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攻坚战报 | 让绿色成为最动人底色 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上海环境 2022-06-10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为真实记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重大历史进程,展示生态环保铁军形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环保工作,为“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开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中国环境APP推出“攻坚战报”,反映各地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突出成就。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战、硬战、苦战。3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采取多种举措,加大治污攻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攻坚战报”以“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题,聚焦攻坚战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全面集中展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攻坚战的典型经验,反映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展现生态环保人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情怀与风采。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经济中心的担当,彰显了超大城市的韧性。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增长的同时,上海深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何部署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哪些经验?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



中国环境报: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能否请您回顾一下上海是如何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做了哪些具体安排?

程鹏:

  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系统谋划。上海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1+1+3+X”体系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其中,第一个“1”是指制定1个总纲,即印发《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上海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 是推进1个综合性环保计划,即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3” 是指继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等三个污染防治专项计划。“X” 是指对应中央污染防治攻坚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对三年内必须取得明显进展、环境改善贡献较大的具体任务重点突破,共安排了优“化”行动、减煤行动、治柴行动、绿通行动、减硝行动、消重行动、净水行动、清水行动、清废行动、增绿行动和绿农行动共11个专项行动。


  二是注重组织领导。上海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


  三是注重综合推进。细化任务分解,在“1+1+3+X”体系框架下,每年制定污染防治攻坚各专项行动年度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开展定期调度、跟踪评估和督促督办。夯实治污责任,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试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法规保障,近三年制修订《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4项地方性法规、2项地方政府规章,研究制定近10项地方标准。注重政策引导,针对VOCs治理、中小锅炉提标改造、国三柴油车提前报废等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

(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相关内容)


中国环境报:

  请您评价一下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程鹏:

  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三大保卫战”为着力点,通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依法严管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持续攻坚,精准发力,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主要体现在:


  坚持“三个治污”,全面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保卫战。大气方面,突出重点区域转型调整,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3300项以上;全面实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中小燃气(油)锅炉提标改造和工业炉窑专项治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2.4万辆,总规模继续处于全球城市前列;扩大国三柴油车限行范围,累计提前淘汰6.7万余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上海港率先实施船舶低排放控制措施。水方面,全面完成水源保护区排污口调整;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落实“河(湖)长制”,实施“一河一策”,全市3158条段河道于2018年底全面消除黑臭,4.73万个河湖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Ⅴ类。土壤方面,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和类别划定工作,发布《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完成南大、桃浦等重点区域土壤修复试点。


中国环境报:

  新冠疫情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请问上海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程鹏:

  一方面抓紧抓实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医废处理处置“上海案例”被写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网站。疫情以来,上海全力加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监督监管,不断完善“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的一、二、三级响应与应急保障机制,强化疫情医废分类分级与源头防控,保障末端收运处置和城市环境安全。同时,以实现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和所有收运人员零感染为目标,做到服务精细化、医废收运精细化、运行管理精细化、风险控制精细化和全流程信息化,做到医废处置全程可追溯。基于一线实践经验,上海市研究编制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指南》,并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网站刊发。


  另一方面,出台27条硬核措施,积极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围绕企业在环保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出台《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进一步创新生态环保举措更大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加强企业服务指导以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等27条措施,推动实现保疫情防控、保优质项目、保小微企业,服务保就业大局、服务促发展大局。以环评为例,全市千余个项目豁免办理环评手续,千余个项目以告知承诺方式取得环评批文,约20%的项目可以通过非重大变动认定豁免环评手续,1/4的产业园区纳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范围。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约60%的项目免于办理环评手续,80%以上的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首创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

(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相关内容)


中国环境报: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请问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有没有一些创新性和领先性的做法可以分享?

程鹏:

  我想围绕污染防治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分享三个案例。


  第一个是关于VOCs污染防治。一是突出精准、科学、有效。2014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一轮VOCs治理,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厂一方案”,重点突出末端治理。2020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轮治理,建立了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特别限值、精细管理等全流程精细化管控措施。同时开展了低VOCs替代示范,积极探索VOCs协议减排和减量置换试点制度,构建分级管理的创新减排模式。二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累计发布了涉VOCs管控的地方标准8项,石化、船舶、印刷等重点行业技术规范,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印发了《上海市工业固定源VOCs治理技术指引》,为VOCs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出台《上海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专项扶持操作办法》,鼓励企业先行先试。目前,正在编制《上海市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全流程、全方位鼓励引导企业进行VOCs深度减排。


  第二个是关于全域范围消除劣Ⅴ类水体。一是强化统筹谋划,压实治水责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组建“市-区-街镇”三级河长制办公室;建立“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全市各级党政河长达6000余名,民间河长达5000余名;逐级分解细化目标和重点任务;制订反映群众满意、水清岸洁等内容的河湖消除劣判定标准。二是强化水岸同治,科学系统治水。明确“水岸联动、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治水总方针。新建540多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完成1700余个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和1.8万处雨污混接改造,拆除沿岸违法建筑1800多万平方米,整治河道周边工业企业3300余家,有效改善陆域污染直排入河。实施1864条段1754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打通断头河2000余条,轮疏镇村级河道1.1万余公里,增加了水动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三是强化长效管理,巩固整治成效。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强化河长定期巡河、河湖日常管理养护,推进河长制标准化建设。同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加大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的应用,及时通报问题并深化治理。


  第三个是关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在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工作中,上海因地制宜、探索了多种创新模式。宝山南大治理修复项目,首创“修复工厂”模式,全过程服务于区域整治开发,把区域内不同地块的污染土壤均汇集到“修复工厂”集中处理处置,修复后在区域内统筹消纳,成功实现修复后土壤踪迹可寻、二次污染可控。桃浦区域治理修复项目,通过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地块污染风险,探索出“风险管控,分类施策”的治理修复策略,对于异位处置的污染土采用“区域土方平衡、就地消纳利用”方案,实现了污染土在区域内消化的总体要求,既保证了用地的安全,也大幅节约了修复成本、缩短了治理年限。


中国环境报: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上海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的进展如何?

程鹏:

  2020年8月,上海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以落实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责任为核心,以监管、市场、信用、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为推动,以强化区域协作为支撑,安排了30条任务和58项具体措施,对构建上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上海市已陆续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围绕制度创新、模式创建、平台搭建和政策支持等启动研究和试点创建。


  2020年年底,上海正式启动了首个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集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与奉贤区人民政府签署《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集成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并组织编制了《奉贤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集成示范实施方案》,按照先行先试、共建共享、创优创新原则,在推动环保“领跑者”制度、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示范、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放管服”改革、创新第三方环保服务有效模式、落实绿色金融创新政策和试点街镇环境综合管理机制等方面率先开展尝试,助力奉贤绿色发展,共同打造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上海样本和示范样板。


  目前,在集成示范合作机制下,已推动多家单位分别签署了《智慧环保共建合作协议》《绿色金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绿色供应链试点推进合作备忘录》,切实推进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相关内容)


2020年12月,上海市首个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集成示范区正式启动

2020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市青浦区举行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乔佳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