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见 | 克服教师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的“异化”!

陈新汉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资本权力,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领域渗透。在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就要切实解决由于这种渗透使得教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所发生的异化问题。

原文 :《克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异化》

作者 | 上海大学教授   陈新汉

图片 | 网络


教学活动中“义”与“利”不可分割


生活在社会中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教师身份和生活身份。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总与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的双重利益:与教师的教师身份相联系的利益,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职业人格化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与教师的生活身份相联系的利益,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众多具体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人类以高级形式所遵循的生物界“避害趋利”的行为方式,决定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主体总要在“避害趋利”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师的双重身份所内蕴的双重利益,决定了教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中的双重行为取向:教师在与教师身份相联系的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兢兢业业,以期使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地满足教师职业人格的“自我实现需要”。教师在与生活身份相联系的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在体现为劳动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追求货币,以最大化地满足生活过程中的众多需要。

  

教师的这两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尽管不能分离地都体现在同一教学活动中,但两者是不一样的:前者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后者以获取货币为目标,从而对教学活动效果的关注点不一样。在中国哲学中,我们通常把前者与“义”相联系,把后者与“利”相联系。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义”与“利”不能分割。在社会主义改革前的一个时期中,我们往往肯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义”的活动,而贬低甚至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利”的活动。用肯定“义”来割裂与之相统一的“利”,这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异化。改革开放后,我们承认个人生活利益的正当性,肯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追求与生活身份相联系的利益最大化活动的积极意义。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肯定教师追求与教师身份相联系的利益最大化活动的崇高性,又要肯定教师追求与生活身份相联系的利益最大化活动的正当性,这就是教学活动中“义”与“利”的统一。


教师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发生的异化


市场经济与资本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存在着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必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物化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

  


把社会关系的物化放在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一方面,物化社会关系“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马克思)。中国经济四十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联系在一起,社会在各方面有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物化社会关系必然会以虚幻的“拜物教”形式呈现。资本具有权力,然而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这种权力就会在一定条件下在经济领域里形成一定程度的泛滥,而这种一定程度泛滥的权力必然会向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渗透。某些教师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活动中的异化正是这种渗透的结果。于是,教学活动在货币光芒的照耀下失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光环,成为单纯地获取货币的劳动过程。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教师就不是在教学活动中兢兢业业地以期获得教书育人效果的最大化,而是把教学活动作为单纯的劳动,追求与教师生活身份相联系的货币最大化。结果,教学活动中的异化就发生了。不关注教学效果的所谓“教书匠”现象,就是这种异化的反映。

  


与教师身份相背离的教师就会进一步把教师职业作为资本,在教学活动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使教学活动的异化更加严重。比如,在导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让学生为自己做事,虽然有时也给学生一些报酬,但学生付出的更多,这就是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缘由;在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过程中,在发表的主要由学生撰写的单篇论文上,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学生名字的前面。这两种情况,尤其是后一种情况,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的师生关系中,某些学生越来越功利;但我认为,某些导师的功利化更严重,它是扭曲的师生关系功利化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所分析的教师在追求与双重身份相联系的自身利益最大化活动时,把教学活动作为单纯地获取货币的劳动以及进一步把教学活动作为产生利润的资本活动而产生异化。


抓住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就需要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中健全法治建设。这对于遏制资本权力向教育等领域的渗透会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为了遏制资本权力向教育领域渗透,就要在教育领域中强调教书育人职业的崇高性,批判教学活动货币化乃至资本化的异化。在当代社会中,金钱不是万能的,为克服教学活动的异化,需要在教学改革的深化中:一方面激发教师的情感和责任,培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营造能使教师为追求与教师人格的“自我实现需要”相联系的利益最大化活动的社会氛围。这就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

  


在教学深化改革中,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上述两个方面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体现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和作为劳动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必须有两个标准。然而,如果我们用两个标准分别对同一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由于货币“拜物教”的作用,那么,前一个标准就会“软”,后一个标准就会“硬”,教学活动不仅会货币化,还会进一步资本化。如果我们用两个标准中的一个标准来评价一个教学活动实际上所具有的两个方面,那么,用哪一个标准?如果用前一个标准,就会进入前面提到的否认教师生活利益正当性的巢穴,从而形成异化;如果用后一个标准,由于“拜物教”的作用,教学活动必然会货币化乃至资本化,仍然会形成异化。就当前教育领域的情况而言,后一种异化即教学活动的货币化尤其是资本化更为严重。因此,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必须兼顾同一个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的出发点和效果关注点,这个评价标准必然是能体现这两个标准之间张力的一个体系。

  

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活动中的指挥棒,是深化教学改革中的“牛鼻子”。评价标准体系如何完善,如何予以动态变化,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深化阶段作很多工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2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推荐 | 今年回家过年的书单,在这呢……

审视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当下中国知识界的关切 | 社会科学报

随笔 | 果戈里焚稿!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