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殷啸虎:游走于舌尖之间的遐想 | 社会科学报

2016-02-18 殷啸虎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道德的困境


游走于舌尖之间的遐想


上海社会科学院 殷啸虎


2012年7月5日《社会科学报》发表了殷啸虎先生的文章:《游走于舌尖之间的遐想 》。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无穷兴趣,“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更有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民以食为天,吃,对中国人来说,蕴含着太多的内容。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都是与吃有关的。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将吃与人们对色欲的追求和享受联系在了一起,真不愧为是圣人,才会对吃有如此精到的见解。吃,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超越了维持生命延续的需要,而上升为一种文化,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的高雅文化。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吃,对于国人而言,似乎又变成为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享受了。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美食的品种日益繁多,五花八门,有的美食仅看包装甚至名称就足够让你垂涎三尺。但,你敢吃吗?



经过舌尖上的,是一种享受;留在舌尖下的,是一种忧虑。就在《舌尖上的中国》不断走红的同时,一款关注食品安全的APP应用《中国求生手册》在网上窜红。据《德国之声》报道,这款以推送食品安全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求生手册》,已获得13700多份评分,其中,近93%的用户给出了五颗星的最高分。这一服务5月24日上线,仅仅三天就有超过20万人次的下载,迅速冲上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免费APP总榜第一。正如评论者所说,“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很诱人,可“嘴边上的中国”是不是这个味儿?“大肠里的中国”干不干净?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种种负面报道,让我们时刻纠结于舌尖上的两个中国之间: 一个让你感动,另一个让你没有安全感。我们多么希望这些负面报道是“纯属谣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报道非但不是谣传,而且一段时期以来,借助于媒体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更是不断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多到我们都不愿意一一列举,甚至在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了食品安全问题。据《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说,在拍摄过程中,曾尝试拍摄几个品牌的水饺生产线,但几乎是刚联系妥一家,马上就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连续找了两三家,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放弃了。面对片里片外的两个截然对立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该如何选择?


《舌尖上的中国》凝聚了中国食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追求。我们的先人为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工本。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一道美味的茄子让她赞不绝口,当她得知茄子的做法后,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到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到是这个味儿!”为了做好一道美味,花费了多少巧思奇想。而在今天,我们依然有许多巧思奇想,但这些巧思奇想却都花在了对美味的弄虚作假上了: 为了提高被大量掺水稀释后的牛奶中的蛋白质的检测量以牟取暴利,公然掺入有毒的三聚氰胺;为了让假酒的口味更接近真品茅台,公然在里面加入剧毒农药敌敌畏;……正如《中国青年报》对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所作评论的那样: 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而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阴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同样是中国人的奇思妙想,同样是对“美味”的追求,一个是如此的美轮美奂,另一个却是如此的龌龊不堪!



更可悲的是,我们人类对食物的这种折腾,竟然还连累到了动物。我们小时候都知道,猪最好的食物就是人吃剩下的饭菜泔脚。但近年来,泔脚也被禁止用来喂猪了,原因是人类的食物中加入了大量的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如果不加处理直接喂猪,容易将人群中的疫病通过泔脚传染给生猪,由此造成人畜之间疫病的交叉传染。并因此产生了一个名词泔脚猪。人吃剩下的东西连猪都不能吃,真不知道当时我们是怎么吃下去的!


“敬畏自然,感恩生活”,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传达出的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不仅要求我们珍惜食物,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要善待我们的食物。我们对食物不敬,最终遭受报复、受到天谴的是我们自己。善待自己,从善待自己的食物做起;善待他人,从善待他人的健康做起;善待国人,从善待国人的食品安全做起。而要善待我们的食物,更需要通过树立社会诚信,重新拾回我们对食物的信心。


《论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今天,我们对孔子为什么宁可去食也不能去信的选择,更有了全新的理解,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离开了“信”,我们在“食”面前将无所适从。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让我们看得舒心;舌尖下的中国,应该让我们吃得放心。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
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