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人工智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终究要还回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要跟上这场变革,各国必须致力于改造劳动力队伍,以避免人才短缺、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加剧的糟糕局面。政府应当大规模开展劳动力再培训工作,大学应当再度重视制造业的教学。
阅读时长约为3分钟
原文:《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朱旭峰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会拉动经济增长。然而近几十年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不再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幸而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展,并将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带来转变,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种趋势引发了大规模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曾预言,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联网设备的数量将是总人口的三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即将达到爆发点。自动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所有的行业,如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工业、零售、消费、技术、媒体和电信等。而大规模劳动力的转移亦并非史无前例。如今,专业化的AI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并有望创造更加高产高效的经济。诸多AI中,AlphaGo格外引人关注。
然而,AI所能做到的其实远超AlphaGo当前的表现——正如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比人类强,AI在一些领域可以做的更专业化,其应用将大大提高生产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在全领域引入“人造能源(artificial power)”,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凡是能用电的地方,都可以被智能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随着新兴经济体变得富有,中国的制造成本几乎与美国相当。在这种情况下,之前那种依赖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变得不可持续。新的制造业革命将加速推进新兴经济体向技术创新驱动模式转型。根据埃森哲报告(Accenture Report),通过将AI应用于制造业,到2035年生产率将提高27%。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什么?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什么、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
首先,数字技术新时代需要更好的治理。若对技术发展施加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阻碍潜在收益的获取。但倘若无有效的治理,也会造成不负责任的滥用和公众信心的丧失。
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在突发事故面前,人们可能主动转向来避让行人,但这一举动可能会为了保护行人而让自己撞墙受伤甚至牺牲——这是一个道德抉择。但是如果全部由自动驾驶来做决定的话,谁有权制定、如何制定类似的道德准则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治理问题,我们必须做好解决这一治理困境的准备。
理想状态下,应该有一个足够稳定、可预测、透明的监管体系来确保投资者、企业和科学家的信心。然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里,当技术跨界,或者说当某种技术促进其他领域技术的发展时,意料之外的新能力就会迅速涌现。这种情况下,监管体系就需要有灵活性、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方能跟得上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变化。
AI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担心AI的发展会取代现有工作岗位、加剧不平等和减少收入。决策者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担忧是有根据的。据估计,未来在那些经济领先的国家里,将会有多达71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那些低薪低技能的劳动者将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变得越来越多余——他们的工作极易被替代,薪酬也会被压低。
但情况也可能不那么糟糕。胜利将会属于那些通过提供新想法、新商业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充分参与到创新生态中的人们。因此在技术、专业服务和媒体等领域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部分抵消那些消失的岗位。所以AI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比起因AI而消失的岗位,AI本身可以创造更多岗位。历史上,人类也曾通过吸收新技术来创造新工作,最终促成了生活水平的普遍上升。
最后,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比如,基于3D打印的规模化定制生产有重塑商业模式的潜能。鉴于贴近消费者(consumer proximity)将是规模定制世界的新标准,制造业务将从发展中国家重新回流到产品消费国。
此外,基于算法和机器学习发展的个性化推荐(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有可能造成认知偏差。有政治学者指出,互联网使各党派能更加便利地使用党派媒体,加剧了政治态度的两极分化。想象一个充满个性化推荐的社会,你不需要自己选择媒体,AI会为你自动挑选一切。人人生活在一个“个性化的世界”,却不知道世上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将会是一场社会灾难。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既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加强教育投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跟上这场变革,各国必须致力于改造劳动力队伍,以避免人才短缺、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加剧的糟糕局面。政府应当大规模开展劳动力再培训工作,大学应当再度重视制造业的教学。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5期第2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