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文学经典转化的“取经路”,大IP不止一个《西游记》

2018-04-11 徐巍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学经典

在当今图像时代,大众对视觉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伴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影视市场的不断扩大,影视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同步提升。电影和电视从其产生之日起,成长和发展就一直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原文:《图像时代文学经典IP的资源建构》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徐巍


毫不夸张地说,文学始终就是影视生产强大的资源库。近年来一度极为疯狂、火爆的“IP热”现象恰恰又应和了这一视觉文化生产的特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更是被奉为“超级IP”。网络平台上点击量超高的文学作品就成为了影视公司竞相追逐的IP目标,而传统文学经典的改编甚至稍显冷清。即便如此,像《西游记》、《三国演义》、金庸小说等文学经典却始终受到影视改编的热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哪些中国文学经典适合成为当代的IP资源?为什么?如何判断?为什么《西游记》等作品的改编却长盛不衰?如何建构文学经典的IP资源?




主题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谈到文学经典的改编,许多研究者常常会涉及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关于文学经典的改编都是面对当代的一次重新阐释,是立足于经典的二次创作。这也就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一定的阐释空间和艺术上的自由创造空间。当然这也使影视改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成功的影视改编,可以实现二者的双赢。既能使影视作品赢得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也能进一步扩展文学经典的艺术内涵和传播效力。

  


那么一部文学经典是否可以成为当代影视改编不断可以再生的IP资源,我认为这需要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经典文本是否具有当代的可阐释空间?这里我们不妨以《西游记》为例加以探讨。如果仔细考察《西游记》文本的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它分别经历了由历史演变为传奇、传奇演变为神话、神话演变为游戏的过程。其文本的最初形成,来源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历史和《大唐西域记》的文献记载。经过民间的流传,取经的故事被传奇化了,并且增添了唐僧徒弟等相关内容,再经由长期的民间演义和艺术加工,后来被吴承恩创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成为一部古典名著。而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电子游戏的日益繁盛,《西游记》被改编为多种游戏,又演变为一部游戏文本。可见,正是由于《西游记》文本的长期演变,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主题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于是,正史叙事、传奇冒险、神话故事、宗教题材、现实隐喻、娱乐游戏等主题都能获得各自的阐释空间。而《西游记》的多种改编版本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种是正史叙事,如12集纪录片《玄奘之路》(2011)以谨严的态度,依据真实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努力还原了唐代僧人玄奘为求大乘佛法,西行十九年的弘法史,感人至深,大获好评。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大唐玄奘》(2016)也同样是从正史的叙事视角出发的。


第二种则是忠实于神话原著的改编,万籁鸣执导的动画片《大闹天宫》(1961)就截取了原著的相关情节,为大众奉献了一部长久不衰的经典之作,由于深受观众的喜爱,该片在2012年还被重新修复为3D版本。而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在创作上更是遵循了忠实原著的原则,尽管当时的拍摄条件和制作技术有限,但它毫无疑问成为一部改编的经典之作。



第三种是后现代解构和戏说式的改编,尤以《大话西游》系列为代表。对《西游记》做出颠覆性改编的《大话西游》(1995)最初并未立刻引起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尤其是通过高校学生的广泛讨论后,其风格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被公认为一部“后现代”无厘头风格的经典影片。《西游新传》(2010)的改编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思路。第四种改编方式则是保有故事内核,而随意发挥。如《西游降魔篇》(2013)、《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4)、《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6)、《悟空传》(2017)、《西游记之女儿国》(2018)、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和《金箍棒传奇》(2012)等。这些影片往往保留一些《西游记》的故事内核,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则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并不拘泥于原著。可见,《西游记》在主题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它的文本改编提供了相当宽广的可阐释空间,使其成为一部不断再生的“超级IP”。


艺术形式的当代转化


其次,经典文本是否可以实现其艺术形式的当代性转换?文学经典往往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已经拉开了一定的时空距离。沧海桑田,世易时移。许多古典的艺术形式是否依然在当代发挥着作用,并能持续产生影响,这就需要解决艺术形式当代转化的难题。



《西游记》的改编在此方面就相对易于处理。《西游记》采用传统章回体的叙事模式,故事主要由“西天取经”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构成,也就是说它由一个个互相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故事构成全篇。这就使当代的影视改编充满弹性和灵活性,改编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或是提取其中的某个故事而独立成片,或是综合某几个故事为一个文本。同时其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叙事模式为当下的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的闯关模式所充分吸收。网络游戏通常由若干关构成,在每一关中,游戏者通常面对的敌手由弱到强,最后面对大BOSS,只有打败他,才能闯关成功。而这种打怪升级的模式也使游戏中英雄的技能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成长。这些无疑都来自于我们的古典艺术资源,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当代的艺术转化。



同时,《西游记》讲述师徒四人“取经旅程”的人生经历,非常契合于当代公路片的艺术模式。电影中的公路片类型往往将叙事放置在一段旅程的背景之上,主人公们在一系列戏剧冲突与矛盾中,完成了人生的成长、情感的考验和思想的升华,它也体现着“旅程即人生”的艺术隐喻。因而《西游记》的艺术模式极易改编为当代影视的相应类型。


满足阅读期待和视觉期待


再次,经典文本是否可以被当代受众所理解和接受?面对当今图像时代,视觉媒介的发达、网络的普及,我们的受众也更多地体现为视觉受众和网络受众。他们主要集中在20至40岁的人群之中,其生活方式、爱好类型、审美取向直接影响着经典文学的改编。加之网络文学中神魔、探险类型题材深受网民的青睐,《西游记》在题材和艺术形式上都能投其所好。作为一部神话,降妖除魔的叙事类型,它也极易满足网民们的阅读期待和视觉期待。

  


总之,面对当下的文学改编,依托文学经典是一种艺术考量,而进行IP转化则是一个商业考量。这就要求当下的改编要兼顾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特征。当然,在改编态度上,改编者既不能一味地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也不能一味地迎合票房和市场,沦为圈钱牟利的一次性文化消费品。在将中国文学经典转化为图像时代的IP上,要充分考虑文本主题的可阐释空间、艺术形式的当代转化以及受众的接受等诸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推出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精品佳作,成功实现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转化。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2期第6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关注 | 这些经典古诗文,原来唱的比念的还要好听!

观点 |  郭英剑:坚信文学经典的价值,再谈“国民教育”

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