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内容
张涛甫:新媒体呈现的政治新景观 |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两会视点
新媒体呈现政治新景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张涛甫
◤360度全景相机、虚拟现实眼镜、微信群、公众号、令人眼花缭乱的H5产品……新的采访“装备”、新的媒体表达形式,让公众看到的“两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两会”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汇聚了中国政治的精英,这些政治精英代表了中国最广泛民众的利益和诉求,相聚在北京,行使他们的法定权利,履行其政治职责。这一重要的政治过程,往往被赋予了浓重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政治语境中,“两会”能唤起在场者庄重的仪式感,同时能激起围观者的参与感,让未及现场的围观者感同身受,产生共情和共鸣。而实现这一点,显然离不开媒介的联通和传播之功。
两会的仪式性
政治仪式需要遵循特定的规程,这在“两会”上表现最为显豁。在这一超大型的政治活动中,各个角色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规定的程式,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语境,不像日常语境可以相对自我地表达,须接受政治规程的约束。
在这种情境之下,“两会”代表既然接受人民赋权,其角色就不能任性自我,而应担负起代表的职责,在“两会”这种特殊的政治舞台上,接受人民的检阅。在“两会”现场,每一位代表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现场仪式的庄严,他们切身体验到政治的神圣感和神秘感,让每一位角色都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非常体验,这种体验还会交叉传染,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形成广众的共情反应。
“两会”仪式性还表现在:它吸纳了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眼光。“两会”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规定,让那些受制于身份和空间的人们,可以将视野延伸到“两会”的中心舞台,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在场的观者而言,拜高度发达的现代媒介所赐,人们不必亲临现场,哪怕在天涯海角,也可关注“两会”现场,甚至也可与现场互动,比如,可以通过“两会直通车”以及社交媒体等管道,实现与“两会”现场的“亲密接触”。
作为媒体事件的两会
“两会”时间,也是媒体的时间。“两会”的可视范围毕竟有限,其可及空间也很有限,虽然其影响不可谓不广,但这对于十多亿人的超大政治共同体而言,现场的可及性毕竟还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让大众媒介担当政治传送带的角色,让政治在媒体中转动起来,政治仪式也就会延展到媒体空间,从而显现出大众媒体的政治功能。
一方面,政治会主动将大众媒介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激活,让大众媒介充当政治沟通管道,从而突破代议民主对于现实空间的依附,借助大众媒介,那些不能亲临现场的国家主人,可以“近距离”地关注、监督代表们的言论。
另一方面,媒体对于“两会”的关注也是空前的。既然“两会”在中国的公共生活中如此重要,吸附了最广大民众的视线,也汇聚了全球舆论的目光,那么,以捕捉公共关切的媒体,就不能无视这一重大公共事件的存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议题,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媒体视野的“今日头条”。
在一个全面开放语境下,在媒体生态多元化的今天,要做到舆论共振着实不易,比如,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境内外记者多视角甚至有些尖锐的提问,这就要求发言者应对高难度的挑战,用对等的能力与媒体互动。今年“两会”,我们看到“部长通道”以及记者招待会上的互动,有不少亮点,在小组讨论会上,不乏精彩的场景。
新媒体神器只是工具
新媒体延展了政治的空间。在新媒体大面积普及且使用更为便捷的今天,媒体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交互影响,大大提升了政治的可及性。我们看到,一些新媒体“神器”被带入“两会”现场,披挂多种新媒体装备的“钢铁侠”现身于“两会”现场,引起了舆论的追捧和围观。
"两会"记者的VR头盔
据说,有了这种武装,仅需一名记者即可实现普通视频、全景、VR同步录制与直播。网上疯传这种新媒体神器,的确刺激很多人的眼球。我认为,这种神器作为花絮报道一下,未尝不可,但不能成为主旋律。更何况,这种被炒作的新媒体神器,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媒体见证新闻现场,不能把自己作为焦点来炒作,这有点喧宾夺主。
新媒体神器再厉害,也只是报道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本身。如此锣鼓喧天地炒作新媒体神器,没有必要。关键要看,用新媒体神器呈现出怎样的新闻内容,做出了哪些增量的新闻来。千万别用技术上的哗众取宠,转移媒体视线和公众关切。
媒体真正关注的应该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新闻产品,而不是“秀肌肉”。其实“两会”是新闻的富矿,也是媒体竞争的战场。新媒体神器应该最大限度地用于延展“两会”的在场性,增进民众的体验性,凭借新媒体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的壁垒,身临其境地感受政治仪式,这种获得感不仅是政治的,同时也是媒介的。
近年来,“两会”报道若真正从专业标准来看,增量不是很多,至少与公众的期待有距离,有不少媒体人可能会把歉收原因推给一些外在因素,这一理由有点牵强。媒体应该下功夫的是,将政治议程中最有价值的议题和选项,用优质的专业表达予以呈现,且最大限度地回应公众关切,也即是说,要将政治议程、公众议程与媒体议程最大程度地兼容。
我认为,很多媒体人在面对“两会”这一重大中国政治活动时,没有做足功课,也没有将自身的最高状态释放出来,仅有心理上的重视是不够的,需要用饱满的媒体语言予以呈现。
再者,不少媒体存在比较大的惯性和惰性,没有用积极的努力,将报道的空间撑满,其实,规定动作同样可以做得精彩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原文请见社科报总1550期,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