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新闻“两开花”!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说,生活在于不断求知与探索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19-05-24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青年」出品



2018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学分绩点3.93,排名年级第一

同时攻读法学、新闻双学位

 

大一参与耶鲁暑期学校并获经纬校长奖学金

大三获校长海外交流奖学金

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大创”国家级立项

中国学院英文辩论赛冠军

第二十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

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


这位“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新时代青年

有着怎样的探索故事呢?



这位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参加过多项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项目的大男孩就是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翌楷。在持续的求知和探索中,他不断超越自我,也投身公益、尽力帮助他人。



认真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困难的


(王翌楷的西方建筑史作业)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王翌楷就跟自己“约法三章”: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听课,每一份作业都要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绝不拖到ddl(deadline,截止期限)之后,任何一份课堂作业和报告都不能出现错别字、不能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脚注要保证规范统一。这是他对学习最基本的要求。


三年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第一。

 

每晚,王翌楷都会对第二天的学习生活做好安排。当日事当日毕,没课的时候,他常常去图书馆或明德楼自习,让自己处于最适合学习的环境。他笑称,自己并不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所以除了睡觉很少待在宿舍里,宿舍是学习最大的“天敌”。

 

大二时,为了准备《中国新闻史》的期末考试,王翌楷和同学把课程内容整理成了一份六万八千字的资料,反复熟读、理解、联想记忆、背诵……凌晨四点,他仍在自习室认真复习。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他至今还能一字不落地回答。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认真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困难的。”王翌楷的这份认真劲儿,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段时光里。


(王翌楷在芝加哥大学参加会议)


2017年9月,王翌楷飞往美国,开始了在芝加哥大学的交换学习。这一年被王翌楷称作是“炼狱”,“不仅仅是学习上,日常生活和社交也是如此”。

 

学期刚开始时,王翌楷非常不适应,“芝大的学习模式跟人大完全不同,虽然每学期自己只需要修三节课,但是课业压力绝对不亚于国内。”带有不同地域口音的老师的课堂,让英语本来挺好的他仍感到十分吃力。带着印度口音的老师用英文授课,一整节课80分钟里,王翌楷大多数时间都听不懂。他只能录下课堂音频,课后回去反复再听。80分钟的课程,他往往需要花2、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听懂,也正是在这样锻炼中,他的英语听力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芝加哥的9个月里,王翌楷自学了R语言,每周读完一本400余页的书;他学会了修理噪声很大的马桶;学会了照着美食视频,做吃起来不错的蚝油鸡翅、麻辣虾滑、咖喱鸡、麻辣香锅;学会了生病时一个人照顾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难得有这样一个独立的机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琐碎问题。

 

回首这几年的学习时光,王翌楷说到最多的词是认真。认真做好准备、认真享受过程、认真对待结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让他的这亩方塘,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



生活在于不断求知和探索


(王翌楷在辩论赛现场)


初入大学时,王翌楷也有过迷惘与茫然,“当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就要努力赢得当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之后能去做的资本。

 

“我们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储存知识的时代,我们需要提高的是对它们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出于对《奇葩说》的喜爱,初入大学的王翌楷加入了法学院辩论队。在他眼中,辩论是一个不断看到自身局限的过程,而恰恰如此,也不断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

 

在辩论的道路上,王翌楷收获了不少成绩:“明德杯”个人辩论赛冠军与最佳辩手称号、二十院辩论赛冠军与单场最佳辩手称号,摘得中国英语辩论学院公开赛冠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华北赛区亚军,和搭档李昕蔚取得目前学校在该项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烟草税、信息碎片化、女权问题……王翌楷遇到过各个领域和学科的辩题,辩论激发了王翌楷对知识的渴求。准备比赛时,他会和队友一起讨论辩题到凌晨两三点。“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时,就会获得相应的求知感,辩论给了我一个不断求知的理由。”

 

参加过越来越多的辩论,领教过越来越多的优秀辩手,王翌楷愈发觉得,“对知识近乎痴迷的渴望”是他所见到的优秀辩手普遍具有的品质。他很享受汲取知识的过程,也同样享受在激烈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他曾经与一位牛津大学辩论社辩手Brain Wong交流过,这位世界辩论冠军每天都坚持抽出三个小时进行阅读,这种求索的欲望让王翌楷十分感佩。

 

在辩论的过程中,王翌楷接触了很多原本比较陌生的事物,虽然有思想交锋,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彼此理解和互相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这些差异,并不能决定对方到底是谁,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在多元思想交融中,他的心态更加包容。

 

辩论给他带来了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多元价值的探索动力,更带来了一群每天熬夜讨论辩题、吃炸鸡,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的朋友。


(王翌楷参加“知行中国”项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7年夏天,王翌楷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参加了“知行中国——中美高校领袖项目”。项目期间,他与来自耶鲁、普林斯顿、清华、北大等大学的小伙伴们共话中国政治历史,探讨南海问题……二十余天的时间里,他们在北京、南京、西安、苏州、上海等城市留下了实事求是、躬身实践的足迹。

 

经学院推荐,前往香港律政司实习;在江西省余干县开展乡村实地调研考察,完成大创调研论文;参与自媒体平台写作和运营……


王翌楷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小学时他就考下了古筝十级。充满探索欲的他,还参与过微电影的拍摄和话剧表演。


(小时候的王翌楷在练习古筝)



希望我的努力能帮助一些人


2015年,王翌楷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新闻实验班”。在他看来,新闻学的实务性技巧,搭配法学的专业性知识;新闻学发现问题的素养,承接法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闻感性而又充满温度,法律严谨而高效,二者结合散发出的魅力吸引他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辈子能当八辈子过”,接触新事物和不同的人,这是王翌楷喜欢新闻的原因。


在芝大交换学习的9个月中,王翌楷在自闭症儿童学校City Elementary,担任“社会科学课”助教,陪伴小朋友学习,给他们念有趣的童话故事书。每一个身患自闭症的小朋友,都是漂浮在大海里的孤岛。王翌楷想要做的事情之一,是为这些孩子们建造通往外界的桥。他在自闭症儿童学校时间越来越长,因为怕黑不敢外出的小朋友愿意在他的陪伴下走出大门,家长来接孩子时不经意地提到“我们家孩子很喜欢你”,王翌楷为这些小小的变化和夸奖感到欣慰和感动。


(王翌楷在纽约街头)


理论学习和躬身实践让他在残障人士问题上研究得更加深入。在人大,王翌楷学习研究了残障法,“我想要用自己擅长的法律知识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做些事情。”在“残障人问题研究”课程中,他的学术论文An Analysis of Happy Affect, Aesthetic value,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获得全班最高分。经教授推荐,他作为唯一一名国际本科生在“第四届芝加哥北美残疾人学术会议”作学术汇报。

 

前往小学支教、进行志愿翻译……参加公益活动对于王翌楷而言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他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想做的事情是让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打开心扉,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残障群体拥抱美好的生活,盲人拥有更好的就业,如果能有一群人的生活因为我的努力而有所改善,这种开心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王翌楷笑道。



丨推荐阅读丨

认真做好准备、认真享受过程、认真对待结果

人大有“理”:计算机学霸在RUC的进阶之路

11篇核心期刊论文,一天能看两本书!这位人大科研学霸有啥学习秘诀?



采写 编辑:卢婷 吴羲文

设计:欣欣蔡



听说,点亮右下角的人都很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