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怀念陈佩斯,我们在怀念什么

2017-10-02 度公子 迪点文化

作者:度公子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走到今天,

是我不幸中的万幸。”


陈佩斯

01


1950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正随团演出,

在国家歌剧院出演《白毛女》。

演出期间,陈强接到一个电话,

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

为纪念这个时刻,陈强想来想去,

将这个孩子取名为“布达”。

4年后,二儿子出生于吉林长春,

名字自然而然用了剩下那两个字:

“你哥哥叫布达,那你就叫佩斯吧。”



那时,陈强常在外拍戏,

情感上和儿子之间有些疏离。

但每一次看到父亲登台,

看到父亲身上顶着璀璨的光环,

陈佩斯内心深处还是充满了崇拜。

陈强曾是“中国二十二大明星”,

因为出演黄世仁和南霸天而闻名,

“百花奖”为其单设最佳男配角,

他还是那一年得奖票数最多的演员。

然而,就在一夜之间,浩劫袭来,

陈强被抓进牛棚,成为众矢之的。

批判的理由简直叫人无从反驳:

“好人怎么可能把反派演得那么好?”


陈强饰演的黄世仁


每一次从批斗场上回到家中,

陈强的白衬衫上都是一道道血印子。

与此同时,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

15岁的陈佩斯被卷入了浩荡的时代洪流中,

成为内蒙古一个建设兵团的普通知青。

边疆条件极为恶劣,最痛苦的是吃不饱,

身上光长胡子不长膘,饿得风一来就倒。

干了整整4年,好不容易探亲回家,

一进家门,陈佩斯就对父亲叫苦:

“爸,我饿死了!我再也不想去了!”

02


如何才能让儿子安稳回城呢?

想来想去,陈强只能让他演戏:

“没有别的出路了,我也自身难保,

你要是不入这行,真可能要饿死。”

然而,陈佩斯的长相实在太普通了,

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都没要他,

正好,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需要演员,

陈强赶紧找到招生负责人演员田华:

“帮个忙,把佩斯收了吧。”

就这么着,因为生活所迫,

陈佩斯成了一名演员。



很大程度上,外形限制了陈佩斯,

一开始,他能得到的都是些龙套角色。

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用心,

经常跟搭戏的演员合计如何给自己加戏,

有一次,他本来是演一个跑场的匪兵,

就因用心设计,被“提拔”演了俘虏兵,

一下子增加了几分钟的戏份。

话剧《万水千山》的编剧毓钺说:

“当时陈佩斯就表现得与众不同,

一讲起笑话,无论语言上还是动作上,

总是比别人可乐,有把人逗笑的天赋。”



这时,陈强也给了儿子一个建议:

“中国的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演喜剧,

以后多给大家带去一些欢乐。”

当时,陈强是北影厂党委成员,

力主做喜剧,试图用电影告诉中国人:

“新环境下,人人都有笑的自由。”

1979年,他带着儿子主演《瞧这一家子》,

这是十年浩劫后的第一部喜剧电影,

虽说笑只是手段,重点在于“说教”,

影片整体笑得“极其委婉”,

但在那个年代已算是一大步了。

要知道,在那时让人肆无忌惮的笑,

弄不好是要葬送前途的。


《瞧这一家子》电影剧照


这是陈佩斯第一次做主演,

为了演好这部电影,床头贴满了人物分析,

随时随刻都在琢磨人物的心理逻辑。

到了片场,父亲陈强就站在摄像机后头看,

有时实在嫌陈佩斯太笨,就着急道:
“你过来你过来,怎么这么笨?

这个时候你得这么演才行,你看着啊。”

于是陈强演一遍,陈佩斯跟着演一遍。

陈佩斯被父亲手把手教着演完,结果呢,

《瞧这一家子》火了,还拿了优秀影片奖。

这时大家发现,原来让中国人笑一笑,也挺好。

可5年后,小品《吃面条》进入春晚剧组,

还是面临着随时会被枪毙的局面。

03


提到陈佩斯,

就不能不提朱时茂。

1977年,因为主演《牧马人》,

“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名声大噪,

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当红小生。

当初朱时茂刚被调到八一厂,

没有房子住,就先住招待所,

偶尔会去招待所打公共电话,

恰好陈佩斯那时候也常去打电话。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吃面条》喜剧效果奇佳,

可以说是走到哪儿红到哪儿,

一度因此轰动了整个哈尔滨。

春晚导演黄一鹤听说了,

就找到陈佩斯和朱时茂,

希望他们把节目拿到春晚上。

审节目的时候,凡是看了小品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笑得喘不过气来的。

可是黄一鹤冷静下来一想:

“我们能让观众这样为笑而笑吗?

能让大家笑得如此肆无忌惮吗?

如果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可以吗?”

他把节目拿给姜昆,姜昆也不敢保证。

上面的领导,没人点头,也没人摇头。

大家都在想,把人笑成这样,太不严肃了,

敢在中央电视台直播这样的节目吗?

陈佩斯见到这种局面,对朱时茂说:

“算了算了,别搞了,还有正事儿,

我们回去演我们的电影。”

朱时茂却说:“再等等,再等等。”



结果呢?《吃面条》火了,

作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

一种全新的喜剧形式让观众笑疯了。

事后也并没有苛刻的文艺批评出现,

原来让观众自由地发笑是如此美好。

一夜之间,陈佩斯和朱时茂家喻户晓,

街上好多人对他俩的表演津津乐道。

大年初一,朱时茂去公共厕所方便,

刚一进厕所,就看见俩小孩站在尿池前,

一个学着他的腔调:“诶你再吃一碗。”

另一个学着陈佩斯:“哎呀我不吃。”

“诶你再吃一碗。”

“我吃饱了我还吃什么吃。”

“什么吃饱了,你再来一碗。”

听了一会儿,朱时茂实在忍不住了:

“吃什么吃!这是厕所,

什么来一碗不来一碗的!”

04


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

一起上了整整11次春晚,

陈佩斯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小品王”。

《拍电影》《胡椒面》《警察与小偷》

《主角与配角》《姐夫与小舅子》…

这些小品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每个作品背后,都离不开对社会的洞察。

比如那年代,社会上的不法商贩特别多,

经常有烤羊肉串儿的冒充新疆人,

两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

特意穿着大衣戴着墨镜去“研究素材”,

这才有了1986年令人捧腹的《羊肉串》。


当时陈佩斯穿的是朱时茂的睡衣


至于喜剧表演的技巧和层次,

别说同时代的人,即便放眼如今,

恐怕全国也找不出几个人能与之旗鼓相当。

豆瓣上曾经有人评价陈佩斯说:

“他能够操一口标准普通话,

几乎不使用任何俚语进行表演,

而当代喜剧离开方言和网络潮词,

离开了所谓的段子,几乎无法续命。”

知乎上也有类似的评价说:

“离开了地域和家乡,陈佩斯还是陈佩斯,

可有人一旦离开这些,就什么也不是了。

看过小品《胡椒面》的人都会惊叹,

短短十来分钟的作品里,只有三四句对白,

陈佩斯却能仅凭肢体动作让观众笑趴在地上。


《胡椒面》


朱时茂曾经说过:

“其实我跟佩斯演小品没本子,

每一次演出的台词都不一样,

但偏偏是在春晚那天的效果最好。”

1990年,表演《主角与配角》时,

朱时茂身上的枪带突然断了,

他只好趁着背对观众时偷偷系上。

本来弄不好这就成了演出事故,

结果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没断的时候,枪挎在朱时茂身上,

朱整个人显得潇洒威武;

断了之后,一系上,短了一截,

换到陈佩斯身上一挎,巧了,到胸口,

配上陈佩斯的表演,尤为滑稽!

观众看了,当即笑作一团,

反倒因此留下一幕经典。

《主角与配角》令陈佩斯名气达到顶峰,

直到多年后,一个假冒陈佩斯的用户,

注册了新微博,马上有网友给他留言,

“队长!别开枪,是我!”

微博一发出,迅速被疯转,评论数千条,

可见这个作品是何等深入人心。


“白日做梦!”

小品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陈佩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他希望能让中国的喜剧走得更远。

于是每年花一半时间打磨小品外,

剩下的一半时间,他用来拍电影。

八一厂不拍喜剧,1986年,陈佩斯打算离开。

当初收他的田华知道他是好苗子,

上门来说了好几次,劝他别走。

田华苦口婆心地劝,陈佩斯就是不听。

最后厂里面对他说:“要走可以,

你要走的话,就分不到房子了。”

陈佩斯一笑:“那简单,我不要了。”



但陈佩斯没想到,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环境下,

要拍一部“娱乐片”是何等困难。

第一部电影《父与子》,陈佩斯写完剧本,

到西影厂求一个拍摄的“名分”,

扶持艺术片的厂长吴天明见都懒得见他。

一个副厂长看了剧本,回绝了他:

“你走吧,这类电影我们不做。”


回去的路上,陈佩斯想:

“你们不做,那我自己来做吧。”

于是他承担风险,自己拉来投资,

可电影拍到一半,陈佩斯才得知,

影片必须挂靠电影厂才能拍摄。

看在陈强的面子上,上头没有追究。

可等电影拍完,因为没厂标,

发行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少爷的磨难》


后来,中影公司收购了这个“黑户”,

电影《父与子》成为了中国影史上

唯一一部没有厂标的电影。

虽然在今日看来,这部喜剧并不出彩,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属难能可贵,

环顾四周,老百姓根本没有喜剧可看,

中国也太缺乏让人发笑的娱乐。

《父与子》上映后,陈佩斯趁热打铁,

又拍了《父子老爷车》《傻冒经理》

《二子开店》《孝子贤孙伺候着》…

那些年,陈佩斯的父子喜剧非常红火,

在冯小刚将葛优推上喜剧片王座之前,

可以说最深入国民人心的喜剧角色,

就是那个秃头、小眼、一脸贼笑的陈小二。

不过,那时陈佩斯还没能够预见到,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品,

最终都会成为他生命里的过去。

05


认识陈佩斯的人都知道,

他是一个特别有追求的人。

所以当初为了自己拍喜剧,

说不要房子,就不要房子。

同时,他骨子里有一股倔强,

这样的倔强,在外人看来固执乃至偏执。

陈佩斯不同于他演绎的混混、流氓,

私下里,他是个严肃、认真的人,

对待任何作品都趋近完美。

就像一个打磨玉石的手艺人。



1998年,《王爷与邮差》,

成为陈佩斯在春晚的最后一次亮相。

工作人员把麦克风随便挂在戏服外,

朱时茂刚一上场,麦就掉了,

陈佩斯不得不靠着他,让他蹭麦说话。

最后,当陈佩斯开始满场疯跑时,

朱时茂只能把台词“吼”出来。

原来准备的声效光碟,现场没给他们放。

下台之后,陈佩斯掉了眼泪。

从那时起,他便决心退出这个舞台。

而就在第二年,面对作品被央视侵权,

未经本人许可发行小品的光碟,

陈佩斯和朱时茂勇敢地站出来维权,

将发行方告上法庭,毫无悬念地胜诉。

从此,两人彻底与那个舞台告别,

一个小品时代,也就此落下帷幕…


《王爷与邮差》


而几乎在同时期,

他的电影事业也走到了尾声。

当时他拍了一系列喜剧电影,

每部电影盈利,只刚好够下一部开机。

如此算下来,电影是拍一部亏一部。

可这样的亏损,并不是因为电影不好,

而是因为整个市场极其不规范:

“当时偷瞒漏报票房的情况非常严重,

我们当年派出5个组到河北去监票,

有的地方演7场却只报3场,

有的地方100%到80%的上座率,

但上报却只报40%上座率,非常混乱。”

陈佩斯俯身一看,四处都是暗礁,

四处都有这样那样黑色的潜规则,

四处都是不可言传的勾结和打压,

这都是他心底最为厌恶的。

无奈之下,他只能关闭电影公司。



在做人和做艺的层面上,

陈佩斯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

看到那些光照不到的地方,

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离开。

他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

他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不会借此牟利。

别人告诫他:“你要懂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他却说:“这个世界缺的不是规则,而是规矩。

我们在这么烂的世界里生活了几十年了,

再把余生都这么烂下去,多没劲啊!”

06


曾有一段时间,

陈佩斯被封杀的消息传得很盛。

甚至有人说他交不起孩子学费,

然后贷款包下一片山林种果树。

陈佩斯听了传闻付之一笑。

有人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孤胆英雄,

可陈佩斯根本没有那样看待自己。

他的确花钱承包了一片荒山,

但不是为种树,而是为保护环境。

每当烦闷,他会去那里静心。


话剧《戏台》


陈佩斯常以手艺人自居,

在这个一切都求速度的时代,

他也的的确确像个“匠人”。

当初和朱时茂的《王爷与邮差》,

从构思到最终变成一个小品,

陈佩斯花了十年时间,才让它上台。

至于每一次话剧剧本,

几乎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

他都是反反复复推敲、修改。

《阳台》一场戏,曾改了十几遍,

女演员十步的走位,他能推敲40分钟。

而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体力也常常透支,

每一场戏演下来,中途要喝几次盐水,

可就是如此,还是一场不落地演了。

朱时茂曾经受他之邀出演《托儿》的配角,

演了33场下来,实在受不了了:

“我就吃不了他这个苦,太累,太寂寞。

每天都要重复。同一个舞台,同一帮演员,

同一句台词,同一个感觉,不觉得很寂寞吗?”

可陈佩斯就像个熬得住寂寞的手艺人,

编剧毓钺看他一场戏演下来,满头大汗,

人跟水耗子似的,真是在活受罪,

于是劝他:“你去搭一个剧组,

30集电视剧,4、5个月也就出来了。

你自己再租个大房车,弄俩助理,

小火锅一点,慢悠悠吃上。

你这样的腕儿到哪还能让你吃苦啊?”

可陈佩斯就是不干!



在这个嘈杂、物欲的时代,

陈佩斯看上去更像一个异类。

娱乐圈有什么诱惑,他从不掺和,

他有的只是艺术上的苛责与追求。

朱时茂说:“他太倔,太认死理。”

但他的倔强,是出于对艺术的敬畏,

也是他和这个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

曾有一次,上海戏剧学院排演《阳台》,

戏结束后,大幕还没有完全合上,

有一个学生直接就下台了,

陈佩斯马上叫住这个学生说:

“你在演出,观众还没有退场,

作为演员你怎么能从两侧下去?

你是个演员,要懂得尊重舞台!”

这,就是那个倔强的陈佩斯。

07


几乎每年春晚之前,

都有媒体会做一个调查,

问大家希望哪个喜剧演员上春晚。

群众的呼声中,总少不了陈佩斯。

每当大家觉得语言类节目不好笑时,

总会有人提到他的小品,无限感怀。

陈佩斯虽然亲手拉下自己时代的帷幕,

但却在一代人心中打下了烙印。 

当我们怀念陈佩斯时,

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怀念的,

其实并不是落幕后那个陈佩斯本人,

只是他在舞台上奉献的笑声。



当我们穿过大幕,走进后台,

看到那个严肃、较真、倔强的陈佩斯,

看到那个不卑不亢的“手艺人”,

这样的他,才是我们最该怀念的。

他在求快的时代,依然精心打磨,

他在攀附的时代,依然保有傲骨,

他在贪婪的时代,依然懂得舍弃,

他在躁动的时代,依然懂得坚持。

曾有一位主持人问陈佩斯:

“你希望自己做喜剧的理想境界,

是把它做到一个怎样的广度?”

陈佩斯毫不犹豫地说:

“没想那么多,就坚持到明天,

还有明天,就行。”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755876299 zhshy02

咨询电话:010-88982068 15611112092

投稿信箱:755876299@qq.com


↓↓↓【更多精彩】朋友圈发了3个字!姑娘被行政拘留!群里讲话也要小心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