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我们,在社交平台一起“围观”灾难!

朱述超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社交媒体时代,围观灾难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体景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亲朋好友间嬉笑着转发这样的视频:某地街道上,暴雨成灾,数辆小汽车被冲得七零八落,等等。我们不禁要问,泛滥的灾难影像传播,是使我们更加完善理解世界,建立个体间、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亦或是仅仅让我们深陷于一个更为庞大,却也更加无力、毫无作为的“媒介景观”中?

原文 :《反思灾难影像的社交媒体传播》

作者 | 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朱述超

图片 | 网络


经挑选后的“真实”与“抽离”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观看灾难新闻摄影的方式,由以往的单向接收,延伸至社交媒体上双向、高频的传播与讨论。社交媒体特有的即时、链接与对视觉感官的强调,能够快速激起观看者的情绪和共鸣。但换个角度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大量、重复且近距离的观看他人的灾难苦痛,可能激发更强烈的窥视、猎奇感,或因此感到悲悯疲乏、麻木无感。

  


社交媒体上的观看行为与环境,凸显并强化了观看者在观看他人的灾难苦痛时,多是站在一个较为优越、安逸且疏离的位置上。它强化了“优越感”与“疏离感”,显现了在当代社交媒体上观看灾难新闻摄影,是一种既感同身受,又易使情感快速抽离的集体观看文化与经验。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以往人们在特定的观赏空间观看,而现今则是在被影像主导的网络社会中观看,网络重新分配、拓展了观看空间,左右人们观看行为的是社交媒体的商业运作逻辑与人们的使用习性。

  


首先,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观看灾难新闻影像时,社交媒体在意的并不是信息是否意义重大、值不值得让所有人知道,而是这则影像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带来更庞大的接触率。其次,每一次灾难新闻影像的观看,也是观看者凭借其自身的文化知识、目的与兴趣,以及影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继而加以挑选、衡量,并且选择投注其中,使自身也加入这种集体哀悼行为。

  

无论是经由社交媒体商业逻辑,还是凭借自身文化知识的观看行为,都显现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观看,是“被挑选”出来的。以往,人们的观看经验是由大众媒体主导,受众被动接收;如今,则是由社交媒体商业机制与用户自身意识,交互影响、挑选、形塑而成。因此,发达国家遭受灾难的消息,总是因为其国际传播力强,广受世人关注,然而,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是最惨不忍睹的影像,才能引起世界注意。

  


由社交平台商业运作机制与使用者观看习性交互形塑的观看文化,不断追求视觉影像的震撼。这使对他人灾难苦痛的观看也渐与真实生活经验相隔离,它排除了人们参与和观看时的任何积极性,也降低了观看时所带来的震惊与不适,人们对于每一个灾难苦痛,惯于忽略或拒绝多作进一步的认知与理解。毋宁说,这是以一种更粗暴、更旁观的形式,持续地消费与再现他人的灾难和苦痛。


兼具“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分享


分享行为,是社交媒体平台上最直接、最便利且最积极参与的行动方式。分享者观看灾难新闻影像后,产生了共鸣与理解,在判断社交媒体上的意见气候与预期回馈后,选择加以分享,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动机与期待。

  


分享以好友为单位产生连结的特性,不仅使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所获得的认同、在意个人所呈现的形象,也会观察社交媒体上的氛围感受与媒介景观,自我衡量是否选择分享。因此,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创造的媒介景观,不仅是个人的观看与分享行为、单纯个体性的选择与认同,更是受到了社交媒体上集体性规则与评判的影响,是一种兼具“个体性选择”与“集体性规范”分享的媒介景观。

  

这种以影像为中介、被社交媒体强化的情绪与氛围,实质是一种隐性的集体规范。它暗示个体似乎唯有跟着分享、一同哀悼,才能证明自己的关注与同情心。但个体同时又有一种担忧,即害怕被认为是在塑造形象与跟风。这使得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灾难新闻摄影时,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分享文化:集体哀悼的“真实关注”或是“形象跟风”,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进而言之,人们选择分享或不分享他人的灾难与苦痛,可能优先取决于自身所觉察的媒介景观与氛围,以及他人的评判,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内在感受。

  

社交媒体实时、链接的特性,确实增加与强化了人们接触、观看他人灾难苦痛的机会和经验,并使其以积极分享的方式加入关注与讨论。但网络的碎片化与娱乐化,决定了人们在网络上的关系是一种“流动的群聚”的行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追求“集体狂欢”,与他人建立短暂的共同存在,因此,社交媒体上对灾难影像的传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媒介景观:“集体狂欢式的哀悼”。对灾难影像的呈现是由个体与个体所在的社交媒体共同形塑,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主体的行动实践,审视社交媒体的潜能,推进更为积极的社会行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3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趣谈 | 这些做菜失败案例,简直就是大型“车祸”现场……

随笔 | 果戈里焚稿!

个税改革:综合与分类应当结合!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