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体融通——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艺术特点(杨蒙)

书法导报社 书法导报社 2024-02-08

 ↑↑↑关注请点这里 

五体融通——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艺术特点


杨蒙

 

傅山是明清之际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等。虽然他本人并不一定同意后人追加给他的诸多头衔,然而他毕竟在诸多领域成就非凡,为后世所尊崇。傅山为人重“气节”,于书法提倡“人书合一”的观点,其草书气魄雄强,为晚明变革书风之典型代表。傅山的小楷亦在其高尚人品和精深学养的濡染之下,呈现出不同于锺繇、王羲之、颜真卿而又异于赵孟頫、董其昌和王铎等人的独特面貌。小楷《录周易册》是傅山数量不多的小楷作品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件,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山小楷的艺术特点和高超造诣。傅山小楷《录周易册》作品上未题写年款,故很难准确判断其书写的具体时间。但从艺术风格来看,傅山小楷《录周易册》较之小楷《玄天上帝垂诫文册》和《石鼓文考册》更为成熟,书写也更加从容,故小楷《录周易册》应当书于此两件作品之后,即1658年以后。傅山晚年书法的学习又重新回归了“二王”,其晚年小楷作品也减少了异体字和篆隶书结体、笔意的使用,呈现出更加纯正的帖学面貌。从书于1680年的《小楷孝经及书后册页》和书于1675年至1683年之间的《小楷杂记册页》的风格来看,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书写时间应当在此两件作品之前,即1675年以前。此外,据白谦慎考证,傅山于1660至1670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古代文化的研究,此时期傅山对古代经典、音韵学和古文字学等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和精力。从小楷《录周易册》书写的内容(正文抄录的《周易》中革卦、鼎卦、震卦、艮卦、遁卦、暌卦的卦辞和爻辞,落款为傅山的心得体会),和其有意使用异体字、篆隶书结体和笔意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傅山小楷《录周易册》应当书于1660至1670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锺、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睹。老夫实实看破,地功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在小楷的创作中,傅山将诸体“本无差别”的思想很好地付诸于实践。小楷《录周易册》之中五种书体的成分皆有,变化极其丰富,而最终又协调统一于“质朴古拙”的审美境界,这既有赖于傅山渊博精深的学养,亦在于其对书法的精诚专研和探索。在传统帖学范围内,楷书的长撇在末尾处多以露锋出之,形态有点像一把长刀,中段丰满,末尾露有尖锋。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撇,固然有此形态,但也不乏有意糅合隶书撇法者,如“应”、“历”、“餗”、“亏”等字的长撇:在撇的结尾处有意下按,调锋,继而向上挑出,营造钝拙古朴的美感。此种形态的撇,虽然在锺繇和王羲之的小楷中亦有出现,但在王献之小楷作品中已很难见到,后世在楷书中用此撇法主要还是为了追求“古意”。傅山在小楷中频繁使用这种撇法,与其说是对锺、王小楷的效法,不如说是有意将隶书笔意糅入小楷中,以实现自己“朴拙”的审美追求。在傅山《录周易册》中诸多字的横画,更是直接借用了隶书中的“雁尾”,如“应”、“妾”、“五”、“往”、“女”等字的横画。在结体上,傅山小楷《录周易册》亦有明显地融合隶书特点的意图和倾向,册页中“火”、“水”、“女”、“大”、“趾”等字被有意处理为宽扁状,字势向左右两边横向展开。更典型的是册页中的“如”字甚至直接搬用的隶书的结构,只是某些笔画被楷化了而已。传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字结构处理的言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基于这种思想,在字形结构的处理上,傅山并不限于借鉴隶书的宽博和横势。在《录周易册》当中,借用篆书和异体字结构取纵长之势的字也屡见不鲜,如“薰”、“象”、“嘉”、“烹”、“有”等字。篆书、隶书、异体字结构的糅入,既增加了傅山小楷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又使得作品质朴而古拙。傅山小楷《录周易册》中诸多左右结构的字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错落的特征,左右两边高低反差极大。或左高右低,如“哑”、“體”、“泥”、“动”、“相”等字;或右高左低,如“趾”、“孤”、“改”、“信”、“敌”等字。如此夸张处理楷书结构的例子,在帖学名家系统内部并不多见。傅山如此处理楷书结构,固然与晚明“尚奇”思潮不无关系。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左右错落的字形结构在名家楷书中虽然鲜见,但在行草书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如王羲之《平安帖》中的“余”;《丧乱帖》中的“修”、“静”;《得示帖》中的“散”;米芾《蜀素帖》中的“劲”、“神”、“凌”、“渔”等字。借鉴和融合行草书左右错落的字形结构,是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又一特点。“楷书无帖意,摆磊齐整,只是泥塑帝王像耳”,傅山此处的“帖意”是相对于“摆列”而言,指楷书作品不应当一味追求工整,而应具备如同“帖”的生动气息和意味,近乎司空图所说“生气远出”之意,具体做法是将行草书作品中贯用的笔意连带和章法的“行气”运用到小楷书的创作当中。在《录周易册》当中,时常见到点画之间以及上下两个字之间以牵丝和连带强调呼应关系的现象,如“趾”右半部分竖弯钩和两点之间的牵丝,“随”字右半边走之底以一笔完成,以及“有言”、“则行”、“所也”、“有终”等字之间的连带笔意。这种两个字之间连带呼应的处理办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尺牍作品,亦即傅山所强调的“帖意”。在追求“帖意”的实践中,除了以牵丝连带来强调上下字呼应关系的方法外,傅山更多运用的是行草书章法经常用到的字组和字形倾侧时自然形成的单字中轴线内在的“S”型律动。此行21个字,傅山将其处理为8组,即“说而”为第一组,“丽乎”为第二组,“明”为第三组,“柔进”为第四组,“而上行得中而”为第五组,“应乎”为第六组,“刚是以小”为第七组,“事吉”为第八组。各字组之间中轴线或连接或平行或错落,在欹侧摇曳、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中保持着畅通的气脉,这使得他的小楷如同其大幅长轴草书作品一般,充斥着鲜活生命力。石涛《画语录》曰:“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傅山小楷《录周易册》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的点画、结体和章法的诸多元素同时融入,却并未显示出一丝杂乱和不协调,反倒显得自然而然,这正是“以有法贯众法”的具体体现。傅山的五种书体“本文差别”思想,以及他在小楷创作中融通五体的成功实践,皆为我们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欢迎订阅《书法导报》

邮局订阅代号:35-52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书法导报书法专业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我们

责任编辑:利亚辉

公众号:sfdaobao  

电话:0371-66770116

邮箱:sfdbzt@163.com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体融通——傅山小楷《录周易册》的艺术特点(杨蒙)

书法导报社 书法导报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