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 年代:关于过年的几件小事。

2018-02-19 垚团队 如戏



(这 BGM 一响,画面感就出来了。)



撰文 丨李芳瑶


李芳瑶,编剧,电影作品《婚纱礼服》《罪人》《矮子求爱记》《爱情故事》《她认出了风暴》等。

签约时间:2016 年 4 月 28 日

经纪人:袁瑜蔓




一. 小城

小城不是小城,只是在山尻尻里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天很蓝,水很清,工厂很大,世界很小。


这样的地方,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三线工厂」,或者「保密单位。数不清多少人在那里生老病死,奉献了青春和全部,得到的是近乎于真正的共产主义一样的生活,一切食物和水、穿衣的布,甚至于洗澡的次数,都是定时配给。


过年也不例外,全国各地送来的特产被分发给各家各户,再凭着配给去食堂来领取过年的米面,家家户户都能攀上关系,年三十都停了工,四处串着门,就着星星月亮拉拉家常打打牌,小孩子们该睡觉睡觉,该在外面玩的就在外面玩,做什么都放心,反正就那么一亩三分地,任谁都丢不了。谁家要是有台电视,应该就是最受尊重的领导干部了,跟经济实力无关,鼎力的全是头上的一番荣耀。


酒过半酣,不胜酒力的都被各家的扶了回去,该休息的休息,想玩乐的还在继续。那里的人们虽然来自天南地北,可聚在山窝里,就全都是一家人。夜深,月明星稀,星火点点,一盏又一盏灯都相继熄灭,来年又是周而复始的日子,过不完,山高水长。


我记事早,一岁多就已经记得楼下的大渡河,和家门口斑驳的铁栏杆,零星的几盆花散落四处,在四面高山的地方成为了唯一同太阳相映成辉的生命,可是山外的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太年幼的我浑浑噩噩,过了个年也并不清楚。


二. 炮竹

年幼的记忆断着片,总觉得上一次过年还被抱在怀里,突然醒来,就坐在了另一间屋子里。楼下的大渡河变成了部队游泳池,回家的路程从二楼也变成了五楼,家里有了电视,还有了录像机,好像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唯一没有太大变化的,就是过年了。


部队的世界也是独自的一方天地,一扇院儿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外面的街道无论繁华还是破败,统一都有一个名字,叫「地方,地方上的店铺,照例过年都关了门,冷清的街道上没了年货,除了事先准备好的,剩余的也都是配发和补给。


平常的日子里,女人们带着孩子们,日复一日,过年的时候,在外驻兵的男人们都回了家,战友们亲如兄弟,各自的家眷也都关系紧密。对我们这群听着起床号长大的小孩子来说,父亲是陌生的符号,可是过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从各个地方回来的父亲们,不光能带回各式各样的礼物,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年夜饭后的放炮环节了。


女人们总是胆子要小些,哪怕过年时候也不敢点燃炮仗,军营里别着枪摸爬滚打的大老爷们就不一样了,一箱又一箱的炮仗搬出来,抬到楼下,管他什么名字,线捻子在哪儿有多长,还来不及脱军装的父亲们总是二话不说,掏出打火机,干净利落地点着引线,噼里啪啦地炮竹一个接一个响起来,各色各样的火花溅开了花,放在地上个个儿都比我还高。


没到那个时候,我都在想,那些战场上的士官们,打起仗来,大概也都是这样利落吧。我不知道别的小伙伴们都怎么想,他们整夜不想睡,我的手掌也都跟着拍红了。


三. 北方

而关于过年最完整的记忆,都在北方。


北方的年味儿是从腊八就开始了,腊八粥和腊八蒜一上饭桌,旧的一年就正式走到了末尾。大年二十三,姥姥总会念叨,今天一定要认真打扫屋子,还要吃糖瓜儿,因为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糖瓜就是麦芽糖,做成小球的形状,吃到嘴里,是自然而生的甜,也不管它粘牙不粘牙,光循着味儿也能让人顿时陷入到一种年末的期许当中。


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临近三十儿夜的几天,是全家上下最忙活的时候,打扫干净了房子,置办好了各种年货,年也就越来越近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走街串巷四处采买,生害怕买少了或者买晚了,卖家就都回了老家,街上就没了人。

年货的置办是一家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家人能否过好年的重要标志。以至于那时候家里的储藏间,是我最爱偷摸跑去的地方。

说是储藏室,也不过是一间卧室,没有暖气的时候,那间神奇的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那些平时不被允许吃的东西,在过年期间,都可以肆意妄为地塞进嘴巴里。


一家人的团圆饭能持续好几天,三十儿中午就开始聚餐,媳妇儿子闺女女婿,全都聚在了一起,天南地北的特产都端上了桌,男人们温上酒,儿子女婿陪着老爷子举杯推展,闺女媳妇们带着各自的孩子,嘴里品味着饭菜,说出来的都是琐碎的家长里短。


饭毕是一定要午休的,因为除夕夜里得守岁,小孩子淘气不想睡觉,家长在年关里也都讲究和气生财,说归说,也不至于打得孩子满地跑。午休时间,家务活的主力们不能睡,因为要准备晚上的饭,那是真正的年夜饭,一般来说都是各种馅儿的饺子,忙活里忙活外,就为了一年之内最重要的这个晚上。


吃饺子的时候,除了少不了的醋酱调料,还有的就是春晚了。

小时候的春晚还真的是每家每年的保留节目,那时候没有过于华丽的舞台和灯光,没有连成片的主持「团」,也没有那么多动辄几十上百人的集体表演,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冯巩和牛群,姜昆和马季,各种好玩搞笑的小品,好听上口的歌曲……一直到现在,看到的关于春晚的经典回顾里,百分之八九十的节目都来自于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


往往到春晚的后面,饺子吃完了,就该吃汤圆了,晚上守岁的汤圆跟初一早上的汤圆,一直都是我最期待的食物,上好的糯米粉,和上水,自己做好的馅料往里一裹,比外面卖的 Q 弹一百倍。

吃完汤圆就要等待各家各户的人来拜年了,大人们提着礼物走亲戚,我作为小孩子,跟着姥姥姥爷等在家里,来敲门的不管是谁,进了屋第一件事是给老人家跪下磕头,然后姥姥姥爷再上前把后辈们扶起来,坐下聊聊天,吃点糖,再在大人们的推三阻四中收下一份压岁钱。

姥姥常说的一句话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规矩,来往拜年的活动常常要持续好几天,而真正的年,要一直等到初十五,吃完最后那顿元宵,一家人齐齐整整,这才算真正过完年。


四. 人民公园

隔了许多年后,过年的记忆就真的不一样了。


川地的太阳总是稀少,恰恰每在过年期间,都有那么一两天艳阳高照。

这个时候通常各家各户都聚完了餐,饭桌上没什么特别的东西,每道菜都是家常,凑在一起竟也成了丰盛无比的年饭。

年饭不是年夜饭,一大家子亲眷聚在老祖宗身边,一起吃个饭,平日里亲近的照样无间,稍微有些疏远的也适时走动走动,赶在下午日头正好的时候,在人民公园的茶楼里包几个坐席,兄弟姊们间有什么恩怨都不碍事,天塌下来还有麻将顶着。


长辈们聚在一起打牌喝茶,孩子们早早拿了压岁钱,成群结队地走到了公园外。年味儿都在街上,路灯广告牌都挂满了红灯笼,连树枝上都是彩带和串灯,商场 KTV 游戏厅,没有一家歇业的,也几乎全都是少男少女。

家长们也乐得清闲,反正一年到头,平日里多多管教,这个时候该玩的就得玩,不会玩的四川人,将来可怎么适应这个社会呀~


可是玩儿归玩儿了,年味儿在记忆里,也就越来越淡了。


再后来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休息玩乐中度过,再小一点的弟弟妹妹们,说起过年,都没了我小时候的兴奋劲儿。


时代真的变了,淘宝让所有的物质都变得唾手可得,过年也不歇业的商场让置办年货变得易如反掌,隔天到的物流让期待变得味同嚼蜡,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利,真的改变了我们很多。


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繁琐,规矩众多,可是正是这些规矩,让过年变得像极了过年,那时候生活没有那么方便,可这些不方便和匮乏,却成就了一年又一年珍贵的回忆。


完。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如戏精选


故事+ :第三季「故事+」上海专场 | 海南专场 | 第二季年赛 | 第 17 期 | 第 16 期 | 第 15 期 | 第 14 期

行+ :张冠仁 | 郑来志 | 梁小明 | 吴波 | 谭飞 | 孙允亭 | 顾小白 | 贾东岩 | 史建全 | 王小平 | 金宇轩

签约编剧 :经纪人说 | 李妍 | 赵德勋 | 余易勳 | 贾航 | 刘觐恺 | 张方 | 桂东鸣 | 李延亮 | 高超 | 赵建新 | 冯逆 | 胡楠 | 李芳瑶 | 关雯 | 万年俊子 | 杨葳


微信公众号ID ruuxee | 微博 @如戏君


商务合作  | 报名故事+ | 咨询故事+

大王的电话&微信:18516867591

余容的电话&微信:15850623057

(添加请注明来意)


合作邮箱

storyplus@ruuxe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