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率“浙江天团”去沪苏皖“取经” 透出什么信号
据7月11日《浙江日报》头版报道,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加快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率省党政代表团7月10日上午赴安徽,开始对上海、江苏、安徽进行学习考察。
别看这短短一句话,信息量不小。
从时间上看,这是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后的第三天,离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闭幕亦不久,此时出访意义重大。
要知道,此次浙江省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正是《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从地点上看,沪苏皖是与浙江省同在长三角地区的兄弟省市,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被写入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同是发展三角洲经济的长三角地区应如何擘画未来,也亟需共商大计。
浙江党政代表团在安徽江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考察。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臻 摄
浙江党政代表团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考察。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臻 摄
浙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早在2003年3月,全国“两会”一结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便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一行60多人,赴上海、江苏两省市学习考察,与上海、江苏的党政领导座谈交流,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2003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学沪苏之长,谋合作大计”。2003年,《浙江日报》曾刊登《谋求相合互融联动发展新路子——浙江党政代表团考察上海江苏述评》,字里行间透露出十多年前浙江党政代表团的虚心求学。
从这篇旧稿中可以发现,当时浙江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中尚存在“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和“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而当年的浙江最迫切要学的则是上海、江苏在谋求发展中的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高标准定位。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就已把发展战略确立为国际大都市和“四大国际中心”;江苏则正大力培植优势企业,建造巨型企业“航母”等,无一不是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的典型。
在这以后,我们陆续可以看到此类新闻见诸报端:2003年年底,上海市、江苏省党政代表团相继赴浙江省考察访问;2011年到2014年连续四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轮流在合肥市、杭州市、南京市和上海市召开……长三角越靠越近。
2003年3月,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企业。
10多年来,浙江与沪苏(安徽后来加入)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日益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去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长三角世界级的城市群,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组成的新长三角城市群阵列,未来将打造改革新高地。
那么,10多年来,浙江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又干成了哪些大事?
普通人感触最深的大概要论长三角交通格局的蝶变。如今,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长三角交通网络串联起繁华的都市圈,编织起了很多人奇妙的“双城生活”。
仅高铁方面,2010年7月,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上海、江苏“2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上海、浙江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高铁的公交化真正凸显了“同城效应”,让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现实可能。
沪宁杭“金三角”通道
在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进程中,美少女认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宁波的经济腹地明显扩大,直接进入上海经济圈的核心圈,成为长三角核心副城之一。宁波也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这些年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杭州湾跨海大桥
产业一体化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沪浙交界处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在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嘉兴,除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秀洲区的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海宁市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都成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重要产业载体。
目前,嘉兴市已有20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5年来,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1400多家,到位资金600多亿元。
浙江民间资本丰沛,这一优势尤为兄弟省市所看重。最近10年,浙江人投资上海热情很高。曾有统计显示,鼎盛时间,平均每5家外省市在沪兴办的企业中,就有一家来自浙江。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说:“浙江是对外投资大省,主要流向安徽和江苏苏北地区。”
产业一体化,科技是支撑。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围绕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为依托的“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于2011年开始试运行,形成长三角技术交易网络体系。据统计,2009年至今,上海向浙江、江苏、安徽输出技术总计23773项,累计成交金额达311.94亿元。
产业的转移、集聚,重塑着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格局。包括浙江嘉兴等在内的上海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长三角区域内,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的引领能力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0多年来,“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早已被互联互通带来的欣欣向荣替代,那么长三角的未来在哪儿?制度一体化是根本。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的定期会晤机制,最初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议设立,首次座谈会于2005年底在杭州召开。2008年,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首次邀请安徽参加。
区域经济学者潘毅刚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经过10多年发展,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
制度一体化,三省一市在许多方面展开了探索。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4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第一轮到期。3年试点期间,皖浙两省断面水质全面合格,新安江水质稳中趋好,千岛湖营养化问题同步改善。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长三角城市群是首个引入自贸区改革经验的城市群,自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纷纷启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通关模式,三省一市的出口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地、查验地点、通关方式,实现报关企业异地互认、五地海关执法互认等。
制度之上,还有理念。“在市场驱动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下,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美美与共’‘融合共赢’。”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说。
长三角一体化深层次推进需要更包容的心态,敞开胸怀,形成互补共赢的合作机制。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芮晔平表示:“更好的合作应该是三省一市以及各城市政府部门要有替对方解决所急所需的合作心态,主动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来补对方的短板,以此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浙江日报、浙江新闻、涌金楼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