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 | 她被中国人称为“活菩萨”,墓碑上刻下“永生金陵”四字!

2017-12-21 李敏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第一排左起第四位是魏特琳女士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民国首都南京阴云笼罩。往日宁静、祥和的校园也被紧张与不安的空气所取代。由于日军的空袭不断加剧、升级,金女大被迫西迁成都华西坝,直至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初,学校才又重新迁回南京。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黑暗前期,吴贻芳校长让教职员工自由选择去留,并告知大家,因经费少的原因,仅能支付半薪。在此情形下,外籍教员中仅有两位选择留下,魏特琳就是其中之一,而另一位美籍教员也在后期去了金女大在武汉的分部教书。


随着南京的局势越来越紧张,美国大使馆先后四次派人来力劝魏特琳撤离南京。但她不仅选择留下,还致函美国使馆讲明在“这个非常时期”留在南京助益颇多,并大胆指出各国使馆轻易退出南京,是很不明智的。对于魏特琳来说,南京已经不是一个异国他乡,而是与自己血肉相关的港湾和孩子,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舍弃的地方。



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而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当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并发出警告:“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的时候,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并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证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选择留下,就意味着危险与牺牲。此时的魏特琳,像一名即将征战的女战士,迎着风暴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魏特琳率先倡议并与15个国际友人自发组织起由德国人拉贝先生担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主动提出将学校作为难民安全中心。战争中安全区的25家难民所收留了近20多万名难民,金女大难民所作为唯一一个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避难所,最高峰时收容了13000名妇女和儿童。



留在金女大是艰难的,守住金女大则更是艰难。魏特琳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乃至生命的代价。1937年12月13日,南京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天,“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枪声震醒了南京的长夜,尖刀刺破了南京的黎明,长达六个多星期的南京大屠杀在血泪与哀嚎中开始。


为了保护难民,魏特琳与日军斗智斗勇,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守卫着前来避难的妇女儿童。面对不断增加的难民,魏特琳利用有限的校园资源,尽可能多的腾出空教室,让每一个避难者都有一席安稳的落脚地,并将年轻的女难民安置到学校最隐蔽的文理大楼的大阁楼里。


魏特琳与红十字会设立的施粥处的员工合影


魏特琳制作了一块“大美国女子学院”的牌子和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大草坪上,以此来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她还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并请来为“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而她自己则连轴转地四处奔波,与日本兵进行生命赛跑,争夺着可能生存的姑娘和更多的南京市民;日军咒骂她,用血迹斑斑的刺刀在她脸上乱晃,甚至打她耳光,但魏特琳毫不退让,她已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保护前来避难的中国士兵,魏特琳急中生智,让收容在金女大校园内的妇女难民出面相认父兄,救下了百余人。



为了帮助妇女寻找失踪的亲人,魏特琳多方搜集形成了一份长达1800多人的“辛德勒名单”,通过使领馆来与日军斡旋进行营救。因日军阻扰,最终实际解救释放的仅30余人。但哪怕只有一人,这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哪怕只有一线希望,魏特琳都倾尽全力。


为了救济难民,她千方百计多方途径地筹集资金与物资。她将学校的存粮拿出来分发给难民,由红十字会粥厂每日供应难民两次米粥,并在校内装了两个大炉子整日供应难民热水;随着天气的严寒,难民伤员的增多,魏特琳赶制棉衣,救助患者,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为了让众多失去经济来源的妇女和年轻姑娘能够拥有一门生活技能,魏特琳不遗余力地组织了一些家政班和技能培训班,在学习中帮助大家共渡难关,以期灾难结束后每一个人都能正常的生活下去。



正因为如此,魏特琳被众人亲切地称作“活菩萨”。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甚至每天都为魏特琳磕10个头,既是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也是为善良的魏特琳祈祷平安。



更难能可贵是,在这样一段血雨腥风黑暗无光的日子里,魏特琳白天为难民忙碌奔波,夜晚以笔为书,冒着生命危险,留下了50多万字的《魏特琳日记》。该日记起自1937年8月12日,迄于1940年4月14日,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1995年,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阅读该日记,利用其中重要内容撰写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该书一经发行举世轰动。



日记中有一段记载:“1937年12月24日,星期五。 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10点,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幸好他带了一名翻译,这是日本使馆的一名年长的中国翻译,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在这期间,这位顾问坐在我的办公室里。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 



2005年,女作家严歌苓将这几行文字,发酵成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2011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上线,并获第69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身体的创伤可以治疗,但精神的痛苦却更加深重并持久。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求助群体,越来越紧缺的学校资源,魏特琳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为了将校区留给更多更需要的难民,不得已劝送回部分已婚有家可归的年长妇女。可是很多次,当妇女刚离开金女大,就惨遭日本兵的蹂躏残害。这种情形使得魏特琳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刻也不敢安歇,以至于整个身心都疲劳到了极点。她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今夜我太累,不想写了。每天都承受着许多必须完成的任务的重压,还有更多我似乎根本无法完成的事。”一个学校的空间能有多大,一个人的精力能有多充沛,都不足以承受如此高压的重负。而在残酷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日军惨绝人寰的种种暴行,更是不断刺激着魏特琳的神经。



爱与信仰是一切力量之源,魏特琳的内心满怀正义,她始终相信中国不会灭亡,正义不会失败。大屠杀期间,许多人为了躲避日本兵的残害,不得已佩戴上象征亲和的太阳臂章,魏特琳对此深恶痛绝。有一天,一名少年进入难民区给姐姐送饭,忘记将太阳臂章取下,魏特琳喊住他:“你不用佩戴这个,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并没有亡。你年纪很轻,你要记着,是哪一年哪一月戴的这个。你看见些什么,永远不要忘记!”说完她帮少年取下了太阳臂章,抛在地上。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她仍反复告诉大家:“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魏特琳外侨的最高荣誉----三色襟绶采玉勋章。


1940年,由于长期劳累及强烈精神刺激,魏特琳罹患严重抑郁症,不得不被迫返美治疗。1941年5月14日,在离开金女大一周年的日子里,她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55岁。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魏特琳依然不忘金女大:“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服务”。魏特琳死后被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她的墓碑是在生命末年自己设计,墓碑造型为中国建筑轮廓,大屋顶、圆廊柱,金女大建筑的经典风格。



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琳,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却是四个汉字——永生金陵


文章将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90期第8版,作者李敏,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时事 | 一位德国“纳粹”,拯救了25万人的性命,却被称为“活菩萨”

时事 | 最年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请记住这些人的面孔!

记录 | 不止于文字,这10部电影向我们诉说“南京大屠杀”的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