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民族报 ‖ 消除误解,正确认识伊斯兰教

2017-03-09 青穆网

中国民族报 

 消除误解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


            2016年7月6日,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开斋节,上千名穆斯林在北京南下坡清真寺共同礼拜,祈求平安、吉祥。南下坡清真寺地处使馆区,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国驻华使馆的穆斯林也来到这里,与中国穆斯林一起欢庆开斋节。图为礼拜前,穆斯林姑娘在整理盛装。 本报记者 蓝希峰摄

  《纽约邮报》曾经刊登署名丹尼尔的一篇文章称,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44%的美国人认为,伊斯兰教比其他宗教更鼓励信徒开展暴力;31%的美国人不愿选穆斯林为美国总统,20%不愿选福音派基督教徒,15%不愿选天主教徒,14%不愿选犹太教徒。


  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埃及裔美国人伊哈布·哈桑批评道,西方媒体对伊斯兰教的一些现象很少使用中性术语。如“复兴主义”,他们对此编撰了一个概念“回归伊斯兰教”。而事实上,大多数穆斯林从来没有离开伊斯兰教,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伊斯兰教复兴”。西方媒体在谈到伊斯兰教复兴时,常常把穆斯林描述为极端主义者。而实际上,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伊斯兰教的不实报道或缘于误解,或出于支持以色列新保守主义者的曲解,近期则是西方极右翼民粹主义者的蓄意抹黑。受媒体误导,普通民众对伊斯兰教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人不知道穆斯林崇拜“独一的真主”,误以为穆斯林崇拜穆罕默德;不知道全世界有几百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误以为伊斯兰教仅仅是阿拉伯人信仰的宗教;不了解穆斯林的传统与习俗,误以为伊斯兰教歧视妇女;不了解伊斯兰教的历史,误以为穆斯林通过武力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不知道穆萨(摩西)、阿撒(耶稣)与穆罕默德一样,都是穆斯林敬重的“先知”,误以为穆斯林憎恶耶稣;不知道穆斯林相信“前定”和“意志自由”,误以为穆斯林是宿命论者;不知道绝大多数穆斯林是温和派,热爱和平,他们反对极端主义,反对暴力恐怖主义。


  巴基斯坦的艾尼斯博士说,西方人对伊斯兰教的误解很多,表现为他们把伊斯兰教看作落后的宗教;把伊斯兰教看作犹太教、基督教的异化宗教;认为伊斯兰教是男人的宗教;以为伊斯兰教是推崇暴力的宗教,或者把伊斯兰教看作极端主义;认为伊斯兰教反对自由、反对民主、反对现代化,经常把穆斯林看作西方的敌人。


  而这些认识与伊斯兰教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例如,妇女问题。《古兰经》在第2章、第4章、第24章、第43章等章节中,从妇女的社会地位、婚姻家庭、遗产继承、权利义务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与规定,这些内容对穆斯林妇女而言,既具有宗教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又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极大地扭转了她们备受歧视和虐待的历史,并为她们争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公平待遇。根据《古兰经》,男人和女人有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的归宿。男人和女人都是真主的创造物,都将接受末日审判,今世信仰坚定、勤于功修且行善者,将得到真主的奖赏而进入天堂。今世不信、没有宗教修行且作恶多端者,将受到惩罚进火狱。《古兰经》规定男人和女人承担的宗教义务和社会责任相同。男人和女人都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不同的是男女之间的社会分工。《古兰经》赋予妇女以占有、分配和继承财产的权利,这在穆斯林妇女的解放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伊斯兰教给予妇女在婚烟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以一定的合法权利,并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婚姻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妇女享有婚姻自主的权利,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必须在男女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才能生效;如果男女双方中有一方不同意,则婚姻无效。伊斯兰教给予女人离婚的权利和再婚的权利,再次婚姻需要待婚期。丈夫对离婚后的妻子当善意地挽留或善意地离别。伊斯兰教不允许在待婚期间将妇女赶出家门,离婚的男人必须承担女方在待婚期间的生活费用。如果她哺乳了孩子,那么,她享有和别人同等的报酬。待婚期的目的在于给夫妻消除分歧、改善气氛、重新和好的机会,当婚姻生活的和谐彻底失去之后,才将离婚合法化。待婚期确定女方是否怀有身孕,以确定子女的身份和扶养问题。基于男人和女人具有生理的、社会文化的差异,伊斯兰教规定男女在财产继承等方面,可以不完全对等。


  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上,穆斯林妇女发挥了重要作用。穆罕默德先知的女儿法蒂玛是穆斯林妇女效法的榜样;先知的妻子阿依莎等人传述了大量的圣训,这些圣训是早期穆斯林宗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里发欧麦尔曾经任命妇女担任官员管理市场。多妻制主要是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性别隔离产生于父权制社会,有其社会和文化根源。与其他非穆斯林社会一样,穆斯林社会也存在压迫和歧视妇女的错误制度和习俗。这种社会现象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有多重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伊斯兰教。提高妇女地位,改变妇女受压迫的境况,穆斯林社会需要开展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全面变革,需要创造性地诠释《古兰经》和圣训教导,以改进穆斯林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保障她们的权利和尊严。


  再如“吉哈德”。非穆斯林对吉哈德有颇多误解,常把“吉哈德”等同于“圣战”,看作穆斯林对非穆斯林的战争。对穆斯林而言,吉哈德最重要的涵义是“在真主的道路上奋斗”,与自己的私欲、懒惰、贪婪作斗争。从《古兰经》第4章96节、9章20节、8章72节、61章12—13节等经文看,吉哈德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穆罕默德·福阿德·阿卜杜·巴基编著的《〈古兰经〉词语索引辞典》,“吉哈德”一词的名词、动词及其主动名词在《古兰经》中共出现35次,分布在30节经文中。大体有3个含义:表示“争斗”,共2条;表示为了主道而奋斗,约20条,奋斗的具体形式不限定;表示“作战”,共12条。穆斯林通常把吉哈德分为两种——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大吉哈德是针对个人私欲(纳夫斯)、懒惰、贪婪的斗争,属于个人的、精神层面的;小吉哈德则是战争意义上的吉哈德。《古兰经》第22章第40—41节经文提及防御性战争。第9章第73节、第66章第9节提及与异教徒的战争。圣训中关于圣战的传述很多,需要圣训学家甄别哪些是真实的圣训,哪些是依托先知及其弟子的伪圣训或羸弱的圣训。要区分哪些是防御性战争,哪些是为获取战利品发动的战争。宗教人士和学者要引导穆斯林正确把握经训精神,分清哪些是特定时期的事件,哪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再如恐怖主义。伊斯兰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原因在于:当代伊斯兰世界经历了苏联入兵阿富汗、美国及其盟友发动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西方支持的“阿拉伯之春”之后,成为频频发生恐怖活动的地区之一;一些极端势力所从事的恐怖活动,常常打着“伊斯兰”的旗号。伊斯兰世界频频发生恐怖活动的根源在于:殖民时代遗留的各种问题、冷战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及冷战后大国的争夺,是导致地区矛盾、对抗、冲突的主要根源;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与教派纷争,国家之间的资源、边界争端,以及伊斯兰国家现代化发展受挫、体制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是其内部根源。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是少数人,目前仅占总人口的1.6%。伊斯兰教在中国是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历史上曾经不被主流社会、主体民族正确认识。或被看作奇风异俗,或被指责“不奉正朔”。穆斯林的斋戒、礼拜等宗教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常常遭到曲解,物议纷纷。


  明朝中后期以来,穆斯林学者主动向主流社会、主体民族阐释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释疑解惑,以期得到理解和尊重。王岱舆的《希真正答》、金天柱的《清真释疑》、唐晋徽等人的《清真释疑补辑》,对明清时期汉族文人士大夫了解伊斯兰教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中国穆斯林一般不主动、不积极对外宣传伊斯兰教,致使汉族民众和官员误解丛生。例如,雍正二年(1724年),山东巡抚陈世倌上书朝廷:“左道惑众,律有严禁,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祇,另立宗主,自为岁年,党羽甚众,济恶害民,请概令出教,毁其礼拜寺。”雍正八年(1730年),安徽按察司鲁国华在奏折中写道:“回民私记岁月,混戴白帽……请令回民尊奉正朔制服,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将私记岁月者照左道惑众律治罪,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出于国家安定的需要,对伊斯兰教持肯定态度,驳斥了地方官员的上书。康熙指出:“回教逐日五时拜主赞圣,无食朕奉,亦知报本。而汉不及回也。通晓各省,如汉官民因小不忿,籍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有爱道之意也。”乾隆认为:“且如星相、杂流及回回、天主等教,国家功令原未尝概行禁绝,彼为僧为道,亦不过营生之一术耳。穷者孤独赖以存活,其劝善戒恶、化导愚顽亦不无小补。帝王法天立道,博爱无私,将使天下舍生之类无一不得其所。僧道果能闭户焚修,亦如隐逸之士遁迹山林,于世教非有大害,岂忍禁驱还俗。”


  时至今日,社会上所说的伊斯兰教,到底是普遍意义上的伊斯兰教,还是特殊语境下的伊斯兰教?到底是被东方学家建构的伊斯兰教,还是穆斯林自我理解的伊斯兰教?这都需要在穆斯林的社会现实中去理解,倾听穆斯林的声音,了解穆斯林的信仰和实践,了解穆斯林对《古兰经》和圣训原典的理解和诠释。


  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包含信仰观念、礼仪修持、道德规范、心理习俗等。伊斯兰教是一种文明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前,全世界穆斯林有1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8%以上;在117个国家中,有300多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有50多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7个国家中,穆斯林是重要的少数群体。伊斯兰教集中分布在亚洲(68%)和非洲(27%),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上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及南美一些地区,伊斯兰教有不同程度的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140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社会,伊斯兰教是16亿人的世界观,是一支极其活跃的力量。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包含着神学、政治、经济、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既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大的世俗性质,对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有丰富而详细的规定。消除误解,正确认识伊斯兰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

来源:中国民族报

我们的使者穆圣

(صلي اللّه عليه و سلّم)

曾说:

你当替我传达,即便是一节经文 

请分享给更多穆斯林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受益

(آمي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