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北大、复旦、哈工大等12位校长聚到一起,他们眼中未来的大学蓝图是这样!

2017-06-27 黄云平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关注

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中国一流大学需不断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构建完善开放式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保持与国际教育和创新网络互联互通。近日,由浙江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7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畅想一流大学2030”,国内十二所高校的校长共聚浙江大学,共同探讨了未来建设一流大学的机遇与图景,深入探讨一流大学创建的战略与进路,并就一流大学创建过程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提出了多个有价值的建议,发起并通过了“面向2030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合作倡议”。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原文:《大学校长探讨一流大学建设:以开放理念融入世界高等教育潮流

本报特约记者 黄云平


未来大学会发生哪些变化


开放办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在全球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中承担更大责任,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科技创新强国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以及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中国大学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非常迅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如SCI科技论文数和科研经费均增长了十倍左右。与此同时,国内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也很高,对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度评价并不正面。他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必须能够关注并适应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大学治理等方面的发展模式,既要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能解决世界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指出,当前大学存在着国际化是目标还是路径的模糊问题,存在着“好”学生必须要出国、“好”老师必须来自国外、“好”成果必须在国外发表、评价“权威”必须在国外等突出问题,导致我国大学优质生源、师资流失的恶性循环,造成了评价中国问题依赖所谓的国际前沿。构建中国知识体系依赖所谓的世界名刊、构建中国评价体系依赖所谓的海外专家等不良后果。他认为,中国的大学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服务国家战略,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大学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大学与社会发展脱节。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大学不再是社会的引领者,很多新技术不是来源于大学校园内,而是来源于大学校园外。如最近很多颠覆性或改变产业形态的技术、思想都不是从大学里产生。社会上一些科研组织在学术研究水平上不低于大学,一些企业的研究院也在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此,大学应致力于做一个引领社会的机构,产生思想并着眼于社会的未来。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认为,未来社会和高等教育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化:一是在大学生教育上,将呈现出课堂授课时间占比越来越小,社会实践、创业体验等时间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二是在大学管理上,文化教育影响更加明显,现在大学领导层都是从海外回流,管理哲学将产生变化。三是国际政局动荡,令全球经济环境增添不明朗因素,教育与学生的流动性将受影响。四是由于现代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跨国界的互动与影响越来越频繁。对此。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也有类似感受。他认为,创新全球化加速基于知识的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协同化催生了科技集成的全链条创新格局,创新网络化则塑造资源汇聚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如纽约“东部硅谷”发展计划就是典型案例。教育资源的跨境流动共享已成为新常态,高等教育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格局,比如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资源体系的开放、办学空间的拓展等方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指出,当前的大学面临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等三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未来的教育必须超越功利化,站在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变革和发展,去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20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将解决满足本国需求与应对全球挑战之间的平衡问题,形成更具适应性和创造力的战略与组织创新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精英人才培育、全球学术引领、产学协同创新等领域表现卓越。


从系统工程走向文化自觉


与会者就一流大学的本质属性、重点内容、发展方向等普遍性问题展开了讨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发言中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一所伟大的大学要回归教育初心,以人才培养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根。他特别强调要鼓励创新,让创新创业战略成为一个长期的战略,产生“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要推动融合,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模式发生深度的耦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助力。 

  


林建华建议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建立观察世界的中国学术视角,产生更多研究世界的新理论、新思想。二是关注中国健康问题,集中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学科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中国健康这一世界性的问题。三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以综合改革为抓手,结合综合改革中教育教学、人事体制、学科调配等内容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创建。四是在未来应建立基于中国或东方文化基础之上的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育人、学术、文化,重点内容是抓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社会贡献。现在中国的大学没有解决学生心灵的问题,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追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以及“真善美”作为所有师生的共同追求。

  

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建建议,一流大学建设要从系统推动的工程化的手段转变为一种文化的自觉。一是优化结构,要有综合一盘棋的思想,把整个大学的体系结构设计出来。二是转换动力,把外在的价值观、指标的价值观转变为内涵式的价值观。三是变化速度。我们不必追求相关论文数量要成为世界第一,而应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区间调控、定位调控,归心、归位、归本源。国家“双一流”建设必须在机制、模式、效益上着力,核心是要引领高等教育新常态,重点在自主办学权、改革评价方式上进行突破性探索。

  


与会的校长们围绕面向2030创建一流大学的愿景,深入交流了本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以本校经验为例,认为国际化是大学为学生提供机会的核心使命,大学需要提供国际化的教育经验,包括提供国际课程、国际化校园、全球化思想的领导者,建立跨机构和跨洲际伙伴关系。在创意方面,大学需要培养具有创意性的前瞻性人才,创造新知识的合作机会,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 

  

吴朝晖提出,要构筑开源的思想文化高地,塑造开放共享的知识和文化源头,让大学精神和思想文化辐射提升社会文明。尤其是要努力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实现校内外多重网络的链接互动和资源共享。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63期第4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