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前行的西大师生丨美术系教师莫祥莹:回归,亦是寻新

2017-10-22 校团学新媒体中心 西大团学小微



凡是艺术家都需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朱光潜



秋风舒爽的十月,宁静而繁忙的图书馆大厅,每天无数勤读的学子来往匆匆。一场美丽而意外的作品展在图书馆与我们邂逅,许多学子驻足观赏、凝神细品,我们与画中世界短暂交汇。在这里展出的作品不是规规矩矩的油画,不是传统的水墨中国画,而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叙说着画者眼中的中国意象。


意象中国——莫祥莹纸本作品展2017.9.29-10.09


这些作品的作者是现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莫祥莹。在这些画中,有静谧空灵的洞窟,有雪后宁静的雪地,有色彩绚然的飞天……恰到好处的画面裁切与色彩演绎,当我们的目光与每幅画都有了亲密接触之后,就越想穿透这些画,探一探画背后的故事、寻一寻作画人的内心世界。


莫祥莹:现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200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获油画硕土学位。师从刘南一教授。2012年-2014年期间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高研班进修,师从段正渠教授。作品《怒放的生命4》、《家园》,分别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教师组入选奖。《窗帘系列》等多幅油画作品发表于《当代美术》和《中国油画》等专业刊物上。多篇论文在《美术界》《艺术探索》《艺术品鉴》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初见老师时,便被她身上灵动而温润的气质所打动。一头清爽的短发,一身淡雅的青花旗袍,话语轻柔却活泼,笑起来眼角弯弯,俨然一副少女神态。



采访那天,莫老师邀请我们走进了她的画室,有些老旧的教学楼内,老师的画室却别有洞天。别致的摆件,满载藏书的小书架,或悬或立的字画,在林立的画板之邻营造了一个氛围独特的小天地。


“我很用心布置它。”


地上铺设了榻榻米,小书架靠墙环绕一周摆着数不清的书籍,国学、美学、哲学、历史,包罗万象。墙上悬挂着精致的油画作品和古意十足的书法。窗外掩映的翠色,桃源莫过于此。


我们便坐在榻榻米的蒲团上,品着香茗,开始了我们的谈天。


色彩与浪漫




“很多人问我,祥莹啊,你怎么不去学国画而学油画呢?我就回答说,没办法,我太爱色彩了,我觉得我离不开它。”


莫祥莹老师硕士时师从广西艺术学院的刘南一教授。她说:“刘南一教授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也是一位非常负责任、从严治教的好老师。他特别阳光也很浪漫,懂得生活。我很喜欢他作品中闪烁着悦目的光感,明亮的色调,帅气的笔触以及令人感觉悦目舒适的画风。”


或许是长期生活在南方,看惯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缘故,祥莹老师笑着跟我们谈到,她也是典型很喜欢浪漫的小女生,喜欢美丽新鲜的事物。“我学生看到我在丽江采风的照片,纷纷打趣说,我打扮得像个仙女啊!”


纸本与创新


2012年到2014年,莫祥莹老师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高研班进修,求学于段正渠教授。


“去北京进修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看起来温婉文静的老师,说起这段求学经历,却是眉飞色舞,声情并茂,毫不掩饰对段老师的崇敬与喜爱。她说,学生们都特别喜欢段正渠老师,不因着他的名,不为着考他的学位,他有质朴的人格魅力。“他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画家。他有一个全国都没有的教法,就是纸本绘画。”纸本绘画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它区别于素描、油画等绘画类型,更加随性,更加无拘无束。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通常是有模式的,而纸本绘画就是要打破这个模式,激发创造力。


陕北右玉考察


“当时我们班上有八个广西人,就开玩笑称我们是八仙,因为只有我一个女的,何仙姑嘛。那时候去山西右玉,零下二十度还下着雪,大家都不愿意出门。但是(段正渠)老师一大早“噔噔噔噔”就出去了,最后我们不好意思,只好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几个人也出去了。”谈到与段老师去山西右玉采风的经历,祥莹老师记忆犹新。


右玉的城墙是围起来的古城墙,堪比三百六十度的立体宽荧幕。“外面因为下雪一片白茫茫的,好不容易看到有个小房子,我就躲在那里画。有个老师很老练,带丙烯颜料去画,直接拿水稀释,画着画着发现水全部结成冰了!”在如此严寒的条件下,身体和精神都经受着考验,但是段正渠老师就是在大雪里画画。“来他这里,什么都不用学了,就学他一个吃苦精神就够了。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不是在吃苦,他是在享受。”画画本身就是在享受,特别自由自在。在黄河边上写生时,到尽兴之处,段正渠老师甚至抓起地上的泥土就往画上涂抹。


石窟壁画


在北京进修期间,祥莹老师探访了许多石窟古迹,她特别喜欢石窟壁画,其中蕴含千年历史文化令她着迷。“我很喜欢中国文化,觉得中国文化很厉害。”谈到中华文化,老师脸上满是崇敬和自豪,“有人说我画石窟画得好,其实不是我画得好,而是石窟壁画本身具有特别的魅力,我只是把它画在了我的纸上。”


  一行人在雪地里写生


在北京进修的时光固然美好,却也有苦恼。她笑,转而“控诉”起段正渠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他不准自己的学生按着以前掌握的法子来画,让大家把从前的模式都放一边。同修的同学多为大学老师,基本功已然扎实。因循守旧永远不会有突破性作品,教的就是打破界限的思维模式。专注,不断创新,这才是艺术家真正应有的品质。慢慢回忆起在北京的创作经历,祥莹老师脸上的笑意伴着留恋的目光。


回归与寻新


经过几年的沉淀和酝酿,祥莹老师最终将这样一场特别的画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其实是我的一次尝试。如果说要打破绘画的界限,那能再打破一点吗?再尝试新的东西行吗?我想把老祖宗很厉害的东西都能呈现出来,实际上,就当是我向老祖宗他们学。”


我们注意到在老师的画室里有一副画很特别,它的画笔稚嫩,用色大胆,充满着童真童趣。“这是我五岁的女儿画的。”我们好奇祥莹老师是否会有意培养女儿学习画画,她笑道:“没有啊,既然你自己要随意,那为什么要那么刻意,我从来不教她。她自己在那画啊,画得多好啊,你看里面多童趣啊,她就有她的气质在里面,不用教,我怎么教人家一个五岁小孩的气质啊,到时候又把她给教坏啦。”


作品赏析


作品一:写意中国

(左上:桑田陵谷 右上:国色天香 左下:青花瓷 右下:青花)



作品二:右玉美景



作品三:中华神兽

(从上至下:麒麟、龙图腾、白虎)



作品四:麦积山系列

(从左到右:坐姿菩萨、局部菩萨像、力士)



大学生美育——对话莫祥莹老师

47 32006 47 15290 0 0 2882 0 0:00:11 0:00:05 0:00:06 3001

Q:很多人认为艺术是“高岭之花”,只有学艺术的人和一些高层次的人才能欣赏。您是怎样考虑将展览举办在很多同学都能近距离接触的图书馆的?


A:我的学生很希望能看到我这段时间的作品。如果在艺术学院会比较偏僻,设在很多同学都能近距离接触的图书馆,每天同学去学习的时候,顺便看一眼,说不定哪天哪颗“种子”就种上了呢?办展的目的大概是有三点。首先,我很喜欢中国文化。我觉得中国文化很厉害,虽然我是学油画的,但我希望有更多学生能静下心来感受,看到我们老祖宗的厉害。再者,我是艺术学院的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看到一些技能技法突破、创新拓展思维的东西。现在的传统美术教育是有一定模式的,而我一直想求一些新的东西,这在前言里也可以看到。这是我对我的学生的一个寄托。最后,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因为我也去了好多地方,存了好多东西,现在觉得是时候把自己学的东西拿出来了。


巩义石窟寺-飞天、麦积山-天顶壁画


Q:您还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更多同学来关注艺术呢?


A:其实我的道行还是很浅,但许多东西仅仅接触就感觉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希望开一个艺术欣赏的课程,不只有45个课时,而是跟着我几年,慢慢去欣赏熏陶,像一个沙龙。各个学科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来,每个同学以自己专业的角度出发,去对某一个时代进行主题式的去感受那个时代,那应该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古壁画之马


Q:去北京进修之后,您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改变吗?


A:在跟着段老师学习的时候,他让我们把以前所学到的旧的东西放一放,就让我们学纸本绘画,而且不给你画原来画过的东西,他的目的就是要清扫我们大脑原来固有的模式,只有打破模式,才能创新。在我回来教学生的时候,我摆三组景物让他们自由组合,就是不想让他们画得很死,要开拓他们那种打破界限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从段老师身上学到的。


宇宙洪荒


Q西方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美育,注重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有人认为,我们在艺术教育方面较西方国家来说比较薄弱,您是怎样看待这个现状的?您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呢?


A:按道理来说,中国的教学大纲上肯定有对审美的教育和培养,但是我们一味追求学的东西要有用,就忽略了艺术修养。艺术,丰富得更多的是你的心灵层面。我们学生接触艺术刚开始的时候,要看好画,可以多多去看大师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从中国古时候的作品开始看,所有艺术都是承前启后延续过来的,你没看到前面,直接去看后面的话就根本不了解,要想看懂一幅画,就要先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我的学生跟我说,要学到大三这个时候,在画了很多传统的具体的东西之后,脑子里才开始有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对形和色有了一个抽象的认知以后,回头看一些画你才能看得懂。


图片:莫祥莹 麦梦佳 郑杏

文案:郑杏 麦梦佳 刘一凡

见习责编:桑才佳

审核:甘雅丹


精彩回顾

颂师恩 | 我的好老师,您辛苦了!

喜迎十九大 | 关于开展“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 跟党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

喜迎十九大 | 一条微信读懂党代会到底怎么开?(值得收藏)

喜迎十九大 | 西大努力争创双一流

十九大报告 | 广西大学师生这样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