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天人合一:人类文明进入生态化时代!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21世纪生态化将全面渗透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自然生态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共存与和谐发展,表明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文明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
原文 :《人类文明进入生态化时代》
作者 | 北京大学教授 徐春
图片 | 网络
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又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从这方面来说,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确具有相似性,但不可能相同。
人类文明是在生物圈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人作为地球上生命的高级形式,很自然地成为自然界的独特部分,人类社会成了自然界发展的继续。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同的是都生活在地球生物圈中,都依赖自然界,区别只是依赖方式不同。人的方式是通过实践建立起同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建立起人类文明。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也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之中。人所创造的文明是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相更迭的生态文明形态
文明的产生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相选择的结果,文明的发展是人类通过不断改变生产方式推动的,文明的发展同时遵循交相更迭的规律。通常在每一个文明形态后期都因为出现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而迫使人类选择新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而每一次新选择都能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使得人类持续生存和繁衍。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是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
人类的前文明时代是蒙昧和野蛮的,在人类初始的漫长世纪中,人类完全依靠从生态系统中取得天然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虽然原始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环境也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从根本上说,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一种自然生态过程。
传统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从野蛮时代发展到农业文明时代。随着传统农业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系统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农业资源。虽然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对自然依然处于被动地位,其技术结构和自然系统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但也不是什么问题都没有,最直接的问题是,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社会承灾和抗灾能力低下等。很多资料表明,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国黄土高原的退化都是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
18世纪中叶,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态开始由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要求急剧增加,而具有强烈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它的要求。第二,人类干预自然,将自然资源变换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大量合成出来的新物质改变了地球生态环境。第三,在为满足经济增长而从生态系统输出大量物质能量的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成正比地增加。这些工业剩余物绝大部分作为废弃物直接排入生态系统,从而污染了生态环境。
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随着西方工业化达到其最高成就,它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使人类面临发展困境。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发展,已经成为有远见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过度工业化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使人类自身的社会环境受到了伤害和冲击。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深刻暴露出了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的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尖锐地提交给了全人类。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发展,就需要改变人对自然作用的生产方式,向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化方向发展。正是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和发展困境的现实条件下,新的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居基础地位
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和文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加以全面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文明尚有遗留,工业文明尚未成熟发展,生态文明初露端倪,在时空压缩下生态文明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同时显现,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地位。
从人类生产方式发展的历时性角度看,生态文明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既有连接之点,又有超越之处。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但不同的是,生态文明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概念来应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不简单等同于传统农业文明中因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理念。它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所取得的深厚物质基础之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认识,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工具性和技术性,但它还要求,创造生态恢复及补偿性的文明成果需要设定对于人的生存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安全,在人类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从文明的一般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系统结构角度看,文明是一个大系统,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文化是其中较大的子系统。由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因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可以看作是其他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以生产方式生态化为核心,将制约和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生态文明总是要通过其他文明来表现自身的原则和要求的,因此需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了解其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工业文明已有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更要致力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然生产的循环过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建设性地完善这种和谐机制。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将进入生态化时代,生态化将全面渗透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发展循环经济将引导物质文明的成长,人与自然和谐将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推动环境友好将成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策略。自然生态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共存与和谐发展,表明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文明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1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