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我的后半生: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我们该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不用怕老,怕的是没准备要老。
老年不是人生终点,而是第二人生的出发点。
《老后生活心事典》
[日] 佐藤真一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内容介绍
我们该如何面对“老”的到来?当面对父母离世、配偶重病、届龄退休、持续老去、入住赡养设施……等各种情况时,我们应该保有何种心境呢?面对“届龄退休”人生事件,只要将其转变为“仍有前路”,后半生也将可以成为复合式生活方式的起点。面对“配偶死亡”人生事件,不要抑制悲伤,也不可以过度执着,要学习接受死亡。面对“无法行走”人生事件,即使必须乘坐轮椅,只要持续保有好奇心,就能深化内在生活圈。很多人都知道要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存钱、做准备,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懂得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心理准备。这是一本让你从容面对人生后半场的心理指引书,从心理学、老年学的角度,带领你观看你人生的下半场,如何让你的心快乐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书中阐述60到90各年龄层会面临的人生事件——60年龄层,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与真义”,会面临到的生活事件,像是失去父母以及退休或是再就业等问题;70年龄层,告诉读者如何接受心灵和身体上的变化;80年龄层,则着重在自己与配偶的照护及如何避免罹患失智症;90年龄层,人生事件包括“委托他人管理管理金钱”及深化内在生活圈,让自己保有美好回忆等等,有条理不紊地告诉读者如何以轻松的心态活在当下、从容自在面对老后生活。
作者简介
佐藤真一
195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阪大学研究所人类科学研究科临床生死学、老年行为科学研究领域教授、博士(医学)。历任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口学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明治学院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等职务。主要著作有《充满谜题的老人:老人行动学的解释说明》(光文社新书)、《失智症中的无法理解行动有其原因》(Soft Bank新书),合著方面有《年老之心:年龄渐长与成熟的发展心理学》(有斐阁)、《年老与心灵的照护──老年行动学入门》(Menrva书房)、《老龄化心理学:与年老相关的理解与支持》(北大路书房)等等。
前言导读
我们要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人生事件(Life event)”的挑战。所谓的“人生事件”,指的就是让我们日常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美好开心的,也有非常糟糕哀伤的,有时则是不好不坏的中性事件。
举例来说,像是升学与结婚、子女或是孙辈诞生、自己与配偶在职场获得升迁等情况,都是大多数人感到“美好”的人生事件。不过相较于这些美好事件,若遇到的是自己或是家人受伤生病、夫妻之间有所纷争、失业,或是失去亲人、面临死别等众多情况时,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些属于“糟糕”的人生事件。另外,像是孩子独立、与父母同住、自己与配偶的退休等情况,大多数人则认为是性质“中立”的人生事件。
许多的人生事件都是“将来某个时间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我们却无法得知这些事情会在何时发生。更何况,我们在人生下半场的60岁以后,常常要面对退休导致失去与社会连结、经济方面的压力与不安、父母与配偶死亡、疾病,或需要长期看护等重大情况,可说大都属于较为负面的挑战。因此,事先设想何时会发生何种人生事件,并深入思考对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还年轻的时候,人生就算失败仍然可以再次修正,但当人生进入下半场之后,想要重新站起就会变得较困难。如果对于人生事件采用错误的处置方法,人生的后半辈子可能就是无比的辛劳与寂寞啊!
不过,现在的你已经感到自己即将迈入人生下半场了吗?抑或是觉得距离仍然非常遥远呢?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不妨再想想,我们究竟是在哪些时刻觉得“人生已经进入下半场”?或者心里是否已经感受到“老”之将临了?
至于我,则是在自己开始出现老花眼时就感受到“老”的到来。虽然原本就必须戴眼镜,但面对近视用眼镜慢慢看不清楚,必须改戴老花眼镜的情况时,心里还是大感颓丧失落。就像这样,对于自己迈向老年有所自觉的情况,就称之为“老化认知(Self awareness of aging)”。老化认知包含了“由内而外的自觉”与“由外而内的自觉”,像老花眼、重听、记忆变差这些自己感受得到的身心衰退,就是“由内而外的自觉”。
相对于这些状况,孩子与孙辈的成长、届龄退休,或是被当作老者对待等情况,则属于“由外而内的自觉”。
如果是在一般公司上班,也可能会因为调职或是转任等因素,而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人生后半场。
但到了50岁左右,就已经很清楚自己是否已成为年过60也仍旧活跃职场的董事干部,抑或是权力核心之外的人。如果是后者的话,往往要面对的是薪资已经停滞,或是在公司要求之下调职、转任等情况。而且薪资的停滞与调职、转任,也是要求个人接受“自我的限制”。
从50岁到60岁这段时间,也是工作方面大多是在自我控制之下的阶段。自己本身也很清楚该做的事,而且若有担任管理职的话,也是必须向部下们发出指示的位置,当然自我控制的程度也会更深。不过,当面对薪资的停滞与调职、转任等种种情况时,却是我们无法有所选择的处境,甚至自己也完全无法掌握,只能顺从接受他人的单方面决定。因此,在自尊强烈受损的同时,我们也会逆向回到无法自我控制的状态,并且造成自我的限制。这样的情况同样也会为转往下坡的自己,带来所谓“老”的自觉与认知。
遇到这些情况时,如果只是选择自我限制,那等在人生前方的就是失意落寞的日子。只能心里想着,“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公司却是这么冷淡无情”“我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东西啊!”然后过着苦闷烦忧的每一天。不过,在即将到来的届龄退休开始之前,若把这个状况当作是暖身时期练习题的话,大家又觉得如何呢?
当远离至目前为止的熟悉工作时,能称得上是自己真正能力的究竟是什么?你又会把新的价值观置于何处呢?自己又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呢?如果把它想成是领取薪水的同时,还能正视自己的内在,并对未来人生进行练习或是预备暖身的话,大家应该会更加欢迎这样的处境吧!
大家是否也曾因为家人之间关系有所变化而感受到“老”的到来呢?育有孩子的人,往往都是在孩子独立之后便开始感受到自己变老。当孩子们长大之后,因为升学或是成家立业而离开家里时,身为父母虽然可以从这个身份与职责得到解放而轻松不少,但在此同时却也感受到寂寞与孤单的来袭。特别是那些育儿工作占据生活极大比例的家庭主妇,有时也会因为空虚与不安而出现罹患“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的抑郁状态。
这个原因就在于父母虽然认为独立的孩子才是可靠的,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空虚寂寞的矛盾精神状态,可是这类的人生事件在现今的日本却是持续不断地减少,因为孩子们根本就不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年轻人无法就业、无法结婚的现象常常成为社会的议题,但其实问题的背后始终有着父母的存在。如果是从前,孩子们会在体力与经济等方面慢慢超越父母之后,两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最终会反转为由孩子们保护父母,而父母们也渐渐步入老年。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演变成孩子们不愿外出扩展自身的权力,反而留在舒适的家中拖拉发懒,导致永远也无法成长茁壮并超越父母。
从父母的立场来看,也因为有着不想对孩子松手而感到空虚寂寞的想法,所以看到孩子无法独立也不会加以怪罪责备。加上现今都是有如“朋友般亲子”关系,和以前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和孩子之间的朋友关系如果持续下去,很多事情父母都会觉得很不错。举例来说,即使女儿到了30—40岁,母亲60—70岁了,仍然可以一起购物或是旅行,同样很有乐趣。
特别是孩子们在金钱方面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时,彼此间的羁绊也就更加强烈,父母与孩子们就这样无意地维持模糊的关系,拖拖拉拉地继续同住在一起。但父母们的身体终究会慢慢衰老,不久之后就需要看护照顾。如果父母到了70—80岁仍旧维持这样的关系,彼此互相依赖,许多的问题也就会浮上台面。
在这当中,目前已知未婚的中年儿子与高龄的母亲之间,容易发生与年轻夫妇相同的家庭暴力。原因就在于儿子与母亲关系亲近紧密,且性别也属男女之故。
像这种老年期问题的根源,与孩子的离家独立时期息息相关。虽然孩子独立后的寂寞空虚是迈向老年的第一步,但其实这也是为后半辈子带来幸福生活的一个步骤。
当感到衰老时,我们都会出现沮丧气馁,或是觉得厌烦苦闷,甚至想要逃避的种种反应。有些人则是装作不在意,或是想要努力克服,这全都是因为我们把“老”视为负面之物,并竭力想要逃避的缘故。
不过,“老”并不是只会失去各种东西的负面之物,只要借助你如何看待“老”,以及是否了解修正方法,就能彻底改变“老”的内在。我们真的能够将丧失转变为获得,并且开展出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将丧失转变为获得呢?那就是正视自己的未来,并对可能发生的人生事件预先在物理与心理两方面都做好准备。有许多人为了退休生活而预先储蓄金钱,但是会对退休后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的人并不多,但人生真正重要的正是心的准备。虽然很少人能够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应变、处置得宜,但只要事先假设有可能发生的人生事件,并加以深思熟虑的话,还是能够不慌不忙地处理及面对事情。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老年心理学的立场来察看预期人生后半场出现的代表性人生事件,将会为心理与行动带来哪种影响,并对应该如何处置进行深度思考。我们要怎么改变心理?怎么保持心理的稳定?如果想要在人生终点来临之前幸福生活的话,该怎么做才好呢?这些正是60世代(60—69岁这个阶段)的主题,同时也是本书的主旨。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购买页面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