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名师系列⑨ | 王华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一日为师,深感终身有责

2017-04-28 卢威 吴松 中国中医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王华,男,医学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现任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中医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其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一等奖、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中医针灸科学研究上,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主编和编写《针灸学》等著作10余部。


30多年来,无论是作为专任教师,或是出任院长、校长,王华始终不离三尺讲台,长期坚持一线教学,全身心投入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贡献了青春年华、付出了辛勤汗水。


不忘初心 坚守教育本位


育人是办学的初心,是教育的本位。怎样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如何办好中医药教育?是王华长期思考并潜心实践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有遵循一定规律,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符合普遍性规律,然而,中医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使得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王华带领教育研究团队从古代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入手,结合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实际,深入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通过对春秋战国至民国208位中医名家成长历程的研究,总结出中医药人才成才离不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熟读中医经典”“长期坚持临证”等九种因素,进而对近半个多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实践梳理、总结和比较研究,阐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永恒理念,“传承与创新并重”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等十种特征的观点,初步揭示出中医药高等教育“重传承、厚人文、长学制、多临床、高成本、国际化”的特殊规律。

 

王华所在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以“中医教改实验班”为试点,进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的学习,注重临床实践,努力提高中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经长期对比研究,“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和考研通过率都有明显提高,与普通班有显著性差异。


一日为师 深感终身有责


大学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王华热爱中医药教育事业,他深感教师责任重大,教书意义不凡。王华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寓品行教育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融专业教育与道德感化于一体,尤重古代著名医家之精神并以之激励自己和后学。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献身精神、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而勤奋学医的人道主义精神、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大医精神、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而撰《本草纲目》的科学精神等,无不是教育的上好素材。王华乐于教书,也善于教学,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每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为学生们传授这些高尚思想。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既是对学生尊敬师长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关爱学生的期寄。身为教师,王华深感责任重大。在学校,“双肩挑”一般指既从事管理又兼任教学工作。但在王华心里,“双肩挑”却有新意:双肩支撑,甘为人梯。教师是帮助学生进步的人梯,教师的双肩就是学生登高的基石。盛给学生水一碗,自己得须一桶满。教好学生一门课,自己当读十年书。王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此,他被学生们评为全校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授人以“鱼” 更需授人以“渔”


教书当传授知识,教学须讲究方法。中医药人才培养既要在中医药知识的传授、中医药技能的训练上见成效,更要在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中医药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

 

教材和课程是教学的基础,王华十分重视教材和课程建设。他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对教材和课程具有较深的研究。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王华带领针灸学科团队加强课程建设,任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学》负责人并较好完成任务,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医的整体思维、动态思维、辨证思维对针灸学的创立、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王华认——这是学习中医针灸的“纲”,只有抓住了这个“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在学习方法上,王华因材施教,对中医本科生学习《针灸学》,提出“研读教材,参阅经典;把握重点,兼顾一般;记忆理解,融会贯通;强化实训,提高技能;反复实践,巩固知识”的学习方法。对针灸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中医针灸经典课程,提出“熟读原文,弄通本义;旁引诸家,融会贯通;考校疏注,文医互参;结合临床,解惑排难”。不仅有助于课程教学,而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薪火相传 弘扬中医药学术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华熟读中医针灸经典,并拜中医针灸名家为师,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读硕士生期间,王华深得湖北名中医卢顺德先生指教,攻读博士学位时,他拜全国针灸名家邱茂良和孙国杰为师。在名师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医教研实践,王华深感“治病求本”是中医学重要的医学观,其意义不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维护健康,通过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使之整体和谐。

 

在学术上,王华提出“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学思想,即固护先天、后天,疏通经络以通泄病邪,通过对保健穴强壮作用及其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提出“标本配穴”法,即以固护人体正气的穴位为本,以祛除邪气的穴位为标。其研究成果多次获湖北省政府和国家级学会科技奖励。王华认为,治未病是中医学本质特征,是中医发展永恒主题,是中医人最高价值追求。针灸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王华致力于中医针灸治未病研究,充分发挥针灸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带领团队开展“穴位针刺预处理”研究,将针灸治未病运用于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实践活动中。

 

作为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华坚持按照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要求,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医针灸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并创造条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充分发挥研究生科研生力军的作用,全面调动中青年教师积极性,给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王华虽年逾六旬,仍学而不厌,躬耕杏林,诲人不倦,甘为人梯。他坚守信念,不忘初心,身体力行,教书育人,为中医针灸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再做新贡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湖北中医药大学 卢威 吴松

新媒体编辑:刘茜


推荐阅读


·教学名师系列⑧ | 出身教育世家,曾获“吉林省优秀三代教育世家”奖,她是苏颖

·教学名师系列⑦| 贵阳中医学院彭玉探索中西医结合儿科新方向

·教学名师系列⑥| 范炳华:创新“端口”教学法,女儿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教学名师系列⑤| 马烈光:开创中医养生新天地

·教学名师系列④| 范英昌:与时俱进,创新病理教学实践

·教学名师系列③| 研究《金匮要略》近40载,范永升教导学生擅用中医思维但不能泥古

·教学名师系列② | “三路为径”培养中医药综合性人才,施杞自励成为“永久牌养路人”

·教学名师系列① | 中医也能轻松学,许家松“五步模式”把古典医著教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