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齐白石的挖耳偷闲

2017-11-10 迪点文化

冬风无涯岸,殷勤过小园,与其他行业相比,拍卖公司的年末并没有显得那么的繁忙。秋拍的落幕,让所有人都能松上大半口气 。在帝都的穹顶之下,草间偷活,不觉又过了一年。



齐白石:"早就听说北京挤..."


齐白石的北京生涯共计三十八载,其五十五岁时初到京城时遍告亲友:“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北漂意志坚定,作画辛勤,开弓没有回头箭,总是要混个人样出来。


但在他七十岁那年,得意弟子瑞光和尚意外圆寂,让老头白发人送无发人。其拜祭之时痛哭了一场,回家依旧难过,引出了思绪万千:“人是早晚要死的,我已是70的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些年,卖画教书,刻印写字,进款却也不少,风烛残年,或许可以不必再为衣食劳累了。”

1945年 《新新新闻日报》

“齐白石仍在北平卖画”

这个已经七十岁的老头认为自己“也应歇歇”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终未息肩,依旧马不停蹄,好像也身不由己,欲歇不能。及至晚年声名日隆,画中添一蜜蜂便有十元之资,或为了动乱年代家中生计,或是缘于闲不住的老人天性,本来萌生了“歇歇”之意的齐白石,最终提笔又画了二十余年,并刻了以方印章自嘲,曰“有衣饭之苦人”

荣宝斋木刻水印信笺


荣宝斋木刻水印齐白石早年人物信笺中有“偷闲”、“也应歇歇”两幅,每开都题写“八大本,白石制。”两幅绘画一为挖耳朵,一为捅鼻,人物造型均来自齐白石后来在自述与提款中常常提到的“八大人物册”,这或许正是齐白石此种情节发源的滥觞之所。



八大山人 《仿文嘉山水图》

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只是八大的人物画作几乎不见,乃至连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也极为罕有,且用笔简略,甚至是缺乏五官的基本描述。或许齐白石当初见到的“八大人物画册”也非真迹,但却无疑吸收了其中简率诙谐的人物特色。


齐白石 《勾临人物稿》 北京画院藏



而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一套四开的人物画稿,成为后来成为其许多创作的底稿。尤其这幅画有三个老人和一个青年的画稿,三个老人分别作搔背、挖耳和捅鼻状。相比“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画中人物造型更为精致成熟。这三种人物形象后来也在齐白石的画中不断出现,并配以不同的背景,尤其是“搔背”一图,齐白石甚至将其中老者换作钟馗加以深入。



齐白石 1936年作《人物画稿》 (挖耳、捅鼻)

中央美术学院藏



齐白石 《钟馗搔背画稿》

北京画院藏


“挖耳、搔背”自然不算风雅,但却也十分快活,“偷闲”之时用来捅鼻更是有趣。齐白石北漂卖画三十余年,从“饿死京华”到蜚声海内,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开始赶制荣宝斋的定单,然后才能吃口面条。白石老人的艺术确实发源于民间绘画,但其实这些技法都被他晚年可以的摒弃,他没有摒弃的是则自己农民木工的情愫,存留下真切自然的天质,或者是现在被人说的最多的“一颗童心”。


“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


参考资料:北京画院《齐白石研究》第二辑“少时粉本老犹存”     来源:匡时书画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755876299 zhshy02

咨询电话:010-88982068 15611112092

投稿信箱:755876299@qq.com


↓↓↓【更多精彩】谁鄙视了齐白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