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容我解释,中国经济正走向上升型结构均衡

卓勇良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当前,中国经济有一个重要表现正在形成。这就是从扩张性结构失衡,到收缩性结构均衡,再走向上升型结构均衡。所谓上升型结构均衡是指,由于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逐渐提高,从而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以及优化经济结构,从而形成持续向上提升的新的结构均衡。


原文 :《中国经济正走向上升型结构均衡》

作者 | 浙江省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卓勇良

图片 | 网络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消费增长对GDP增长具有主要贡献份额,经济增长形成消费主导的格局。这里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较快,相当程度地抵御了劳动成本的较快提高,促使企业在工资较快增长下仍具有较好财务状况;国民经济在分配向劳动倾斜的总体格局下,仍具有足够的积累能力,经济增长仍相对较快,且经济结构由此而得到持续的优化提升。



劳动相对价格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推动因素。相对价格变化是一些经济学大师非常关注的数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指出,“新古典经济学把机会成本作为分析工具并强调相对价格的重要性”;诺思还指出,“诱致性创新可能有两方面的来源:一个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个是经营规模的变化”。



当收入增长持续慢于GDP增长时,消费占GDP比重亦随之降低,此时如出口较快增长,则国内经济增长并不因消费增长较慢而受影响,于是消费占GDP比重继续降低,经济增长由此形成出口和投资主导的格局当收入增长持续快于GDP增长时,收入和消费占GDP比重开始上升,出口或将因国内成本较快上升而放慢,出口和投资的推动作用开始弱化,消费主导作用开始凸现

 


 

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是这一分析框架的基础变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4年开始进入总量逐年减少时期。2018年预计减少600万人,此后逐年增加,至2026年将减少1300万人。2018至2026年,以我们的简易模型计算,劳动年龄人口总计减少7900万人,占当前劳动年龄人口的9.0%,由此将对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有利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长期变动之中”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是这一分析框架的特征变量。当劳动供给逐渐减少时,如劳动需求增长不变,或劳动需求减少低于劳动供给的减少,则工资增长将持续相对较快,由此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


这一幕当前已真切发生,2011至2016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实际增长7.3%,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年均增长8.0%,比人均GDP增长快0.7个百分点。这已导致收入和消费占GDP比重的持续提高,导致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而2017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更是比人均GDP增长快1.0个百分点,只是由于这一年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较大差距,才导致人均收入占GDP的下降。



未来十年左右,人均收入增长或将持续快于人均GDP增长,逐渐使得收入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44.1%上升到50%以上;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38.0%上升到接近或高于50%,不过后者仍低于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正常水平。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快提高是这一分析框架的关键变量。因为这是保持足够的就业和工资增长的关键,也是保持足够的利润增长的关键,从而亦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低增长下,经济增长仍能相对较快的关键。而在未来若干年,劳动生产率相对较快提高应是大概率事件,这是基于三方面判断提出来的。

  


一是最近十余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难度相对较低。中国经济长期粗放外延增长,“遍地是黄金”,“浮财”多多。之所以2011至2015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大幅度地慢于人均收入增长,是因为企业对于危机全无心理和物质准备,不知所措地“懵了”,所以待他们省悟过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即开始相对加快。2017年,全国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6.7%,比2016年加快0.3个百分点。

  


二是后发优势。英国《金融时报》著名编辑马丁·沃尔夫多年前撰文指出,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2,则具有经济增长较快的较大可能性。当前,全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7,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仅为美国的1/4,中国经济仍有较强的发展势能。全国每年进口集成电路保持在2200亿美元左右,一些人惊呼其问题严重,但这实际是引进国外先进知识,可以大大降低国内学习和开发成本,并增强后发能力

  


三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约束和激励增强。基于内外压力和促进因素的增强,企业除了加快广义的技术进步外别无选择。我和同事的计量分析表明,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份额,1998至2004年为43.5%,2004至2011年为52.90%,2011至2016年为69.4%,呈逐渐加快趋势。

  

此外,日本经验亦可供借鉴。日本经济二战后高速增长初期,雇佣者所得占GDP比重较低,1955年为45.7%,1960年为40.5%。随着劳动力全面紧缺,1975年雇佣者所得占日本GDP的比重达到55.2%,比15年前上升14.7个百分点,同期GDP年均增速仍达7.9%。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3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揭开15秒短视频抖音的“快乐密码” | 社会科学报

专家 |数字全球化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新型跨国企业将出现

“接地气”不等于“现实性”,反思文学理论有待商榷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