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气象之盐,护城市发展之路
于时代大潮中瞻望云帆起落
于历史创造中激荡气象万千
2021年,深圳市气象局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对标国际一流,更好地服务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统筹推进气象体制机制、科技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回首2021,深圳气象人以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滋养着践行使命的初心,在挑战中创新,在求索中拓展,统筹做好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直面风雨 勠力同心
时刻以筑牢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己任,成功完成29场暴雨和4个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保障服务,为深圳气象灾害防御零伤亡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完成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13项气象服务保障,获中国气象局重大活动保障先进集体称号。
情系民生 温情服务
聚焦市民“急难愁盼”,健全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改进”的民生实事办理机制,形成“1个方案+6项重点民生项目+23项具体落实举措”,推动气象民生项目100%完成见效。完善12类33种发布渠道,多方联动,日均一站式可服务4000万人次。完善高影响天气下上下学服务的“预警铃”操作指引,2021年该应用用户增幅达40%。
防灾减灾 制度先行
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市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以“一案两标准一指引”深化“一级预警、两级服务、三精支撑、四级联动、五个全面、六大平台”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转变。多渠道开展法治宣传,获2021年广东省气象法治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不遗余力 赋能城市
2021年,深圳气象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助力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海洋新城规划等重大项目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支撑盐田区获“城市生态氧吧称号”……守好美丽深圳生态安全的气象防线。
不畏险阻 护佑平安
发挥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地球气候系统综合观测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建成国家气候观象台数据平台、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智慧气象服务中台等六大支撑平台,8大类87项气象数据产品以插件式、图层式服务50余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共5.52亿条数据,深圳国际智慧城市气象示范区试点获广东省气象局高度肯定。
不辍创新 敢闯敢试
创新提炼“31631”预警预报服务模式,获全国推广并获得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特别奖;天镜及智能网格等一批国家级业务平台落户深圳应用;台风风雨预报、靶向发布、精密立体观测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气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新增9人次国省市高层次人才、2个省级气象创新团队;世界气象组织首个PPE项目——“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试点”获批立项。
不囿常规 破局求变
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气象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深圳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实施方案,气象发展融入应急、生态、数字政府等深圳市12个专项规划。
《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支持深圳气象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赋予深圳改革试点任务,以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试点市和新一轮建设更高质量气象现代化为抓手,推动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深圳气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把党史学习教育同为民办实事、同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结合起来。面对反复的疫情,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先后开展58场次抗疫、防灾宣传,组织7名党员干部成立疫情处置专项工作组下沉南澳街道协助社区防疫抗疫,多名党员干部获得嘉奖。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科技战役”,靶向发布疫情防控信息累计覆盖2198万人次。
日月星辰 一起守护
气象天文科普有温度,增加天文台预约名额,实现天文台预约参观与大鹏半岛交通限行预约同步。全年共计开展气象基地公众开放日活动24场,受众逾1600人次。气象与天文科普园被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授予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称号,全年近1亿人次获线上线下科普服务。省情调查中心结果显示深圳气象认知度普及率全省第一。
红帆领航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
2022年,深圳市气象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及对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把落实市委“1+10+10”工作部署作为总牵引,把落实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的5大重点和10项任务作为抓手,以“服务质量年”为主题,统筹推进五项行动和五项改革。
五项行动
▽
气象风险治理行动
“四生”气象+赋能行动
民生“七有”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三精”基础能力提升行动
党建引领“三争”行动
五项改革
▽
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控机制
实施“标准+”战略提升气象治理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科技合作机制改革
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
2022年,深圳市气象局将继续聚焦解决市民和行业在气象服务上的“急难愁盼”,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统筹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
01
推进气象风险治理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健全气象监测预警指挥体系。
完善预警先导四级联动的数智气象服务模式。
提供5个场景气象服务应用。
推进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形成“一张图两清单”。
02
推进“四生”气象+赋能行动,以系统观念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障生命安全。发布《深圳市气象灾害风险提示(2022年)》,绘制暴雨、台风等7类灾害致灾危险性分区图,推动全市“综合减灾社区”覆盖面扩大。
保障生产发展。建立城市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和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保障生活富裕。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游等高品质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持续研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保障生态良好。发挥国家级观测站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面向重大规划、重大工程等开展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03
推进民生“七有”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解决市民在气象服务上的“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或新增8类民生产品。提升上下学(班)预警铃、体感温度等2项产品的提前量、覆盖面、精细度和针对性。新增湾区气象通等6项产品。
提升气象服务体验度。完善气象服务产品的智能化、集约化、通俗化,提升市民获取气象服务的便利性。
开展气象天文科普宣教。开展30场具有全市影响力“四进”宣教活动,为大湾区城市群提供“1小时星空银河营地”和集夜空保护等一体的气象天文科普宣教服务。
04
实施“三精”基础能力提升行动,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实施
精密监测。建立观测到产品秒级生成一体化业务服务。
精准预报。提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警准确性、提前量和定量化水平。
精细服务。提升气象数据在数字孪生城市和数字经济中的应用价值,形成水务+气象、建筑工地+气象、轨道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系列“+气象”融服务。
强化信息支撑。完善“天镜”深圳端建设,实现业务化运行,核心业务系统全部纳入统一监控体系。
05
着力推动五方面机制体制创新,提升气象治理能力和气象法治水平
为“双区”建设提供优质保障!
勇当建设气象强国的尖兵!
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重磅!2021年深圳“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出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