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GPA、C刊、课题、最佳辩手、运动会奖牌他都有,这位人大“宝藏男孩”的秘诀是……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19-05-23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青年」出品



2018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学分绩点3.80,专业排名第一

 

发表10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CSSCI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研究13项

参与2部学术著作撰写和翻译工作

连续6年参加学校本科招生咨询工作

……



他是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畅,投身学术科研,走过全国二十多个省级行政单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我是一个积极的体验派


步入大学,有人一开始便目标明确,有清晰规划;也有人怀着一颗好奇心,在持续探索中,摸索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刘畅是后者,是一个积极的“体验派”,“尝试和体验就是目的本身”


刘畅参加辩论赛


2011年冬,大一的刘畅了解到“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便想尝试参加。结合专业学习和个人兴趣,团队决定进行与医院管理相关的研究,并得到医院管理研究中心老师的指导。该项目是关于试点医院医药分开后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是北京市委托的课题,科研成果作为总报告的一部分提交到了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刘畅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学术研究作品。


时隔五年,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由试点改为全面实施,这让刘畅格外激动。“尽管我们的报告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这种参与感与体验感,为我们国家公共事业做出自己小小贡献的感受令我很自豪。”


“创新杯”比赛结束后,指导老师建议他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出于兴趣,刘畅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医院研究领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后,在相关领域,他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参与了8个科研项目,参与撰写1部著作

人大八年,他走过了全国二十多个省级行政单位。

参加校运动会,在400米、立定跳远项目中分获银牌、铜牌。

参加学院辩论赛,获得一等奖和最佳辩手。

参加校五四文化艺术节话剧比赛。

爱好摄影和旅游。

……


刘畅的摄影作品


广泛体验并非漫无目的,从入学初加入六七个学生组织,经认真思考,到最终只留任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从准备“创新杯”学术竞赛到走上科研道路,在体验的过程中,刘畅总会时刻反思,加以甄别,再选择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选项。


“当然也会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有段时间,刘畅特别羡慕别人去蹦极,觉得特别惊险刺激、释放自我。在看过很多相关视频、询问身边有过蹦极经验的朋友之后,他站上了蹦极台。耳边是呼啸的冷风,脚下是陡峭的崖壁,他最终并没有选择一跃而下。这次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你只有站上去了,才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选择就有舍弃,但也无需遗憾,刘畅坦言:“人生就是无数个偶然积累起来的必然,是在每一个岔路口的不同选择,由此产生的独特经历,让你变成现在的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刘畅的座右铭之一,也是他探索人生的方式和态度。


刘畅参加color run


努力很重要,方法也不可或缺


如何将有限的时间高效利用,进行高质量产出?刘畅的心得是,分清缓急,抓住要领和坚持学习。“努力很重要,方法也不可或缺。”


相较于精确到分钟的时间安排表,刘畅更喜欢用“时间四象限”来分配自己的精力,“时间四象限”是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时间安排方式,指把事务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划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个象限。


刘畅会优先“消灭”掉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对于重要事件,刘畅会在正式的ddl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提前的完成时间,“这样就不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紧急,长此以往,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就会变少,从而避免因为急于应付,而没能好好完成重要的事情。”


抓住要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是刘畅摆脱重度“选择困难症”的方法。比如进行职业规划时,向做出不同选择的师兄师姐取经,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


刘畅参加学术论坛


作为成绩排名专业第一的“学霸”,刘畅对于学习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是人生大厦的基石。”他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公益、服务活动,但这些都是建造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学习,很多活动和思考只是昙花一现、无源之水。


在刘畅看来,本科阶段更多是学习基础知识与概念,对整个学科和专业产生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硕士阶段的学习更倾向于培养学术科研、案例分析的能力。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他目前专业学习的重要部分。虽然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各有侧重,但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世事洞明皆学问。”


基于此,刘畅在发表文章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心得,第一是要注意文章的选题,既要新颖又要有意义,对理论或实践有新的贡献,这需要平时多读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第二是感谢学校学院提供的良好平台,多参加学术讲座,听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定量、定性等方法学的讲座;第三,投稿前要了解不同期刊的要求和格式,否则因为这些外在形式上的要求而被拒稿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科研、待人、处事,都要“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是刘畅的另一句座右铭。


尊重差异,因地制宜,心怀敬畏,无论科研、待人、处事,“兼容并蓄”四个字始终警醒着他。


2017年,刘畅开始攻读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持续的科研和实践中,刘畅已走过了全国二十多个省级行政单位。他发现,中国疆域辽阔,各地自有特色,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改革、同一个话题,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情况。这提醒着刘畅,无论是政策分析还是课题研究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践行。


刘畅进行社会实践街头调查


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经历,也给刘畅带来了同样的感悟。2015年,刘畅入选学校学工系统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在担任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3班班主任的两年期间,他与辅导员和班上的30来个学生都进行了一对一的谈心,从初入大学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到个人的职业规划,由于和学生年龄差距小,刘畅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


每个学生的想法、性格和成长环境都各不相同,“不存在谁好谁坏、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闪光点。”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刘畅很注重因材施教,细心地了解每位同学的特点和情况。细致精准的学生辅导工作,让刘畅荣获“优秀班主任”“十佳研读导师”“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今年夏天,他的学生们也即将毕业,刘畅仍为大家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


大学生活应当如何度过?应当继续学业还是进入职场?今后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这些问题也是刘畅正在经历和考虑的。基于自身经验,刘畅建议道,要坚持自我,不断奋斗。大家身边都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有的学分绩很高、有的申请到了国外名校、有的拿到很牛的工作offer、有的发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但是不要过于焦虑,用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较,这样很容易自我质疑、不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就好啦。”


刘畅雨天在招生咨询现场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降低信息偏差,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大三前的暑假开始,刘畅连续6年参加学校本科招生咨询工作,并获得“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称号。


大学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是怎样的?人大的优势学科有哪些?什么是社会学?管理学是干嘛的?……这些考生和家长们十分关心但不甚了解的问题,他耐心地一遍遍地解读。从考生身上,他看到了当年懵懂的自己。


不久之后,他也将步入新的人生阶段,“愿大家都有美好前程。



丨推荐阅读丨

人大七年,13篇SCI!他如何从“学术小白”逆袭为“科研大神”?

法律新闻“两开花”!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说,生活在于不断求知与探索

信管VS金融,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在跨学科学习中,成长为实践多面手



采写 编辑:杨云凯 欣欣蔡 陈炳旭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设计:月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