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敢问路在何方,新工人何去何从? | 社会科学报

2018-02-20 吕途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READ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在过去9年的积累过程中笔者写的“中国新工人”系列的第三本书。这本书记录了34位女人的生命故事,附录是笔者的生命故事,合起来就是35个女人的生命故事。这是一个契机,让笔者回顾这三本书的历程和宗旨,也是一个历史时刻,社会状况的驱使让我们必须思考新工人群体何去何从。

原文:《新工人何去何从?》

作者:北京工友之家   吕途


从皮村开始:“新工人三部曲”的历程


我和新工人一起奋斗是从皮村开始的。我认识北京工友之家并做打工者调研始于2003年,而正式成为机构的志愿者是在2008年1月份。入住皮村之后,我切身体会到了打工者聚居区生活的艰苦。打工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现状如何?未来如何?或只是得过且过?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国,一些工友懵懵懂懂地返乡,风暴过后又背着行囊回到城市。作为为打工者服务的机构,当工友困惑的时候,我们就清晰吗?正是基于上面各种疑惑,我开始了“打工者居住状况与未来发展”的调研,这个调研是“中国新工人”系列的开端。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认清现实

  

调研中,我问皮村工友:“如果你以后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怎么办?”152名受访者中99人(65%)回答:“回老家”;我又问工友:“你以后的打算是什么?”其中143名工友中只有13人(9%)回答“回老家”,53%的人都打算继续打工生活。

  

一方面,我在思考工友这种无奈选择和主动选择之间的断裂;另一方面,我进一步思考,把“回老家”当作退路。但是,真需要走那一步的时候老家还回得去吗?就这样,我开启了城乡对应和对照的调研,汇总的发现是: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现实让人不乐观,但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如果不去面对就更无法改变。我发现,让大家可以过下去的重要原因是“过客心态”,而支持这种心态的重要基础是一种 “臆想”的退路。如果《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可以让读到的人打破臆想的退路,进而反思“过客心态”,才可能有开创未来的前提。


《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认识自己

  

工友们之所以可以在“过客心态”中生 43 34102 43 14986 0 0 3287 0 0:00:10 0:00:04 0:00:06 3287的确是出于无奈,同时也是因为内化了被资本压迫和剥削的逻辑。为了体会这一文化及其内化过程,我去工厂流水线做了女工,虽然时间短暂却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其中一个让我非常沉痛的体会就是:本地工人对外地工人的歧视和欺凌;稍能立足的工人对新来的工人的压迫传递。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通过真实的故事来描述工友在工作、房子、婚恋、生育、消费和业余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想法,进而去分析工友是如何生活和选择的,并和工友一起反思我们是如何被资本的逻辑牢牢拴住无法挣脱、甚至主动投降听任资本文化的摆布。

  

如果我们对目前的境遇不满,除了顺应之外,有没有想办法去创造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我们是否认同了那些欺压我们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寻找出路

  

书里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有出路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普通人大多没有出路,那么社会只能畸形变态和恶性发展;如果普通人都找不到或者不认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出路,那么大多数人都只能受煎熬。当政策是为着普通老百姓着想的时候,社会更容易走向上下互动、健康发展的道路;当社会价值观被资本逻辑所俘虏的时候,普通人只能通过自救来挽救自身和社会。


女工传记:个体故事和社会历史


“1951年出生的三婶:曾经的主人翁”  我的亲三婶年轻的时候是辽宁省岫岩县的国企工人,她经历了一个小县城国企的兴衰,经历了工人地位的起落。被命运裹挟,曾经在工厂车间平等的地位和欢声笑语都落上了厚厚的尘埃。这个故事也许可以告诉我们,鲜活、接近真实的生命故事也许可以阐述折射接近真实的历史,了解历史才可以继承和批判。

  


“1972年出生的丽英:这一辈子做了这一件重要的事情”  丽英在广州S电子厂打工了10多年,2012年为了争取社保和其他几位女工成了维权带头人,经历了各种里外冲突和内外交困。即便如此,丽英觉得,这一年让她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起码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新书发布会上有读者评价,说我写的女工都太正面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丽英很普通,普通无所谓正面或者负面。丽英的“不普通”只是因为她“遭遇”了维权经历。其实每个普通人在被给予机会的时候生命都可以发光。

  

“1976年出生的老赵:二十年”  老赵在广州S电子厂打工20年。我问她,在同一家工厂,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生活20年,这20年有啥变化?她很坚决地说,没有变化!后来,我们两个分析之后认为,周围其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只不过这些变化和她没有关系。

  

“1978年出生的艳霞:离婚的代价”  一个女人离婚以后,没有了家、没有了房、见不到女儿,但是,为了某种尊严,艳霞对离婚并不后悔。

  


“1976年出生的晨玉:自由与安全 ”、“1986年出生的凤霞:说不清的性与爱”和“1987年出生的玉雯:糊里糊涂到现在”  这几个故事中有关于性的对话,访谈情感与性的动因源于阿慧的情感经历(“1968年出生的阿慧:人生的一场场苦恋”)对我的震动。性与爱是永恒的主题,真情、伤害、无知、懵懂、欺骗、宽容,等等交织成最触目惊心的故事。

  

“1988年出生的珠珠:奇女子在人间”  珠珠是留守儿童,上到小学三年级辍学,2002年14岁开始外出打工,四处游荡,在一个地方打工逗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她离开和选择的原因和工资没有关系,她要去寻找一种东西,虽然她并不知道她要找的是什么。2009年珠珠参加工人大学,然后在工友之家工作了4年,她说她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东西。带着收获、知识和技能,2014年珠珠返乡创办乡村图书室,最直接的希望就是,家乡的孩子们不要像自己小时候那样早早辍学。

  


也许有人会问,讲了这一大堆的故事,出路在哪里?回答是:出路在每个人身上。我觉得我写这几本书的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是,我改变了我自己。一个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如果自己改变了,世界也许就改变了。如何改变自己,进而去改变世界呢?认清现实、认识自己、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体验中学习历史和把握未来。这个世界没有一条统一的道路,但是,有着可以沟通的信仰、思想和精神。


从皮村出发:都市折叠下的新工人


我很少读小说,但是,《北京折叠》让我陷入沉痛的思考。若将来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别人不再需要我们的劳动力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如同垃圾一样需要被清理,该怎么办?每次,当一个新事物和新问题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会要求我自己回归本源去思考。这个信息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的确改变了很多,但是,改变不了的是植物生长需要太阳和土壤;改变不了生命的周期,一年生的作物必须通过一年才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改变不了的是人类的幸福需要情感。

  


新书发布会上,有读者问我为啥扎根在皮村?我说,这是我对出路的认同。在我看来,普通人有出路,社会才有出路。如果人们通过剥夺底层人而爬上去,而底层因为被剥夺而没有了根基,那么爬得再高再辉煌也会倒塌。出路在于普通人和所有人可以过上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劳动创造了人,劳动者应该去创造一个有主体性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

  

如果说,“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是重大的问题,那么出路就是“待得下的城市、回得去的乡村”。在广东东莞,我看到我们的学员在打工者聚居区开办儿童图书室和工友公寓,希望创造一个为打工者服务和互助学习的空间,让大家有一个安全和温馨的住处。在江西宜春,我看到返乡青年姚慧峰扎根家乡7年种植生态稻米。他说:如果一个人连吃的东西都是不安全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现在,他们的合作社有60多户农民,1000多亩生态稻米。 

 

住上房子、吃上安心的食品都是最“简单的”生存需要,但是,在今天却难以实现。障碍不在于我们没有钱,也不在于我们没有技术,而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出了些问题,而是不少人都屈从了对自己和所有人都不利的那些价值观,甚至内化了这些价值观。新工人是城市和乡村的支柱和桥梁,新的时代需要走入生态文明和城乡互助。我们看到,从皮村出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95期第8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中国新工人:希望下一代和我们不一样 | 社会科学报

见闻 | 也许人工智能将成为全新的物种

观点 | “单打独斗”不如建立境外产业园区,打造升级版企业“走出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