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朝鲜外交狗血故事:一把奥地利斧头令朝鲜与澳大利亚断交?

2017-09-19 迪点文化

1975年朝鲜突然与澳大利亚断交,其原因多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朝鲜人民军和联合国部队曾在共同警备区发生打斗,朝方在现场发现一把奥地利制造的斧头,被翻译看成“澳大利亚制造”,结果导致两国断交。然而这件事真的有这么狗血吗?



1976年,在朝鲜半岛板门店的“共同警备区域”(JSA)发生一起打斗事件,韩国方面称之为“판문점 도끼만행사건”(板门店斧头暴行事件)。其大致经过如下:


在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域沙川江以东,韩国一侧领土上的“联合国军”第三哨所旁边,曾生长着一棵杨树。由于其生长茂盛,到1976年时,其树枝已长达12米,阻碍了从非军事区东北方向观察第三哨所的视线。因此美军决定把这棵树砍伐掉。1976年8月6日,联合国军方面在停战委员会会议上向朝鲜方面通报了砍树的决定。


从东北望向西南的联合国军第三哨所(远处白色建筑),以及杨树的位置

JSA共同警备区简图。位于沙川江上的“不归桥”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双方用于交换战俘的一座小桥。“斧头事件”之前,朝方可以从这座桥进入共同警备区的韩国一侧。“斧头事件”后,这座桥被关闭,朝方在北边用72小时建起了另一座桥,联合国军方面为其取名为“72小时桥”


1976年8月18日上午10点,6名美国军人、5名韩国军人和5名韩国伐木工人来到不归桥附近的第三哨所,准备开始砍树。但朝鲜人民军的朴哲上校率领17名朝鲜军人来到现场,要求停止砍树。美军警备中队长阿瑟·博尼法斯上尉下令继续工作,下令继续砍树。


朴哲上校对此十分不满,又调来数十名警备兵力,并再次要求美军停止工作,但美军仍无视他们的警告。这时朴哲下令攻击,朝鲜士兵手拿木棍及砍伐杨树用的斧头向美军扑去,集中攻击美军指挥官,当场打死伯尼法斯上尉,将小队长马克·巴雷特中尉打成重伤(后不治身亡),并打伤八名美韩士兵,三辆军车被破坏。朝鲜方面也有人员伤亡,但具体数字不详。


美韩方面拍摄的冲突现场


事件发生后,驻韩美军司令部制订了砍伐这棵杨树的军事计划,命名为“保罗·班扬行动”。为了应对在“保罗·班扬行动”中与朝鲜人民军发生交火的情况,美军还准备了升级的军事行动方案,代号为“偶发计划”:韩军与美军炮兵将会炮击位于开城的朝鲜人民军基地和炮兵部队;如果冲突继续扩大,那么可动用美军第2步兵师和韩军第三野战军(集团军),进攻并占领开城;如果发现朝鲜人民军的坦克部队,则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阻止其行动。


按照计划,在“保罗·班扬行动”期间,驻韩美军将保持二级战备状态。美军从美国本土调来了可以搭载核武器的20架F-111战斗轰炸机,此外驻扎在关岛的三架B-52轰炸机和驻扎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的24架F-4战斗机于任务期间在朝鲜半岛上空执行警戒任务。美国海军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一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也相继驶入日本海。


韩国军队另外还制订了“诱导挑衅计划”,准备在行动升级时派特种部队与美军一起作战,并摧毁了四所位于军事分界线南边的朝鲜哨所。不过朝鲜方面没有对此作出反应。


8月21日美韩军队砍伐杨树的情景


8月21日凌晨,韩国陆军特种空降旅的64名官兵乘坐3辆卡车向不归桥进发,驻韩美军集结36架直升机,在美军第2师的光滩机场待命。虽然美军要求韩军不要携带武器,但韩方依然给士兵配发了冲锋枪和手榴弹。


砍伐白杨树之前,美军给朝鲜方面发去通知:“我方作业班将继续砍掉遮挡我方哨所视线的白杨树,作业班完成任务后就会撤出共同警备区,如果作业班不受任何挑衅,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清晨6点,美军开始砍伐白杨树,3辆装载韩军的卡车则在不归桥旁边等待,直到砍伐杨树结束。朝鲜方面在这期间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事后,“板门店事件”地点树立了一块纪念碑,1986年驻韩美军的一座兵营也被命名为“博尼法斯营”。


3号哨所杨树残存的树干,以及博尼法斯上尉死亡现场的纪念花圈


有个夸张的说法,称3号哨所的这棵杨树“险些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美国制订的军事方案尽管有冲突升级时占领开城的提议,但仍属于局部打击和有限报复,并未准备占领朝鲜全境。而对于朝鲜方面来说,当时它已经不具备1950年那种对于韩国的绝对军事优势和先发制人的条件,此外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开始改善,而中朝关系在文革之后趋于冷淡,苏联又将战略重心集中在欧洲,因此朝鲜也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不希望将冲突扩大化。这也是8月21日美韩方面砍树时,朝鲜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伐树的美国士兵把手中的板斧扔给一名韩国士兵,该韩国士兵随即用这把板斧砍死了前来制止的朝鲜士兵”,事后这把斧头被朝鲜方面捡到,朝鲜的翻译把斧头上面“奥地利制造”的铭文翻译为“澳大利亚制造”,结果导致朝鲜与澳大利亚断交。这个说法最早见于2000年的《环球时报》,作者是该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李学江。


人民网转载《环球时报》的报道,2000年11月24日


但实际上朝鲜与澳大利亚断交的时间是1975年11月,在“斧头事件”九个月以前的事。朝鲜方面确实捡到过一把斧头,但不是在1976年,而是1975年的“亨德森少校事件”现场。


1975年6月30日,联合国停战委员会中的美军少校威廉·亨德森在共同警备区二号哨所附近的一处长椅上休息时,一伙朝鲜人走来,其中一名朝鲜记者用粗暴的语气让亨德森少校把长椅让出来,被其拒绝。于是朝鲜人开始推搡和殴打亨德森,致使其喉结骨折,呼吸道严重受伤,被直升机运走抢救。附近哨所的韩国士兵在赶来营救亨德森少校的时候挥舞了斧头,也就是令朝鲜和澳大利亚断交的那把斧头。


1975年“亨德森事件”的现场,以及Youtube网站某用户在朝鲜拍摄到的这把斧头及其文字介绍


实际上根据后来澳方披露的资料,1975年朝鲜与澳大利亚断交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首先是澳大利亚虽然与朝鲜建交,但是在国际上却继续支持韩国;第二个原因是,朝鲜驻堪培拉使馆在1974年12月开馆后,朝鲜外交官从当地汽车经销商手里订购了一辆二手宝马轿车,虽然已交订金,但后来被车商卖给了韩国外交官。朝鲜方面对此感到受了奇耻大辱,几件事综合起来,导致1975年朝鲜突然宣布与澳大利亚断交。


另外,朝鲜语/韩语中的奥地利是“오스트리아” (o seu teu li a) ,澳大利亚是“오스트레일리아”(o seu teu le il li a)。


因1976年“斧头事件”而关闭的不归桥,以及1997年美国副总统戈尔视察该桥的情景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755876299 zhshy02

咨询电话:010-88982068 15611112092

投稿信箱:755876299@qq.com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