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咨询体系:为我国科技战略保驾护航 | 社会科学报

陈强 常旭华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科技决策咨询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国家科技咨询体系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原文 :《科技咨询体系:为我国科技战略保驾护航》

作者 |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强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 常旭华

图片 | 网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迭代演进,科技战略和政策的决策复杂性急剧提高,亟需各类智库的决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并就进一步在坚持服务大局、大胆探索、改革创新、规范发展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国家科技咨询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我国科技咨询体系统筹联动不足,专门性立法尚处空白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咨询。国家“863计划”最早便是由王大衍、王淦昌、杨嘉犀、陈芳允四位院士致信邓小平同志而得以成立。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多模式的科技咨询体系。顶层设计上,我国设有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科技六部门会商会议及各类联席会议制度,未来还将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咨询力量的统筹联动与协调。

  


组织架构上,官办科技智库、民间科技智库、大学科技智库共同构成了我国科技咨询体系的“三驾马车”。官办科技智库背靠政府支持,数据资源丰富,但独立性普遍欠缺;民间科技智库独立性强却易被外部力量操控;大学科技智库得益于学科优势,研究较为主动和自由,但实践性和宏观性相对欠缺。由于缺乏顶层协调机制,三类智库缺乏分工、联动与信息共享,难以对国际热点问题形成准确预判和舆论引领,更不足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的非官方国际代言人。

  

方法体系上,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决策咨询体系始终未在“政府责任”与“科学自治”、“自治水平”与“权力授予”、“技术统治”与“民主泛化”之间取得平衡,研究方法以传统的德尔菲法为主,缺少对专利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大数据等先进分析手段的广泛运用。

  

立法保障上,中央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调科技咨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这些文件法律位阶不高,专门性立法仍是空白。


建立完善现代科技咨询体系,为我国科技战略保驾护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治理理念,深化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从顶层设计、组织建设、人才队伍、方法优化、立法保障五方面加强科技咨询体系建设,为我国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建议如下:



1.尽快组建统筹全局的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面向新科技革命设立专业领域咨询委员会(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从综合性、专业性两个层面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


2.加强对科技咨询体系的规划布局和统筹优化。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协等官方科技智库对政府科技决策的核心支撑作用;加大对非官方科技智库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挥第三方独立视角的辅助支持功能。



3.完善科技咨询专业人才体系。构建科技咨询院士专家库,发挥战略性科学家的引领作用;打通政产学研人才流动管道,支持离退休高级官员运用“旋转门”机制;试点部分高校开设科技咨询博士生研究方向,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科技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速度;加大对学科交叉、冷门领域的长周期经费支持,稳定人才队伍。


4.优化科技咨询方法体系。建立专家意见甄别机制,既尊重听取科学共同体的专业意见,也应避免少数科学家的不当意见被最高决策层采纳;加强科技咨询服务的证据化,运用大数据、长周期调查等方法提高科技咨询报告的前瞻性、战略性、精准性;以我为主,兼顾开放,通过国际交流碰撞新思想,传播中国新理念。



5.深化科技咨询的法制化保障。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明确咨询机构的法定授权、法定责任、功能定位、组织管理,针对机构独立性、数据采集与保护、社会调查与试验、科技报告公开、政府购买服务等予以立法规制和保障,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科技咨询法制保障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18VSJ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低生育率阶段:人口红利应向科技教育红利转型 | 社会科学报

来吧,这场任何国家都“逃不开”的技术风暴…… | 社会科学报

外刊 | 马克·韦登:金融科技欲成功,必不可少这些因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