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张闳:城市,那是最不“喧嚣”的地方

2017-11-01 张闳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如果喧嚣指的是那些干扰了我们内心平静的声响的话,在我看来,城市是最不喧嚣的地方。



全文大约1700字,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


报纸原文:《何为喧嚣?》

作者:张闳 同济大学


深夜,收音机里在播放轻音乐,带有田园牧歌色彩,很抒情。主持人开始插话,说:让我们在音乐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自己”是现代都市休闲文化的一道咒语。可是,如果所谓“喧嚣”仅仅指的是有很多很响的声音的话,那么,在深夜里,城市里的那些声音都已渐渐平息下去了,四周已经很安静了。这样,深夜里所谓“远离城市的喧嚣”一说,就显得多余。

  


很显然,问题不在这里。播音员只是首先假定城市必然是喧嚣的,然后才诱导出一种“远离”的心理诉求。人们基本上都接受了这一假定。文艺作品也都这么说。可是,如果我们将搅扰了内在平静的外部声响看作是“喧嚣”的话,那么,城市很可能是最不“喧嚣”的地方。城市固然有许多声响,而且往往是噪声,但在这个陌生人聚集的地方,大多数声音是彼此不相关的。对于一个寄居于城市的人来说,这些声音跟他无关。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声音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心状况。它们纯属外在的噪音,跟人的内心状况无关,甚至完全不进入到人的内心中。我们早已对它们充耳不闻。

  

关键在于,城市虽然有许多声音,但大多跟我无关。如果喧嚣指的是那些干扰了我们内心平静的声响的话,在我看来,城市是最不喧嚣的地方。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真正喧闹的是乡村和小镇。

  


在乡村、小镇,声音可能不多,而且也不响,但每一个声音却都与你有关,你甚至无法随意忽略掉任何一个轻微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声音。在乡村,邻居可以随便进入你的家里,而且不用敲门。他们说的每一件事,无论声音大小,多少都跟你有关。你熟悉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的声音,甚至熟悉每一条狗的吠声,每一家公鸡的啼鸣声。因为这种“熟悉感”,这些声音就会引起你的关注,而且随时可能与你有关。甚至在邻居家的牛走丢的时候,他们会喊上你一同去寻找,而且你没有理由拒绝。乡村和小镇永远是这样,是欢乐、温馨的,也是喧闹的。这既是乡间社会富于人情味的一面,同时又是其令人难耐的一面。

  


而在城市,尤其是在大都市,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时隐身,没有人能找到你。在滚滚的人流中,彼此并不相干。人们固然会有孤独感,但并不容易被打扰,即便被打扰,也往往是临时的和偶发的。如果意识到这些大多与自己无关的时候,城市甚至是一个安静无比的地方。城市以其外在的喧哗,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自己内心。

  


人们习惯于抱怨城市喧嚣,仿佛不这样,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或者,人们更乐意将自己的烦躁不安归咎于城市的喧嚣,好使自己安心,为自己的忙乱、焦灼和无聊,寻找借口。可是,人们一边抱怨都市喧嚣,一边又急迫地投身于彼此黏着的交际圈中,搅动喧嚣的水流。城市的喧嚣感,实际上来自物质洪流的巨大诱惑。人们在大街上东张西望,在家中查看电视和手机,害怕遗漏任何一点信息和声音,担心失去那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失去欲望满足的可能性。即便回到最私人化的空间里,依然不肯放过与外界勾连的机会。人们通过各种即时通讯社交圈,来维系与外界时刻不断的联系。实际上依然延续乡村世界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甚至,即使是并不那么熟悉的人群,依然遵循着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0期第8版,文中内容有删减,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乡村、酱油与契诃夫,教育平常地像空气一样 | 社会科学报

趣谈 | “读诗三百首,不做单身狗”,又想骗我去读书!

观点 | 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