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游戏成瘾“污名化”,最无辜的是孩子们

2018-01-11 王岳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关注: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将游戏障碍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这一做法引起了国民的普遍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此时讨论这一话题,好好反思其背后的社会与伦理意义,确实很有必要。

原文:《游戏成瘾是疾病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岳



尽管关于上网成瘾是否属于疾病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是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做出了结论,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实际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五版早已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为什么每每提及某某是否属于精神障碍,人们总是报以极大争议和兴趣?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至今在医学领域中,只有精神障碍无法找到客观的、权威的诊断指标,而医学的判断不仅仅是针对疑似患者的行为,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似乎是与“正常行为”作比较后的判断,这就自然让人们有理由怀疑“正常行为”真的正常吗?而疑似“不正常的行为”真的就不正常吗?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文明的产物。”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疯癫是科学的判断还是价值的判断。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科学判断至上主义”还是“价值判断至上主义”,实际上都存在局限性。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是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伦理判断。其中,科学的判断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是伦理的判断,只是这种伦理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而已。很多精神疾病中的所谓“不正常行为”,如果可以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致,我们似乎就能更好地接受,反之,则极易被我们视为异常而加以干预治疗。例如由于脑部异常大脑书写中枢功能障碍,遂出现“书写障碍”现象,人们往往将其界定为疾病;而当脑部异常导致大脑书写中枢功能不是障碍而是亢进,虽出现“书写狂”现象(例如历史上的海明威等),人们却很少会将这些天才文学巨匠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而否定精神疾病的科学性基础,将酿成更为可怕的悲剧,例如20世纪50年代,当苏联将许多人权卫士和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分子等认定为精神疾病、进行关押和强制治疗而遭致国际的强烈批判时,当时的苏联也正是以精神病学的纯文化属性和纯价值判断来为其所作所为进行辩护的 。

  


后现代医疗行业的任务不但是维持并提高其现代时期的成果,还应该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调整。20世纪的精神病学其本身一直受到民众的挑战和质疑。尽管该学科在19世纪60年代的反对运动中幸存下来,其伦理与法律方面仍存在根源性问题无法解决。所以,精神卫生工作在现代主义框架下面临重重困难。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到,该学科不得不与涉及价值判断之重要学科,例如哲学、伦理学、法学、人类学进行融合。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曾经指出:“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还要使人能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我们在讨论精神障碍问题时,一定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家庭。而网瘾实质上就恰恰是一个家庭问题或社会问题。上网成瘾的孩子往往成长于问题家庭,单纯训练营的封闭是根本无法解决孩子问题的。所以,针对网络成瘾,如果一定要说“治疗”,不如称之为“帮助”;而治疗的对象与其说“孩子”,不如说是“家长”。但是,我们并没有针对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去考虑解决方案,少数医务人员反而是通过“电击”或“训练营”的模式给予所谓治疗,将其作为生财之道,这当然应该得到行业的自律纠正。据悉2017年11月,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但是这类行业专家共识一定要注意民主程序和民主参与的问题,因为其与民生关系密切,且涉及多元价值判断,因此应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与医学无关的哲学、伦理学、法学、人类学方面专家的意见,以及《诊断标准》利益相关方代表的意见,切不可关门制订此类标准。

  


笔者还有一个担忧就是“污名化”的问题。一旦上网成瘾列入精神障碍范畴,很可能加剧此类孩子被“污名化”,使得这个群体越发反感医疗帮助,排斥家庭的帮助,孤立自我,最终并不利于此类行为的预防和治疗。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实。这并不是否定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医学特性,只是主张必须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健康和疾病现象。网络成瘾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一个综合治理方案,它需要政府多部门协作,打出一组漂亮的组合拳,而绝非一个诊断标准或纳入疾病目录这么简单。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91期第4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虚拟or现实?电子游戏折射出“现象学”的本质 | 社会科学报

视点 | 这款电子游戏满足了谁的受害者情结?

修雪枫:当阅读变成一种感官游戏 |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