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昌讲堂 | “中国艺术史上的三个跨国瞬间”的必备小贴士

“柯律格,是史论学生都想绕着走的人。”


闲聊中,美术史论系毕业多年的小Y感慨道。



柯律格,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聊到柯律格呢?因为一场在线直播。 


9月2日下午,OCAT研究中心推出“2019柯律格年度讲座——中国艺术史上的三个跨国瞬间”的第一场讲座在北京开讲。



从讲座的名字也能猜到为什么很多史论学生都“害怕”柯律格。


当然,这里说的“害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崇敬。


柯律格(Craig Clunas),中国美术史专家,现任教于牛津大学。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获最高荣誉奖的十人。


用著名学者巫鸿的话来说:“他的研究有对实物有一种切身的认识。


柯律格的著作《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不但对美术史影响很大,“对整个中国学,搞文学、社会史、搞文化的影响都非常大”。



柯律格著作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


听柯律格教授的讲座,将脉络先梳理清楚,很重要。

  

第一讲的起始点之一是5世纪的画论作者谢赫,其“六法”在亚洲以外的首轮探究,尤其是冈仓天心(1862-1913)于1903年的著作《东方的理想》中对“六法”的首度英译。讲座特别关注冈仓天心成书所处的印度环境,以及同一环境如何促成了英国博物馆典藏员、艺术史家劳伦斯•宾扬(1869-1943)自身对“六法”的理解。

  

本讲的起始点之二是日本艺术家中村不折(1866-1943)在巴黎接受的训练,他写作的中国绘画史是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些片段将共同开启一张思想网络,正当“中国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对象浮现之时,这些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转。

  

谈到这场讲座的核心,柯律格表示:“特别想要看看它是如何通过传播、翻译,更重要的如何通过‘误译’和‘误解’而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谓的中国画论的。我想要看一看在跨国主义的背景下,事物是如何共同创造的,我想要使用人和地理的某些连接,循着这些链接留下的痕迹,找寻曾经的路线,同时借鉴一些或大或小的事件进行追溯。”

  

这里需要敲三个重点:

  

1. 冈仓天心的身份。

  

冈仓天心是长期驻留日本的美国艺术史家恩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学生,1904年担任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直到过世之前冈仓天心在东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尝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被认为是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日本理论家之一,这些理论家具有日本文化的一些特点,通常都是有着民族主义的倾向,通常都是在跨国框架当中,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学习或者是驻留过。他们是那些在西方逗留期间,或者是之后对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异进行自由探讨的人,而且他们对于日本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以及表达都受到西方导师的一个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人们对日本艺术的热潮,在日本1850年代开放及明治维新之后是席卷欧洲,同时影响了主要的艺术家和更为广泛的公众。因此人们经常讲述在晚清时期,西方收藏家和机构如何通过日本的阐释获得了对中国艺术的第一次比较严肃的理解。

  

2. 冈仓天心如何翻译的“六法”的呢?

  

1903年,冈仓天心以英文书写《东方的理想》,在这本书里面,在一段被广为引用的段落中他写到“5世纪的谢赫提出了绘画艺术六法,其中关于描绘自然的法则即应物象形落入第三位,屈服于另外两个主要法则,其中第一个是事物韵律中精神气质的富有生命力的运动,因为谢赫认为艺术就是宇宙的宏大气质,是往来运行于事物之间的和谐法则及韵律。”通过谢赫日文中的发音似乎可以推断出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发音首次出现在英语国家。

  

3. 冈仓天心的版本忽略了“气韵生动”所带来的讨论。

  

冈仓天心的知识养成形式具有跨国属性,所以他对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有着非常奇怪的一种翻译,或者是他由于对于“韵律Rhythm”这一词的强调,因为他对于古汉语的理解是有些不足的。

  

在探讨谢赫的六法时,冈仓天心并没有翻译成日文,而是直接依靠读者对原始中文的理解。但是他却用日语注释了“六法”中第二到第五条法则,最重要的“气韵生动”这一条没有翻译,仅仅是呈现原汁原味的汉字形式,尽管他将其作为描述思考核心的部分:“事物韵律中精神气质的富有生命的运动”。

  

那么,这样的描述出自哪里呢?更确切地说,冈仓天心如何将气韵生动首次以这种方式译入到英文呢?

  

这些问题也成为柯律格这场讲座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转折点——冈仓天心在加尔各答。

  

1902年1月6日,冈仓天心带着翻译版的谢赫《六法》抵达印度城市加尔各答,并认识了一位关键人物贾格迪什•博斯,后者也被描述为冈仓天心的理想的亚洲思想家。

  

而这个博斯也成为谢赫《六法》译本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因为在博斯的撰文中,能够隐约看到冈仓天心的思考是受到其所处的印度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其正在撰写的《东方的理想》。

  

博斯在《生物与非生物的反应》著作1902年5月的序言的标题页背面有一句题词“真实是一个整体,智者对其各有所称,梨俱吠陀”真实是一个整体,亚洲是一个整体,两句话之间的谐音至少表明冈仓天心的思考是受到其所处的印度环境的影响的,从而影响了其正在撰写的《东方的理想》,且这种平行对应性会更显突出,如果我们考虑到韵律这一思想在诗人泰戈尔作品中的核心位置的话。

  

后来,谢赫“六法”传递到了英国,并在宾扬、翟理斯、波西尔三位关键人物的影响下,在英国形成了一个以韵律为中心的阐释路线,但是三者仍然完全依赖于冈仓天心最初的翻译版本。

  

正因为在英国期间的误读,也影响了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绘画的思考。首先就是民国时期其实对于气韵这一词并没有过多讨论。

  

在1911年,宾扬引用的泷精一的文章,题为“中国绘画的原则气韵和传神”。在文中,当时日本著名艺术史家之一断言中国大多数艺术评论家同意将气韵如果直译就是精神的回升或者是精神的音调作为一幅画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直到今天,所有中国艺术家都认为如果不讨论气韵就无法讨论绘画艺术。

  

如果我们看一下《支那绘画史》对谢赫六法的看法,首先要提到开篇论断及东西方绘画之间有一个完全不可逆转的鸿沟,郭虚中的中文翻译是东西画别的沟渠变质,眼不可悦了。之后再次被提及并被喻为中国艺术的荣耀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么早的时候他们就建立了这样的系统标准,我认为还没有被充分注意到的事实是在上海的中村不折、翟理斯,在加尔各答的冈仓天心,就像在伦敦的金绍城一样他们都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变迁。

  

而写作中国绘画史的关键人物、日本艺术家中村不折在巴黎接受绘画训练期间的见闻和思考,这个片段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跨国瞬间。

  

1901年已经30多岁的中村不折去了巴黎,师从让保罗•劳伦斯,在朱利安学院和其他一些法国教师一起学习。1913年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合著了《支那绘画史》,成为日本汉学家出版的第一批中国艺术通史著作之一。书中对谢赫六法的看法,首先提到开篇论断及东西方绘画之间有一个完全不可逆转的鸿沟。

  

可是即使中村不折声称东西方绘画之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但他确是用自身的行为反驳了这一观点——他画油画的同时,热衷于收集中国碑派书法,以及要思考他所谓的西方绘画到底指什么,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复杂问题。

  

以上便是柯律格教授第一讲《1902-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的大致梗概。

  

之后,我们摘取了柯律格教授提到的诸多关键词,辅以百科形式的小贴士,方便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听懂。

  

也就是说,这是一篇适合和讲座搭配食用的文章。



谢赫,图片来自网络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风俗画、人物画。他的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最古老的绘画论著。书中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并且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写。这也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谢赫《六法》,图片来自网络


【六法】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其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②“骨法用笔”,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冈仓天心,图片来自网络


【冈仓天心】被誉为“明治奇才”的近代日本美术先驱、美术活动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冈仓天心不仅是日本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和指导者,而且是东方文化的鼓动家和宣传家。他宣传东方文化艺术的优越性,强调日本文化艺术的重要性,首创的“亚洲一体说”使他作为国粹派理想主义者而闻名于世界。


【弗雷德瑞克·赫尔斯】中文名“夏德”,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退休官员,后来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根据研究,是夏德首次将“六法”翻译成德语,传达到了欧洲。


【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853—1908,美国19世纪末著名东方学家,日本近代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曾任波士顿美术馆日本中国美术部主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的大部分日本收藏来自费诺罗萨。他对亚洲艺术的收藏和鉴赏影响了弗利尔、惠斯勒、道尔等众多收藏家和艺术家。


作为东京帝国大学美学教授,费诺罗萨不仅在狩野派、土佐派等名家门下学习古代美术研究和鉴定方法,而且担任由日本文部省和内务省联合授权的美术专员、帝室博物馆美术部主任等职,曾受天皇委派对日本国内所有的艺术财产进行登记与管理。这些特殊经历与机遇,促使费诺罗萨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视野,“整体地看待全世界的艺术”。



赫伯特·斯宾塞,图片来自网络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关于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个轶事。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的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 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安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加尔各答】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是印度第三大城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冈仓天心是在1902年1月6日抵达城市加尔各答,接待他的是孟加拉文艺复兴的核心人物的侄子,这位核心人物是一位作家兼画家,并且最终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泰戈尔。


【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博斯在英属印度出生并长大,率先研究无线电和微波光学,对植物科学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是最早的杰出印度科学家之一,在印度奠定了实验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考古学家以及科幻小说作家。



宾扬诗歌《致倒下的战士》,图片来自网络


【罗伯特·劳伦斯·宾扬】Robert Laurence Binyon,1869–1943,是一位诗人及艺术史学家。他毕生都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写就了关于荷兰、英国和亚洲艺术的大量研究文章。16 岁时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余生诗作不断。1914 年 9 月 21 日,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他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他最知名的诗歌,也是挽歌—《致倒下的战士》。在诗中,作者预言了未来四年战争期间大不列颠将会付出的巨大代价。



翟理斯,图片来自网络


【翟理斯】被誉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部作品:《历史上的中国及其它概述》《古文选珍》和《中国绘画史导论》。


《中国绘画史导论》是西方第一部以中国书画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西语之作,更是被誉为中国艺术研究的开荒之作,它成为了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金绍城,图片来自网络


【金绍城】生于1878,卒于1926,吴兴南浔人。他承父业经营蚕丝,在上海设金嘉记丝行,发家后又开当铺,经营房地产,当地人称其为“小金山”。金氏家族,曾与英国人建立长期商业关系。金绍城精于绘画,善诗词,善画山水,间作花鸟。1926年,金绍城偕画家陈师曾等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绘画展览,受到日本艺术界的热烈欢迎。金绍城二弟金绍堂,四弟金绍仿都能书善画。庞元济称“一门风雅,驰名海内,专美于前矣”。



卜士礼,图片来自网络


【波西尔】Stephen Wootton Bushell,1844-1908,汉名卜士礼,英国医生、汉学家,精通中国文化,在中国陶器、钱币学、西夏文等方面造诣尤深,论著颇丰。1868年1月,卜士礼在雒魏林推荐下,前往北京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医师,并兼任京师同文馆医学教习。他在中国居住长达32年,期间不仅精通了中文,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艺术、钱币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论文。1900年退休后回到英国,此后出版了《中国美术》、《中国瓷器》、《中国陶瓷图说》等著作。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兴趣,尤其文学。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支那绘画史》】1913年由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合著,是日本汉学家出版的第一批中国艺术通史著作之一。日文版在1913-1922年间重印了六次,整个1920年代都受到中国作家的亲睐。《支那绘画史》引起了内藤湖南等日本主要学者的关注,有助于扭转日本收藏家的收藏的潮流,使他们转向了文人画。书中对谢赫六法的看法,首先提到开篇论断及东西方绘画之间有一个完全不可逆转的鸿沟。



中村不折创立的书道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中村不折】生于1868年,卒于1943年,是日本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1895年,他获得一册《淳化阁法帖》,从此对收集中国书画文物产生浓厚兴趣。1936年,他以自家私宅在东京创建“书道博物馆”,收藏历代书法文物,包括甲骨、青铜、石碑、镜铭、法帖、墨迹、文件经卷等,不断收集古代书法作品,是研究日本、中国书法史料的重要场所。


- END -


了解更多艺术资讯

下载【艺术头条】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课程回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头条ArtExpres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