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这些“国家脊梁”走了。2018年,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2018-01-03 科科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今天是2018年1月3日,新年的第三天。


回顾2017年,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霸占着新闻头条,出轨事件、明星求婚、维密秀模特摔倒等等。


可是有一群人,他们直到“去世”都没有上过头条。记得央视播出的一条新闻下面,有这么一条评论十分醒目:“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黄大年、李佩、周有光、任新民、张乃通、吴文俊、刘宝琛、申泮文、陈学俊、柯俊、朱英国、南仁东、钟扬、朱显谟、沈祖炎、刘建康、童志鹏。


很多人对他们的名字一无所知,但是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


只是,2017年,他们都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因病离世。


他,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2009年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


他,没日没夜地工作,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他叫黄大年,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李佩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去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会议上发出第一个声音;



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还站在讲台上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讲授英语;


90岁时,她还在张罗“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开讲座的既有厉以宁这样的经济专家,也有杨乐、白春礼等著名科学家;


95岁时,她花了三年时间,组织她和郭永怀以及钱学森的多位学生,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


他参与了《汉语拼音方案》制定,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任新民



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最后一位“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去世,享年102岁。


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投身航天事业。


他主持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第二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先后担任我国首颗试验卫星通信、首颗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被航天人誉为“总总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张乃通



2017年4月21日10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著名专家张乃通因病去世。


1958年,张乃通主持了指控数据链通信系统、第一代国际标准专用集群通讯系统等,成果均转化为实用装备及产品。


正是因为他,中国的手机告别的天价时代!


起初外资公司的集群手机卖4000美金一台,在他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成品出来之后降到了400美金。


他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瘁,与哈工大的情谊长达61年,学生们称他为“通先生”。


吴文俊



2017年5月7日7时21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去世。


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不能外国人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应该让外国人跟我们跑。这是可以做到的。”吴文俊这样说。


刘宝琛



2017年6月21日15点30分,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岩土工程学家刘宝琛在长沙逝世。


20世纪六十年代,他发展创建了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并将其推广应用到我国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中,打破了苏联专家规定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了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


刘宝琛说:“只要能为祖国做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


申泮文



2017年7月4日,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因病去世。


他长期从事氢化学、金属氢化物化学和氢能源化学研究工作。拥有国家专利多项,持有国家知识产权2项(镍氢电池和钕铁硼永磁合金制造新工艺)。镍氢电池知识产权已献给国家,在天津投产,有三条生产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0%。


他编写出我国化学届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个引入美国科技出版物;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陈学俊



2017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先生因病去世。


陈学俊是中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他于上世纪50年代初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


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中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柯俊



2017年8月8日,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去世。


“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

“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

“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

“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这所有的荣誉和称号,都属于同一个人

—— 柯俊



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柯俊先生选择在离世继续润泽回报祖国,将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武汉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


朱英国



2017年8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先生因病去世。


1969年前后,朱英国开始水稻生物学研究,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在世界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培植的“红莲型”杂交稻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惠及了5亿中国农民,为我国粮食安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比肩袁隆平。


南仁东



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病去世。


他20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建设具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国之重器”FAST在落成后不到一年,就发现了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外的2颗脉冲星。


他让中华民族能够仰望更远的星空,让中国在宇宙大航海中勇立潮头。


钟扬



2017年9月25日,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教授因车祸意外去世。


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虬劲。


朱显谟



2017年10月11日,著名的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朱显谟先生因病去世。


他是我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建设工作,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祖炎



2017年10月11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祖炎教授因病辞世。


沈祖炎是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他为国家大剧院等30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刘建康



2017年11月6日,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刘建康先生去世。



他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鳝鱼的雌雄同体现象,并于1944年发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被《自然》评价“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1972年,刘建康主持课题,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之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东湖的实践,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面养鱼的先例,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童志鹏



1950年后,他婉拒了高薪留美的工作机会,回到祖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


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


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领导研究了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


黄大年生前曾经说过: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一帮人在拼命英雄已落幕

却不该被遗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


文章资料综合自央视新闻、视觉志、光明日报、科学网、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网易等,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速看 | 《国家宝藏》一夜刷屏,这才是我们该追的综艺啊!

《社会科学报》新年献词:新时代,投入一场伟大的奋斗!

关注 | “古墓”“飞机场”“地铁站”……瞅瞅别人家学校!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