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活整局棋,上海这样对接“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 | 社会科学报

周冯琦 尚勇敏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了深刻的大生态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要坚持一盘棋思想。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一个包含人、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生命、多种要素、多种行为活动共同耦合形成的生态共同体。


原文 :《上海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周冯琦/所长 尚勇敏/助理研究员

图片 | 网络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对于统筹协调、系统保护,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评价,将有利于刻画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水平、存在问题;有利于分析各省市优劣势,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中所应突出的重点、需要弥补的弱项、努力的方向等;有利于通过将长江经济带构建成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同生,生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现区域之间共建生态屏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共生共利共荣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


生态共同体生命力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较少开展对生态共同体生命力评价的研究。基于生态共同体生命力内涵,依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等原则,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特征,我们从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经济社会进步指数、生态建设响应指数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生命力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共包含27个指标。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表示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健康状况等,生态系统再生能力越强、健康状况越良好,生态共同体生命力也越佳,包括生态质量、生态压力、生态承载力三个领域,该维度包含环境空气优良率、土地开发强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9个指标。

  


经济社会进步指数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活力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生态共同体的经济子系统越具有生命力。该维度包含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经济压力、人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活力四个领域,以及人均GDP、单位GDP综合能耗、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等13个指标。

  

生态建设响应指数表示政府、公众等生态建设主体对生态共同体调控、生态建设的响应能力和水平。该维度包含生态调控能力、公众参与水平两个领域,以及环保投资占GDP投资比重、当年单位面积人工造林面积、环保部门依申请公开数量等5个指标。

  


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区域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生态系统健康指数,长江上游的评价结果要优于中下游地区,其原因在于长江上游地区环境空气优良率、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均高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且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强,进而保持相对较为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47、0.374和0.387。作为我国经济重心,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明显领先于上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指标总体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生态建设响应指数,长江经济带下游也领先于上游和中游地区,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平均指数分别为0.358、0.258、0.297,其中,下游地区在环保人员投入、生态修复投入上表现较好。

  


从区域协调来看,应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经济、科技、管理优势,尤其是发挥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的龙头作用;中上游地区应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积极做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保护水环境。下游地区应积极为上游地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各区域应依托各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强生态共建、发展引领和制度合作,共抓大保护,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


上海加快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


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需要各区域、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江海交汇的门户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等,其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长期位居各省市首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生态建设响应指数上具有显著优势,上海有必要发挥自身区位、经济、科技、制度等优势,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形成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 上海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典范。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厚植自然生态基底。二是严格生态管控,保护生态空间载体。强化上海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乡生态保育总量底线,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逐步提升城市生态容量;建设环城绿化带,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与水环境综合整治。四是持续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发挥全球城市优势,打造要素配置与服务系统重要枢纽 一是打造亚太生产组织中枢。二是建设高端产业向内地转移平台。三是引领长江经济带港口联动发展。四是建设长江经济带要素配置中心。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依靠创新合作带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对接与科技资源共享。加强前沿技术和基础领域研发投入,将上海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的龙头,以及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技术合作构建制度保障;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础研究机构、应用研发机构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融合。加强人才培训援助,积极打造应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二是支持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上海大型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与管理经验,开展对长江经济带企业产业绿色化技术与管理支持,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节能水平,构建更加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上海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等方面优势,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构建更加绿色的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支持产业空间优化布局。首先,依托上海产业优势,推动城市产业创新合作,在上海、武汉、成都、长沙、重庆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的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格局。其次,依靠产业创新合作,支持沿岸省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产业向重要园区和重点城市布局。再次,严格重化工业项目审批,建议国家停止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重化工业园区新增项目,下游地区不再新增重化工业项目。四是积极支持上游地区造血能力。应加强交通设施投入力度,打通上游地区生态产品出口和外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的通道,拓宽和加强生态产品与消费市场的联系渠道和流通能力。鼓励上海涉农企业到上游地区投资设厂,发展生态农业,并在发展中维护生物资源多样性。帮助中上游地区人才培养,将上海富余的技术、资金和产能向长江上游转移,推进长江上下游产业合作;鼓励上海与上游省市共建产业园区,将产业布局、园区建设、生态扶贫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

 

 

引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倡导建立长江流域排污权交易机制。由国家牵头设置、上海积极响应建立长江流域排污权交易机制,进而对上游地区化工企业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其逐步退出;二是尽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构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协调机构挂靠在国家发改委;三是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协作机制。上海市委市政府牵头,国家相关部门领导领衔,长江流域各省市领导参与,各市级政府领导组成联席会,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协作机制,切实发挥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辐射作用,改变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过去“单打独斗”参与区域合作的低效模式,逐步形成以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个国家级城市群和黔中、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主体参与全流域产业分工合作、环境协同治理、科技创新合作、要素流动与资源整合等。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3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正式发布

“全民娱乐”的文化心态,助长了网络直播的乱象! | 社会科学报

讨论 | 给抖音拴上“缰绳”,用户、企业责任请各归各位!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