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管VS金融,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在跨学科学习中,成长为实践多面手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19-05-24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青年」出品



2018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多次参与创新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生学术论坛等学术竞赛

获得亚洲大学生创业论坛银奖


参与组织了近30场学生活动

学务中心活动积分高达805分

……


这位“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新时代青年

书写着怎样的人大故事呢?



他是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申壁,一路坚守中,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有调研才有发言权”


还未入学,申壁箐就对学校情况和学生的培养、发展事宜进行了充分了解。向往着金融专业的他,在了解过程中也渐渐被信息资源管理这个融合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所吸引。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踏踏实实学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成为大数据时代掌握专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坚持对金融专业的学习,副修第二学位。他相信,勤勤恳恳,追求卓越,一定是不会错的


从档案文件管理、数据仓库、JAVA编程语言等知识,到闫慧老师的数据挖掘、朝乐门老师的数据科学、李翠平老师的数据仓库等课程,申壁箐愈发感受到了技术与管理结合的魅力。三年来,他从未忘记努力的方向,一直活跃在各种学术和调研活动中。


我觉得科研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就像小学写记叙文,中学写议论文,大学生最起码要学会科研的基本功。在申壁箐看来,科研一是需要思考,二是需要总结经验,三是需要精益求精的完善论文,才能形成一篇逻辑与方法合理,且和学科研究趋势相符的作品。


(申壁箐参加亚洲大学生创业论坛)


基于这样的想法,申壁箐一入学就加入了“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大一时,申壁箐去到贵州深山里的丹寨支教和调研,了解到当地人的热情与淳朴,看到了最基层的中国,“求是思源”项目“自助助人”的理念开始植根于他的心中;


大二时,他去到珠三角,看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更在调研中深切体会到看似某个“政策好像还没落地一样”但实际上政策的落地是在其他政策的推进下一步一步实现的,让他坚信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大三时,他去到韩国,看到了韩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体系,也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上形象的转变……


“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中国形象,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现状,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目标和眼前的目标,也应该怀抱社会责任感,做些长远的考虑。


(申壁箐在腾讯调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效果、大学生网贷平台风险、博物馆App优化、雾霾事件下的用户行为分析……他用三年的时间将本专业知识运用到金融、经济等领域内的相关问题中,成果在学校“薪火杯”“创新杯”“财金杯”等学术作品竞赛和韩国经济日报社亚洲大学生创业论坛获奖。其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效果的跨专业研究成果还入选本科生学术论坛


聚光灯外的精彩


(申壁箐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活动)


805分,这个数字停留在申壁箐电脑里微人大学务中心的页面上。这是他参与学校各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果,每次看到这个数字,他总是难掩对工作的专注和热爱。


大一时,学院团委招新宣讲会上,他被师兄师姐展现出来的热情所感染,一直坚持了三年。他把这称作是不断地向师兄、师姐学习,再把经验传授给师弟、师妹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些实践不是在聚光灯前的热闹和筹备时的自娱自乐,而是为同学们服务,一群人来动脑,想办法做成一件事情。申璧箐对此乐在其中,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份有传承意义的工作


申璧箐也是学院辩论队中的一员,辩论对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认识到“对待事物不能在知道皮毛之后就品头论足,而是要有足够的考据和事实,才能说服对方,也说服自己”。


他在辩论道路中遇到最大的一个瓶颈是2016年全校辩论赛的第二场。当时他与法学院一位大四的同学对辩。“还没上场多久,我感觉要被对方说服了,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心理阴影。”回想往事,申璧箐笑了出来。因为这次打击,他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辩论而想过放弃。后来在队友的帮助下他慢慢想通,并不是只有在场上的时间叫做辩论,整个准备辩论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树仁小学”“华奥小学”支教活动和长城会2016年度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等校内外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中,申壁箐的身影也从未缺席。


让申璧箐同样热爱的还有摄影,尤其热衷于拍摄楼顶上的风景。他去过繁华的国贸地段,登上中央电视台拍摄北京的街景,也去过北四环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筒子楼,拍摄北四环的西山。谈到摄影的乐趣,申璧箐说:“首先你要找到那个楼,其次你要爬到楼顶上,能不能爬到楼顶上其实是个未知数,在你到达顶楼之前你都不会知道,当你真的到达顶点,看到上面的风景,你会觉得这一趟来的好值,选好角度,把相机架在那里,在楼顶上一呆三四个小时,从傍晚等到天黑,这段时间就专注于这个事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你看这个地方,没有多少人知道,被我发现了,我还能在这拍出一些照片,真不错,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感觉。


(申壁箐在楼顶拍北京的夜景)


效率是第一准则


(申壁箐参与组织五四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


为了平衡党团工作、学术竞赛、社会实践和兴趣爱好,申璧箐会考虑效率最优的处理方式。比起试图同时兼顾多项工作,他会选择在某一段时间里专注某一件事情,主动寻求把时间变得符合自己的安排,尽量缩小被切割成碎片化的时间。“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还要提高沟通时间,尽量缩小不同事情之间的间隔,把整段时间留给需要专注的事情。”


然而效率再高也不可能事事兼顾,有时不得不做取舍。申璧箐曾经因为学院学生会的工作,错过小创的讨论,只好自己私下多付出一些,牺牲休息时间赶上进度。“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长的,时间安排的技巧很多,例如华罗庚的烧水理论,真正要到取舍的时候,不要因为要放弃一边就闷闷不乐,影响到自己的效率。”在繁重的工作中,申璧箐很擅长调节自己的情绪。为了完成一份明天需要的文件,他曾经坐在十一点的出租车上,抱着电脑开着热点工作,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是赶到宿舍后还继续坚持加班。“当时确实很难受,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当看到结果的时候,就感觉其实,我还可以坚持一下


在这三年的修炼中,申璧箐说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敢于正视自己了”,“不仅正视自己的优势,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环境、对他人的埋怨少了些,对自己的反思多了些。”


对于未来,申璧箐准备慢慢转型,为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补充一些金融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远期的话,需要慢慢了解我想选的方向,还没有规划得那么长远,先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他笑着说。



丨推荐阅读丨

才又有颜,涉猎广泛、认真如一,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说,学习没有捷径!

法律新闻“两开花”!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说,生活在于不断求知与探索

扎根大地,心系扶贫!这位人大90后女博士,用脚步丈量中国农村



采写 编辑:潘梦瑶 李浩源 訸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设计:訸



听说,点亮右下角的人都很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