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周天勇:供给侧结构调整,不能忽视掉的劳动者经济参与率

2017-11-27 周天勇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时评


供给侧结构调整,其功能和目标,要保证和提高劳动者经济参与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与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协调,可能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失去平衡。


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


原文:《供给侧结构调整要提高劳动者经济参与率》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


中国国民经济的问题是,由于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年化,人口和资金的城乡流动受阻,收入向城市和上层流动集中,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形成了生产的全面过剩。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和开放,储蓄、投资和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水平已然不低的生产力。然而,相对于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及其扩大居民消费支付能力较弱。矛盾已经从过去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转变成了广大居民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跟不上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因此,供给侧的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一定要有同时满足增加就业、加大劳动创造财富参与度、提高广大就业和创业者收入水平这样的功能。否则,如果上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不清楚和混乱,供给侧的举措仅仅是从加快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方面着力,减少就业、降低劳动者参与度、不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只增加资本和技术所有者收入,虽然也会建设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然而,除非将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地出口,否则会使国内的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更加严重。



加速经济增长需推进创新体制改革


要避免技术进步与突破性改革,以及与就业和消费需求的错位和失衡。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能很快支撑和推进经济向着中高速度增长吗?我认为存在着不确定性。从经济史看,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爆发式增长,先是单向技术的进展,如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产业化,推动了工业从工场模式向大工厂模式的转变;后来一组发电、变压、输电、电动、照明、仪控等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促进了工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大规模化发展;再是一个体系性的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推进了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其特征是,每次技术革命对于产业来说,都是颠覆性的;在间隔时间上,一次比一次短;但在形式上从单向技术,变成了组合、体系性技术联动发明和应用,一次比一次复杂。

  


目前的分步式能源、大数据、极速计算、移动互联、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等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更是颠覆性的。但是,从其形式上看,是技术群与技术群的跨领域交叉和关联发明及其应用;就其功能上看,从原有的扩大生产力,替代采矿、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工作人员的体力,发展到几乎可以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面地替代劳动者;从技术转化的产业形态看,是复合式和集群式的发展。这就给中国以技术进步尽快支撑和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出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马上用集群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启动经济高速增长。有没有集群颠覆性技术的储备,在国际上领先的前沿性技术有多少,技术能不能很快产品化,有没有成本上的经济性为市场所接受?我认为,目前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创新,可以起到抑制国民经济增长继续下行的作用。但是,其能够马上启动和扭转经济下行向上行,并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上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在全球前沿技术领域,有了许多突破,然而,中国掌握的全球前沿性技术比率,超不过全球的20%,我们还没有集群颠覆性前沿技术的基础科学、人才、实验室条件等储备。从技术到产业化,从体制和环境上看,教育陷入普通化而缺乏创新和职业两端,创新从胡思乱想到奇思妙想的环境还不宽松,许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发明和其产业化由于产权不明、激励不到位而动力不足,知识产权激励不到位和保护不够,科技金融还没有能顺利融到资的融资体系,试验向产品再到市场的转化方面体制还没理顺,赚快钱和一夜暴富观念还没有使社会形成投资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创新的经济文化价值氛围,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公司组织形式在观念上陈旧,在方式上混乱。

  


因此,我认为,需要推进创新体制改革在先,并且加快颠覆性技术群的积累和储备,使第四次技术革命,其产业颠覆性和爆发式创新,能够在2026年左右,接替第一波由突破性改革启动的中高速增长动能的边际递减,形成第二波由其启动的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

  


其次,这一次的技术进步与前三次技术革命不一样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发生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全面替代劳动力工作的格局,财富很大比重由技术和资本,即更高层次的复合品—智能机器人所创造;劳动者在参与创造财富同时分配财富的机会和比率减少和下降。这样,收入向技术和资本所有者流动和集中,广大的居民收入会相对下降,发生消费需求能力不足,以及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经济衰退的危机。这种传统经济模式中没有遇到的新的宏观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在理论分析、方案应对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也没有做好新的准备。可能会发生技术越进步,生产越过剩,增长速度越放缓的问题。此外,需要防止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不平衡,结果可能使生产更加过剩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进一步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讨论中,国内一些学者指出这样一些问题:过去一些年投资过度,加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行业,产能过剩,并开工不足,经营困难,出现了一些僵尸企业;由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变化,有一些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有一些产品和服务却供给不足,发生了产业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国内制造业规模大而技术工艺等不强,质量和性能等有待于提高;国内许多企业散而小和大而不强,没有规模经济和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突出。因此,他们提出了去产能、错配调整、转型升级、提高集中度、提质增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建议。

  


我赞同这些问题分析的现实性,也不否认这些措施的必要性。因为从抑制向银行造成更多坏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形成出口诸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上述一系列供给侧的调整不得不做。因此,供给侧结构调整,其功能和目标,要保证和提高劳动者经济参与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与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协调,可能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失去平衡。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4期第1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破产法: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 | 社会科学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创新体系支撑供给侧改革 | 社会科学报

时事 | 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啥意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