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青年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是党的领袖关于青年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是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收到的珍贵礼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学习,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对该书所收录的60篇重要文稿逐期刊登阐释辅读文章,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共读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共话共悟党的领袖念兹在兹、深厚绵长的“青年情”。
☆学习笔谈
创造力从哪里来?
“为什么是他们?”
“我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
……
读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披露的一组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相信不少不甘人后的青年都会在心底提出以上问题。
要想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拥有独特的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那么,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呢?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封贺信中给出了12字“真经”。
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确实,作为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群体,在创新创业方面,青年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但是天然有优势并不等于自然有成果。要实现从“青年”向“创新创业青年”的飞跃,大家要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口诀”——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
刻苦学习——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走进我们视野中的那些创新创业成功者,都是用我们看不见的努力迈过了“量变—质变”的临界点。这个“量”就是我们刻苦学习的“积累量”。“人民英雄”陈薇院士,从2003年应对非典疫情,到2014年应对埃博拉疫情,再到如今应对新冠疫情,能一次次用杰出的创新能力交上精彩答卷,和她坚持不懈的积累密不可分——她被评价为“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只要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都不知道。”因此,创造力并不神秘,只是无数个刻苦积累的平凡日夜的集中“曝光”。
脚踏实地——这个词在这里具有两层含义,既是指踏实、务实的作风,更是指把创新创业的成果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微观层面讲,创新要有“驱动力”,创业要有“应用场景”,这些要素越强大,创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的创新创业书籍也就讲到这里为止。但习近平总书记帮助我们认识到了最终极的“驱动力”何在,最广阔的“应用场景”何在——“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个大“风口”选对了,创造力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源泉!
锐意进取——创新、创业都靠一股子敢为人先的闯劲。从群体的自然特性来说,青年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容易推陈出新;但从群体的社会角色来看,青年人生阅历不足、社会资本薄弱,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更容易遇到障碍、受到制约。所以,要让青年“锐意进取”,既要在内因上着力,鼓励广大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敢闯敢干;更要在外因上发力,把总书记指出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落到实处。我们高兴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出台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总书记关怀下制定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试点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更是将青年创造力与城市活力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我们相信,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一定能够从深层次上激发和塑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创造力,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梁家河村的“沼气革命”
“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
……
在创业的这条路上,青年时的习近平就下定决心,再泥泞也要走,再坎坷也要冲。在梁家河、在正定、在宁德、在浙江……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习近平总书记书写了一段段艰苦创业的故事,成为激励青年人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最好的“教科书”。
1975年9月20日,中秋节。《延安通讯》头版头条刊登报道《取火记——延川县人民大办沼气见闻》,详细介绍了梁家河村的“沼气革命”。当时,年轻的村支书习近平带领群众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轰动了整个延川县。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初到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亲眼看到当地群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禾也是问题。担任村支书后,他一直在思考解决村民砍柴难、做饭难、照明难的办法。
1974年1月,陕北天寒地冻。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夜晚,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20岁的习近平翻看着近期的《人民日报》。8日四版刊登的两篇报道《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 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煮饭不烧柴和炭 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引起了他的关注。
煤炭资源富集的陕北,40年前却是一个极度缺乏燃料的地方。虽说产煤产油,但是老百姓买不起,有的人甚至连煤油都买不起。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男人们都会挥动一柄两三米长的“勺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打捞从山沟里冲来的柴火,再在石板上晒干。捞柴火时坠入洪流身亡的事时有发生……
“要是梁家河也能像四川一样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该有多好!”那晚,习近平兴奋不已,辗转难眠。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脑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他找到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没想到,张之森也在琢磨这件事,两人不谋而合。他呵呵一笑,“小习,咱们都谋到一条路上了!”老张把去四川学习办沼气的事向延川县委作了汇报。不久,延川县委决定派6人前往四川“取经”,习近平是其中一员。
到了成都,四川省沼气办派人陪同学习考察。因为前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陪同的人也司空见惯了,并没当回事,就带他们四处转转、看看。可是,这几个陕北来的人心思全在沼气上,40天走了绵阳、广元、德阳等5个地区17个县,详细了解每个地方沼气池的不同特点。每到一处,他们必下坑考察;每天晚上,他们必学习讨论。围绕既要保证沼气池不漏水、又要一次试水成功这个关键,他们学习了各种地形的建池办法。大到沼气池用砖还是石板砌,抹石灰还是抹石灰砂浆;小到池子每一步怎么挖,挖的时候有多大的弧度,他们都逐一弄清楚。
考察中,一个沼气肥实验更坚定了习近平办沼气的信念:在同一块田地里,取出同样的土,用尿素水、河水、沼气肥水分别和成三个泥团,让它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干透。用沼气肥水和成的泥团,手指轻压就碎了,而尿素水和成的泥团要用力砸才能碎。
“如果我们长期使用化肥,就会造成土壤板结。咱陕北土地贫瘠,要是能使用沼气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产量。”时任梁家河学校校长刘永耀多年后还记得习近平跟他讲办沼气的好处。
就这样,边走边看边想,40天后,大家基本上弄清楚了办沼气的来龙去脉和细枝末节。在这场艰苦的考察中,他们不惧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蹚水,冒雨在陡峭的山路上行驶,差点跌入悬崖……40天、17个县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详细的资料。更细致一些的技术活,他们就让同去的石匠现场学现场做,以便迅速掌握技术,回去就能干起来。
“取经”回来,习近平开建沼气池。要把设想变为现实,靠什么?就得靠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那股劲儿。《取火记》中写道:“建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没有,习近平同志就带领几个青年到15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又带头从15里外的公社背了回来;没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
经过20多天紧张施工,沼气池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人们突然发现池子漏水跑气,如果不及时清理水粪就有报废的危险。习近平毫不犹豫,同几个年轻后生连夜用桶往外吊水粪。面对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习近平和技术员二话不说,直接跳进池子里,用清水洗刷池壁,寻找裂纹,进行修补。
1974年7月中旬,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后,终于,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建好了,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上的第一盏沼气灯,困扰老百姓多年的烧柴问题也得以解决。直到10多年后村里通上电,沼气池才退出历史舞台。
插队期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善创新。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搞“厕所革命”,办铁业社、缝纫社,他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改革创新,并激励着一代代的梁家河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变革,使今天的梁家河成为中国巨变的一个缩影。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新华社相关报道等有关资料)
(一)猪八戒取创新真经
不到半年时间,先后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汇报工作,这位在“两会”上与总书记畅谈创业经的青年就是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明跃。“我知道猪八戒网,很有名,你们为什么叫猪八戒?”总书记问。朱明跃向总书记汇报说:“因为猪八戒有创业者的精神,也和创业者一样有人性的弱点,但猪八戒和团队一道,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攻坚克难,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取得真经。”
“这个好!”总书记赞许道。
作为一家科技型创新企业创始人,朱明跃坦言,开始的七八年创业比西天取经还难,年年亏损。总书记风趣地询问:“有没有想过放弃,回到高老庄去?”
朱明跃回答:“总书记您看,一部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猪八戒一次都没有回过高老庄。他不断克服自己想开小差的想法,和团队一起,最终取得真经。”
“要不忘初心,才能取到真经。”总书记的鼓励让朱明跃信心倍增。总书记表示,“总体而言,国家对科技创新企业在国内上市是非常支持的,现在政策也在不断放宽,在平衡好金融风险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地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更多在国内实现上市。”
“这是极大的鼓舞。”朱明跃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推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利好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市场活力。
(二)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要发挥土地的资源价值,必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19年,张旺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合作,研发出最小尺寸为0.48纳米的生物酶颗粒,形成了生物酶农业催化剂技术。生物酶进入土壤之后可以反复催化,不需要持续投入,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如今,团队建立了9个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试验点,58个经济作物增产提质实验田,覆盖了11种农作物。据估算,平均每亩地可节省农资约400元,作物品质提升6.9%左右。
在甘肃的一个小村庄里,张旺曾带领团队调研,发现这处土壤更适合种植樱桃。他和技术人员带着种子,跟10余名农户合作开展小规模种植。农户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青年创业团队。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樱桃种植面积有200余亩,50余户农民都转向种植樱桃。老村主任笑呵呵地对张旺说:“年轻人都慢慢回来了,在家也能挣钱,离婚率也降低了。”
这个团队用互联网思维一头扎进了农村黄土地里,累计帮助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4000余万斤,使农户增收6500余万元;通过与高校的技术团队合作,建设4个电商园区,对5.3万余亩基础农田展开技术改良,高品质农产品销售额超5.3亿元。
创业8年,让张旺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在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时,张旺和大学生创业者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一份鼓励让张旺干劲十足。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这个90后有着干事创业的梦想,他想把个人的创业之路融进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越干越有成就感”。
(三)小兼职里的大事业
“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正是我创业之路的真实写照,也必将成为我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引之一。”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锐旭,讲起10年前那段摆地摊、当保安的校园创业经历,仍旧难掩兴奋。
因为家里困难,王锐旭大一就开始在社会上找兼职,他曾花250元在某中介办了会员卡,“说是负责未来4年介绍兼职,可是交了钱就没了下文。后来才知道是诈骗公司”。不少人上当受骗后可能会自怨自艾,而王锐旭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创业前,王锐旭从事过很多兼职,他做过保安、举过牌、派过单、摆过地摊。王锐旭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2013年,王锐旭创办科技公司,推出的主要产品“兼职猫”就是帮助在校大学生介绍真实可靠的兼职。很多贫困生通过正规渠道赚取生活费,支撑学业。
因为跨行创业,王锐旭吃尽了苦头。“没有人相信出身医药专业的我,能够做出一款好的手机App。”读大二那年,他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得到了风投关注,获得了第一笔百万元天使投资,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公司也很快完成了从帮助大学生找兼职到全面带动就业的平台转型。
近10年来,九尾科技相继推出“兼职猫”、云校招Live、“招聘猫”等产品,覆盖求职者兼职实习、应届校招以及社招的整个职业生命周期。在王锐旭的带领下,10余人的初创团队已成长为600余人的企业,公司全年营收突破30亿。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草根90后,我非常珍惜”,王锐旭曾朴实地说道。正是了解到国家对创新创业青年持续的关注与支持,才有了九尾一路而来的成长与蜕变。
2020年至2022年,王锐旭将帮助青年创新创业的措施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他启动运营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园,以“青创服务、人才服务、公共服务”为特色,以线下产业园为载体、线上产业园为辐射,打造青创服务之家、青创产业基地、青创智慧学院的赋能平台。
如今,王锐旭还身兼广东省“青年创业导师”,在广东省各大高校进行创业指导。对于创业,王锐旭深有感触地说:“创业让我了解到的不是困难有多大,而是面对每个困难时,我的勇气和毅力有多大。”
(四)托起乡亲们的致富梦
立克拢拢是小凉山腹地雪峰村的村支书,是一名从大山走出来又回到大山的青年,也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他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公司,在成都安了家,可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特别是逢年过节回家,看到村里泥泞的公路、破旧的住房,心里很不是滋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渐渐生了根。
2015年,他带着所有积蓄返回家乡,牵头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团委创业政策扶持下,成功申请创业贷款30万。流转100亩地种草,建起1300平方米的养牛场,不到一年实现净利润16万元。养牛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开始学习养殖、从事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他这个“小年轻”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当选为雪峰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要致富先修路”。雪峰村通往外界的路全是陡坡峭壁,村民到邻镇赶集不是蹚河就是爬山。立克拢拢牵头成立党员道路攻坚队,逐户动员村民参与投工投劳,半年多的时间,13.6公里通村公路实现全线硬化。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福利政策一个接着一个。2017年,雪峰村顺利脱贫,作为村支书的立克拢拢,也收获到了在外打拼挣钱难以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立克拢拢感慨说,是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关怀、谆谆教诲,勉励他自主创业,艰苦奋斗为小家;又是总书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和“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激励他卖房回乡,带头致富为大家。“努力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再鼓一点,让乡亲们的小日子再美一点!”立克拢拢说。
(五)香港青年大湾区逐梦
“内地有大批优秀的创业者,我们可以交流经验,提升自己。这边生活成本比较低,有人才公寓可住,还有专门为港澳青年提供的创业场地……”杨晓欣说。
2002年杨晓欣从中山大学毕业,成为广州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首位港籍员工。工作期间,她接触了很多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和新兴创业团队,看到了内地企业发展越来越好。
2016年,杨晓欣辞职开启创业之路。她和事务所同事合开了一家专业咨询公司。从员工到老板的转变,让杨晓欣感受到了创业之艰难,但内地浓厚的创业氛围和众多优惠政策,也让她看到了希望。除了开办公司,杨晓欣还是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的创投融资部部长。目前,广州共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2个,成功孵化港澳台企业200多家。
2020年,杨晓欣和青年之家的核心成员创办了基金公司,与天河基金合作,共同发起港澳青年大湾区发展创投基金,还与同在内地创业的朋友一起开办线下创业课程。
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杨晓欣看到了内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更多的港澳青年能来内地走走看看,感受下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她说,“大时代给了我们在大湾区发展的机会,更多的港澳青年应该参与进来,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拳脚。”
(六)外籍青年在华创业多精彩
“可以说,创业路上,我是被牵着手,一步步带往正确的方向。”优惠的房租、舒适的办公环境、完善的政策,以及技能培训、定期上门咨询,青创中心给了艾莉妮创业有力的支持。
2019年,艾莉妮和丈夫一起从希腊来到中国。在宁波生活一段时间后,艾莉妮了解到宁波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我看到不少中国女生想学拉丁舞。我恰好喜欢舞蹈,也想传播希腊传统舞蹈。”艾莉妮开了一间舞蹈教室,变成广受欢迎的“小艾老师”。舞蹈教室经营进入正轨后,她又与一位在深圳做贸易的希腊朋友合作,把葡萄酒和橄榄油业务拓展到宁波。
成立于2018年的青创中心,为许多像艾莉妮一样有创业志向的青年搭建了平台。目前,中心已落地130余个项目,覆盖60多个国家,帮助200多名外籍人士就业,组织中外小微企业、团队及个人间等各种交流合作超过3000人次。
“青创中心为我办理证件、手续提供了很多便利。”宁波大学毕业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穆拉德,是首批入驻青创中心的外商之一。他“单打独斗”开始经营汽配生意时,年销售额只有几万美元,经过青创中心孵化,2020年销售额达到150万美元。
(七)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青年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层面为青年发展提出依据和建设范本,并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旨在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建设充满活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吸引和凝聚更多青年参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目前已有90多座城市、300多个县区明确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各地已经认识到青年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关注“青年引入”,到培育“青年活力”,再到纵深推进“青年友好”,全面化展开青年发展的政策设计。
在关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各地逐步从单一导向的“青年引入”政策开始转向注重就业促进和创新培育。
北京引领创业氛围,成为“全国创业第一城”;
上海侧重就业吸引,对高校学生保持极大吸引力;
深圳打造“世界青年发展型城市”,在两方面的表现均作为第三城地位;
杭州提出建设“世界青年友好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覆盖全区县的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郑州提出建设“技能型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强化对研究型与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引导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青年技能培训水平;
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成都启动“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
保定、东莞、珠海等城市也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或青年友好城市。
在省级层面,浙江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贵州省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山东也在推进全省域“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等。
相信随着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逐步深入,会有更多懂青年的城市出现,会有更多具有青春气质的城市出现,当然也会有更多青年在城市找到归属、获得舞台、创造精彩。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晨报》、网易号相关报道等有关资料)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ID:gqtzy2014)
图文审核:景薪恬
指导老师:刘文政
QQ交流群:543202674
策划:淄小薇网络文化工作室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