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田兆元:保护文化遗产,留住的不只是文明

2017-07-04 田兆元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执行了11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改名叫“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是不是折腾?你到街上问问:哪一天是文化遗产日?我敢打赌,十个人中间未见得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如果说这个大众不够专业,那你去问问大学文史哲的教授,恐怕多数人也是说不上来的。但还是有若干群体,如民俗学学科、考古学博物馆学科,以及非遗的保护单位,他们都在忙乎这件事呢。说实在,设立文化遗产日,对于中国公民增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参与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弘扬事业,这是事实。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是功德无量的事。

原文:《文化遗产,为了生活更美好》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田兆元



为什么今年要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呢?这也是颇值得玩味的一件事。前些年,非遗保护,大家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得死去活来。很滑稽的是,为了分辨物质与非物质,比如,在讨论刺绣技艺的时候,为了强调刺绣的非物质属性,就说:那个刺绣品不是非遗,但是那个刺绣技术就是非遗。人们就要问:为什么非遗馆难以展示刺绣技术,却要展出刺绣作品呢?其实这样的争论很无趣,哪一样技术不是与特定的物质相关的?所以物质与非物质的过度区别没有意义。今年把自然遗产也拉进来,是要进一步强调我们生存环境的历史生态。这些自然的奇观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犹如人类的创造一样,都是珍贵的构成。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要强调文化遗产的可感知性、客观性。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客观的、固有的、伟大的、神圣的,是漫长的岁月养成的。自然遗产往往也是人文的,如石林因为阿诗玛故事,火焰山因为西天取经传说,自然遗产的价值增值来源于人类文化的浸染。

  


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之成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规定一方面是现实的安排,但首先是过去的塑形。我们的行为和价值是由过去的岁月塑造成型,它可以选择,但是不能篡改。当今世界,有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争议,大多数情况是不顾历史传统的现实利益纠结。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提出一个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5·18”国际博物馆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前奏,给了我们一个行动的契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都是行动者。我们这些年搜集到一批越南的年画,这些年画与中国的年画血肉相连,也有越南人民的智慧创造。该怎么讲述这段民俗艺术的故事呢?为了照顾各方的情绪,我们便“讲述了难以言说的历史”。大家就看看吧,这60多幅云南东湖年画作品,美轮美奂,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许多问题,尽在不言中。“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中越两国文化交流,通过文物展示,默默讲述了一段传奇。这时,我们发现,物的呈现,物象叙事,或者景观叙事,真是民俗的永恒的巨大力量。伟大的精神,没有物质的载体,是难以客观显现的。许多事实,在物的证据面前,大家默认了!

  


我们把越南东湖年画展定位为“5·18国际博物馆日”与6·1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共同庆典,是想让人们感受到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意义。这些纸片色块,是历史的证言。穿插在两个节日之间,我们开始了一个文化部、教育部的琉璃烧制技艺的培训。这又是一个工艺技术创造物质景观的经典案例。稍微了解一下琉璃的历史,就会发现它与“一带一路”又有许多的关联。

  


我们突然感悟:美丽追求是世界的根本追求,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艺术的同好。自然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物质的也好,非物质的也好,美就是好。文化遗产,为了生活更加美好,为了世界更加美好。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对于民俗的定义: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我们是为世界和平歌唱的人,多么自豪呢!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64期第8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