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影 | 《廊桥遗梦》——四日之爱,至死不渝

2017-03-17 报报 社会科学报


欢迎光临《社会科学报》小屋~

美国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原著作者、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于3月10日凌晨在其德州的寓所去世,享年77岁。



作为一个并不高产的作家,沃勒一生出版了七本书,而《廊桥遗梦》在其中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正是在《廊桥遗梦》小说大获成功之后,荣登1993年全美畅销小说排行榜第一位,使得沃勒从默默无闻的作家摇身变成百万富翁。


《廊桥遗梦》主题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8322chh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廊桥遗梦》主题曲


这部据传仅仅由沃勒花十一天“赶工”出来的小说,不仅在书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其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在爱情片领域也可以称得上经典。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我们奉上一场出色的表演。



《廊桥遗梦》的情节可以说并不复杂,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略有些老套。1965年的一天,农妇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了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在指路、带路过程中,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去喝冰茶。在两人互诉衷肠以后,弗朗西斯卡发现自己对牛仔摄影记者有了别样的情愫。



两人的心灵如此的契合,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在1982年3月,她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订在桥头的纸条。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1989年弗朗西斯卡过世了,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本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通篇可以说以情取胜。探讨的是微妙的婚外恋情与中年人的感情,这无疑挠到了很多人的痒处。豆瓣上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无数,有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悲剧的,也有将其看成一场动人的婚外恋情。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看待婚外恋情总是同情被出轨的那一方,但是这部片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顾全了传统家庭的道德观,又给人提供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对于梅姨所饰演的女主角来说,在日常无尽的琐碎事务中,她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理想,因此当充满了自由气息的“最后一个牛仔”出现在她面前以后,她情不自禁的为他所吸引。这于道德上来说,当然是不值得颂扬的,但是看过电影的我们却又觉得十分可以理解女主的心理及行为。


而这种激烈的爱,和巨大的克制,两种对立的力量相互冲击之时,给了影片无尽的张力。我们不会粗浅的对《廊桥遗梦》下定义,无论是称其为“美化婚外情”或是歌颂“回归家庭、构造和谐社会”,都不甚符合影片的内涵与寓意。



电影更多的表达了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公众道德之间的抉择。影片在塑造情节、人物的同时,其实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对男女主人公的潜在压力和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再三决择之后还是选择了家庭,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而影片结尾也以女主人公的两位儿女受到感动重视家庭为结束,这些都是正统的道德观念的体现。




而也恰恰是这样的两个男女的选择,使得影片不落窠臼。罗伯特得无牵无挂孑然一身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弗朗西斯卡才敢在封闭的小镇豁出去风风火火爱一场;弗朗西斯卡得拖家带口为人妻为人母这样才走不掉,不需要罗伯特负责下半辈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双方对彼此留下的印象都是最美好的。恰恰因为双方不需要继续生活,他们也就成了彼此的唯一,将感情上升到了信仰的地步。才让这份只有四天的感情至死不渝。


(文中资料综合百科、豆瓣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