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张丽娟:文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来自于“民心”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其哲学本体而言,决不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文化威胁,也不是文化殖民,更不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而是自己敞开自己,遵循“家——国——天下”的三元结构,无所执著,既无我执,亦无法执,有容乃大,和合生物。
全文大约1600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报纸原文:《文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来自于民心》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 张丽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世界观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世界观的自信,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觉解和坚信所呈现出的一种“以文化观天下”的世界观。“天下”视域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世界域,其把天下作为文化分析的最高、最大单位,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构成“家——国——天下”三元的、逐步扩大的、层次递进的世界观格局。这有别于西方文化中民族国家的分析单位,其把文化的视域仅限于国家、民族内部,缺少“心怀天下”的精神气质。
文化自信,自信的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它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新时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政党文化等等,这是文化自信的资源、根基和依据。
文化自信,不仅自信的是“过去”的气质,而且自信的是“现在”的志向和“未来”的愿景,它思考的是关于现在以及未来的各种方面的可能性,它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用“家——国——天下”的文化理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中华文化对天下的可能性创造和对现实世界的责任。
文化自信是一种伦理自信
中华文化的内核是一套自成体系的伦理价值规范,伦理本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韦政通说道,“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可见,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自身的知识论自信,还是一种价值论自信,一种伦理自信。它不仅要思考关于文化本身的知识问题,还要考虑文化对社会负责任的问题。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文化的实践和技术性方面的自信,还是对文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自信。文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来自于民心,它是人民群众在伦理价值观念上所达到的共识。民心是经过理性分析而产生的那些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和幸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精神气质,它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思想、经验和历史,它是一种“公共资源”。民心是文化自信的唯一正当性来源。
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天下”形势而提出的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根基正是基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是时间性的,即其是对中华文化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思考、觉解和坚定,而且还是空间性的,即坚信中华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事物的影响力。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变化日益激烈,全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思考世界问题时就需要一个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的世界性尺度来表达世界性的利益。中华文化的理论自信、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给予了世界一个中国式的世界性尺度,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不是中华文化的盲目自大,也不是中华文化拒绝西方文化的精华与营养,而是以中华文化自己的独特视角去理解、促进和影响西方文化。赵汀阳认为,中国的精神在于“化”,并且关键是要以己化他而达到化他为己。化是为了追求大,有容乃大,以至无边。当这一基本精神落实到关于世界的问题上,就是天下无外。无外就是不承认绝对在外的超越存在,即那种不管怎么样都化不进来的东西。中华文化自古强调天下无外的原则,以兼容并蓄的大度和宽容,做到了文化的天下性。天下无外的原则表现在文化自信中,就是文化无外。文化也是天下,是理念的天下,是伦理价值体系的天下,是文化的天下。文化自信,就其哲学本体而言,决不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文化威胁,也不是文化殖民,更不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而是自己敞开自己,遵循“家——国——天下”的三元结构,无所执著,既无我执,亦无法执,有容乃大,和合生物。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9期第3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