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别让国外误会了,民心相通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过,人们如何才能从事实上的互相依存发展为自觉的互相合作?其基本的前提是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基础则是话语的互相交流。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中国修辞》年刊编辑部、《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报》、上海市语文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来自海内外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聚焦“语言传播·国际理解·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原文 :《话语生态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周萍
图片 | 网络
“民心相通”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对于这一发展的目标和价值的理解似乎还并没有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国外常常会出现“中国为什么要如此费力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猜忌;国内则有“为何不把如此巨大的经费投向自己的教育”的疑惑。即使在汉语国际教育界本身,对于“何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何为”也尚未形成自觉的共同理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未来更好的发展。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胡范铸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全球治理的视域的,其根本任务就是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目标中,普遍安全是第一位、基础的目标。而安全最根本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互相理解、互相接纳。而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以“民心相通”为基础,“民心相通”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正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组成部分。胡范铸建议从以下两点展开汉语国际教育: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意愿为中心;从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转向以语言教学与语言服务结合为中心。
国际理解与共同体建设
我们一直鼓励跨文化交流合作,这里涉及了语言因素、文化因素等,但能支撑交流合作的关键在于价值,“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如此。《社会科学》总编胡键研究员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共同价值,认为首先要从内部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促进内部经济发展。同时,外部也要互联互通,发展起来的中国也要为世界作贡献。所以,“一带一路”的共同价值包括:第一,人类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超越了任何一种其他价值的需求;第二,诚信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价值需求;第三,平等协商的价值贯穿“一带一路”项目合作的始终;第四,“一带一路”穿越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目标是共同发展和共赢发展;第五,“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需要在包容互鉴中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国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继续争取更广泛的国际理解,上海外贸大学南亚中心主任郭学堂教授指出,这是由国际媒体以英文为主、西方媒体的历史影响、中国的被动应付、中国学者争取国际话语权面临的困境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摆脱西方话语体系,学术界需要对西方语言、语言体系、语言和政治的关系、文化和历史、理论困境进行再思考。
新媒体时代重构话语生态
新媒体时代,信息从未如此频繁地交流,话语也从未如此受到重视。新的传播媒介改变了以往话语传播方式,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话语生态的构建方式。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全球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网络,以至于有“网上检索不到,那就不曾存在”之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虹倩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对外话语全球传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她提出,除了动态管理全球网络传播以外,还要邀请传播学、翻译学、修辞学、国际贸易专家,定期评估并研讨传播问题;改进全球网络传播的方式;改进全球网络传播的内容,确立“全球受众”意识、问题意识和大局意识。
当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时,西方的媒体与网民已经构成相当充分的互动。这会对话语生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周萍在考察德国传媒与公众在对中国形象接受方面的互动与差异性时指出,在新闻网站中,新闻文本和后面的评论组成了一个特定的“超语篇”,这是“众声喧哗”的多个语篇,又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结构。在一个成熟的对话社会中,基于相同的讨论规则(摆事实讲道理),提出观点,相互论辩,并能通过讨论获得新的共识,可以说这是对话社会的基本规范。从大量的语料来看,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是在网络社区中,网民常会在相互讨论、对话中形成新的共识,这些观点往往比媒体更为客观。
话语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第一,国家内部不同社群之间能够更好地对话;第二,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会会长史有为教授特别强调:在走向世界的当下,整理词语、拨正词语价值系统、重建话语规则就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话语生态是个语用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话语生态研究更是一门行动学,我们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力行。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8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