敏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他就像“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是继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样评价约瑟夫·布罗茨基。他像一枚从另一个帝国射来的导弹,一枚善良的导弹,其承载的不仅是他的天才,而且是他祖国的文学那崇高而严苛的诗人威严感。

约瑟夫·布罗茨基


11月布罗茨基的散文名篇《水印:魂系威尼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布罗茨基以一位诗人的敏锐双眼观察这座城市,在威尼斯那精巧如花边的建筑立面与“水之无常”的相映成趣中捕捉到了美,《水印》是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是布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也成为诗人销量最大、译本最多的文学作品。


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


美国公民“俄语诗人”


1995年纽约“法拉尔、斯特劳斯和吉罗克斯”出版社发行布罗茨基散文集《悲伤与理智》,2015年,这本书漂流到了中国……


开篇《战利品》中,布罗茨基回忆了自己的苏联生活。其中谈到对于一位美国影星的印象:“我在许多年间一直试图模仿他高高抬起的下巴和能独自上挑的左眉,后一个动作我始终未能模仿成功。”――不过,前一个动作却成为莫斯科布罗茨基雕像的灵感来源。



2011年5月30日由俄罗斯著名雕塑家弗兰古里安设计的布罗茨基雕像在莫斯科落成。雕像坐落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对面,这一选址多少引起了人们的议论。


人们想起布罗茨基正是通过美国人签发的一张过境签证告别了苏联,过分自尊的指摘者终于默认了布罗茨基就应该“站”在美国使馆对面。雕塑底座为花岗石――彼得堡涅瓦河畔也是这样的花岗石。雕像中的布罗茨基面朝美国大使馆,仰望天空,显得强大而自信,当然他的表情里一定不会缺少俄罗斯民间文学般的诙谐与幽默。其背后则是看不清面目的两组雕像,按照弗兰古里安的解释,雕像群是布罗茨基的朋友或者敌人。布罗茨基最终成了一个美国公民,不过人们都称呼他为“俄语诗人”,诗人自己也这样认为。


1996年布罗茨基去世,最后的安息地是威尼斯圣米歇尔墓地。布罗茨基曾经收到一个姑娘送给他的一套威尼斯风光明信片。“那些画面所呈现的色调和哀伤氛围与我的故乡十分相近”――布罗茨基后来如此写道。这多少可以解释布罗茨基为什么喜欢威尼斯,因为它和彼得堡总有些亲近的地方。


今天,人们在世界各地朗读布罗茨基的诗,不仅是在彼得堡或者纽约,也包括上海。这或许因为布罗茨基对于中国的感性认识:“因为我的父亲是在关东军溃败之后于上海找到这些唱片的。”(《悲伤与理智》之《战利品》)


带着对于故乡彼得堡的复杂情绪布罗茨基写道:“我出生在波罗的海的彼岸”,这是一句在俄文中应该带着降调去朗读的诗句,因为它的最后一个单词是带有重音、复数意义上的“沼泽地”――彼得堡就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建立起来的。沼泽地带来的是下沉的情绪,所以布罗茨基一直深陷于彼得堡诗歌传统中。


一部谈论诗歌的书


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一部谈论诗歌的书,虽然也有诗人对于自己苏联生活的回忆或者反刍,但是它从来没有成为言说的中心。


喜欢精神分析的评论者一定认为,这本书该成为布罗茨基流亡生活的脚本,为什么不呢?试图厘清存在于作家自身经历之间相互纠缠的线索是很多文学研究者的癖好,而布罗茨基的人生恰好迎合了这种蒙太奇幻境。


比如他是个犹太裔作家,出生在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青少年时期辍学、打零工,甚至在一次勘探中险些丧命;他在法庭上大谈诗歌,他用余生成就了“流亡作家”的称号。


把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位置上从来没有成为布罗茨基的愿望,他认为,“在真理的天平上,想象力的分量就等于并且时而大于现实”,而且“用这个(流亡)满含悲伤的字眼去称呼接下来的生活,就显得就过于舒服又过于自在了”。在这一点上,他不是一个俄罗斯人,也不是一个美国人。


说布罗茨基的散文是诗体散文,并非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少成分是合仄押韵的,又有多少成分是浅吟低唱,这是因为我们想起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诗歌进入小说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帕斯捷尔纳克,伟大的英国作家哈代,当然我们也因此怀念伟大的中国作家曹雪芹。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必讶异一个诗人为什么要写一写散文,这本身就是世界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原载于社科报第1477期第8版,上海师范大学 田洪敏《仿佛诗歌 仿佛眷恋》)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