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篇幅!浙江日报报道了北仑这个组织!

2016-12-01 北仑发布



▲左起北仑司法局局长俞金根、国际社区矫正协会会长安妮、红领之家负责人陈军浩


在宁波北仑,有一个叫“红领之家”的志愿服务组织,用服务和爱心让社区矫正工作既富有成效,又充满温馨。最近,“红领之家”负责人应邀出席在加拿大举行的第24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司法的“中国温度”。



1969年出生的陈军浩被当地人称为“浩哥”,15年前创办了宁波第一家民办非营利性社区服务机构,2003年成为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

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10月5日上午,面对300余位国外同行,陈军浩用这句话开始了他的演讲。

“什么是为群众服务?就是说党员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回到正常生活,也应该这样去做。”陈军浩说,常规的社会矫正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做到“两个8小时”:8小时公益劳动+8小时学习。但“红领之家”安排的活动远比这些丰富——每月第一个周日是敬老日,志愿者们走进敬老院服务老人;每月第二个周日是光明行动,带着视障人士走进大自然;每月第一个和第三个周日的上午,大家一起去清洁公共设施……其间还有爱心义卖、送温暖等活动。事虽不大,但往往能打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



▲“红领之家”志愿者在活动中合影


新碶街道的“红领之家”设在北仑区新大路90号一幢四层楼老房子内。成立两年来,“红领之家”摸索出了菜单式选择、专业化帮扶、多样化学习、网络化运作、积分制管理和互动式策划等6大模块的帮扶模式,由党员志愿者来带动。

 “去标签化”“无差别融入”是“红领之家”尝试并坚持的原则。在陈军浩等人看来,社区服刑人员只是一时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如果再给他们贴上“标签”,只能让他们更远离生活。为做到这一点,“红领”们工作非常细致。志愿者中有律师、有社会工作师、有心理咨询师,大家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帮助服刑人员。

从2014年至今年11月底,新碶街道“红领之家”已帮扶社区服刑人员260余名,脱管率、再犯罪率都为零,有的还走上了创业之路。





“红领之家”的矫正模式引起了国际专家的关注。

 国际社区矫正协会前会长唐尼博士认为,‘红领之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任会长安妮女士认为,红领矫正模式非常适合中国的文化背景,‘红领之家’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把社区服刑人员当作普通志愿者对待,这一做法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很多借鉴。

“我们和社区服刑人员主要通过日常生活联系、互动,而不是讲大道理。”党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黄伟君说。不久前,黄伟君帮助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重新走上了生活的正轨。他们两人之间聊得更多的,是汽车修理、开店,以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等话题。


2012年5月,“红领之家”首先在新碶街道成立。截至今年9月底,“红领之家”共注册志愿者977名,累计组织活动1548次,累计服务时间达3.18万小时。

 “牺牲我的享受,享受我的牺牲”,这是“红领之家”发展到如今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理念。志愿者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可以用积分兑换四大类爱心券,例如,有订报卡等学习类爱心券、医院体检卡、家政服务卡等。




获得感是一种动力,对群众、对党员都一样。”已不惑之年的入党积极分子李甬红跟陈军浩一起做志愿服务工作已10多年。他说,工作是“蓝领”、服务是“红领”,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受“红领之家”模式的启发,他带头组织成立了提供应急服务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穿梭于街头巷尾。

“离开了群众路线的党员,就如偏离了正常生活轨迹的社区服刑人员,都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陈军浩说,如今,“红领之家”成为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平台。

 目前,北仑全区组建各层面、各类型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形式志愿服务队伍185支,注册登记志愿者1.6万余名;仅今年以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3000余次,累计服务时间近6万小时。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浙江日报、红领之家)

猜你喜欢


奉献社会,从我做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