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老街的旧时回忆 你还记得吗?
新碶,是一处由海滩转变为内陆的大地,也是由海洋文明转变为农耕文明的典型范例。
人们在享受了现代文明之后,容易怀旧。六十多年前,自我第一次跟随母亲上新碶街,去新启裕南货店里场看父亲做糕饼的情景起,雄壮的东碶截咸淡两水于一板之间,碶头外海潮汹涌,船帆林立,街市上人群如流,山珍海味沿街罗列的盛况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新碶头街让我开始用心去观察家乡的山水、碶桥与父老乡亲,是我认识社会的“启蒙老师”。
新碶头的名堂还有很多,好在我们有乡贤贺友直。他以深情的笔墨,把新碶头街绘成了一套《新碶老街风情录》风俗画,把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也把他的乡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画卷上,帮助我们回忆、回味、解读家乡。
那时候的新碶头还是原汁原味的海乡,城里人称她为“乡下头”,也就是海边沿的一处碶头地方。但也正因为她是一个咸淡两水之交的转换地,水乡的交通网络、贸易服务都在此发生,地方海鲜品、土特产就在此集散,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场地。这就有了许多捕鱼与运输的船只,有了交换贸易的鱼市场、商铺、货栈、餐饮店、磨房与众多的服务行当,人气兴旺,街市闹猛。
碶,海边人称它是内河流入大海的开关与“锁钥”。新碶有两条河道由西南往东北汇入大海。一条是由大碶的璎珞、嘉溪水流汇成的岩河,由西碶(即新碶)入海;另一条是由塔峙、九峰山、新路岙流出来的泰河,经东碶入海。它们以丰沛的水量滋润了新碶大地。
新碶,又称永丰碶,原位于新大路与老街西端的交汇处,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由于她原与同一根塘上的姐妹碶———东碶(太和碶,建成于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以及附近的备碶(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同为邻近的三碶,曾经用作镇名———三碶镇。由于新碶建成最迟,比较“时新”,俗称“新碶头”,而且风行至今。
新碶不仅名称新鲜耐听,富于生命力,后被用作镇名。虽然它随着海涂的外延,在下三山建造起了新的十四眼大闸后退役,然而它的名称却一直与新碶街道共存。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 41 36893 41 15263 0 0 3057 0 0:00:12 0:00:04 0:00:08 3057在地已经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型国际港口城市。当然这也与她的同伴(碶)数百年来在海疆辛勤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新碶头街热闹生动
新碶头街自从碶头建成以来,海口贸易一直很闹猛,每逢市日,赶市、采购、送货服务的人们纷至沓来。以碶塘为中心的街市,店肆如织,各行各业人士众多,使新碶头街蔚为壮观。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海鲜、山货、土特产琳琅满目,四面八方的买卖客人山人海。市场上讨价还价、问候、寒暄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新碶头涨潮时分,海平面高于内河的水面,碶门板层层密排,高位封闭。众多满载海鲜的外洋渔船排列在碶门外。不远处是舟山的金塘岛,弯曲的海上水道叫金塘江。许多大驳船由远及近,进入下三山的浦口水道,来到新碶头。
当时新碶头的海鲜,除了部分当地涂产外,大多由舟山沈家门渔港运来的。岸上的人划着舢板船到船上来洽谈生意,或来取货,一场场交易活动在忙碌地进行着。
街道上有食品店、磨房、酒作、木行等,在碶桥上过往着双人抬杠的摇篮,有为人挑货的脚夫,有挑着蒲篮叫卖的行贩,有头顶发糕盘沿街走的小生意人,有背着工具的木匠师傅,有上学的学生,以及拗肩搭背的行人,还有挡鬟领路的“亮”先生等。在河塘边有石作工场,石匠师傅在加工一方大石料。河塘边还有用竹编蛳螺耥笆捞蛳螺的人。
当时社会的各种角色都形象地进入了贺老的笔下。其中所描绘的种种生活、生产、集市贸易的行当,如抬摇篮的脚夫、纯手艺木工、石匠、挡鬟与“亮”先生等已经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淡出历史,见不到踪影了,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绝技与不为人知的故事。
驳船“绿眉毛”船
《新碶头》市日的海上与内河都有许多船只。其中的驳船,是海上运载海鲜的货船。驳者,接驳、互相转运之所谓。造型为两头翘起,有风帆桅杆,跟有舢舨小舟。言其大者,有3桅大帆,一般有三至五个舱位,可以运载十数吨至数十吨货物,可与地方鱼行进行交易;亦可由行贩到船上批发,运到街市上出售。这些船有的直接来自舟山沈家门,有的是本地船行经营鱼货运输与交易的。船上的生活设施健全,也可以出海捕捞。
“绿眉毛”渔船是因为在船头两侧各有一只绿色眉毛的大眼睛而得名。船头尖翘,可以阻挡风浪。它很像鸟的头部,所以又称“鸟船”。这是宁波、舟山一带沿海的典型船种,出入灵活,可以捕鱼,也可以用作运输,是我国船系中的优秀船型。
航船埠头
早晨,在碶桥南面的航船埠头上停泊着几条航船,船员已经收揽,准备起航。航船上的旅客,有的挥手与家人和孩子告别;有的刚登船,正在寻找座位;有的干脆就坐到了船舱的顶板上。岸上,还有三步并做两步跑过来的旅客,一边挥手示意,一手提着一只包袱大步流星赶来,一幅行旅匆匆的景象。旁边的航船已经坐满了客人,船舱上放着行囊提篮等。当时从新碶往大碶的载客航船走的是岩河水道。
内河船
在内河中行进的小型船只,一般只有三四个舱位,载重一般在数千斤上下,可以进行货物运输、内河捕捞、农用捻河泥。图画中有载酒、运肥的货船。其中在河中心有由两个人掌控,一人摇橹,一人持篙的船只,舱内放置着两担木桶,应是农家的运肥船。过去缺乏车辆运输,最便利的就是船运。
餐饮店与大饼油条摊
在贺老的笔下,从新碶桥头向东,走入西街口,右手第一家的是大饼店,西、北两面正临过往的路口,不远处是航船码头,往来行人多,是一处旺铺。当街是一个烘烤大饼的炉子,桌子上置放着制作大饼的面粉团与已经烤好的大饼,主人正在往炉内烘贴饼料。旁边是一个炸油条的大锅,一位帮手正在忙着炸油条。看来生意挺不错,铁丝架上炸好的油条已经不多了。一位手拎着提篮的小脚老太正买好一串烤饼走出来,看样子是家里有人要出门。当时在新碶街上还有不少粢饭、米馒头、水塔糕与豆浆等饮食店,甜浆、淡浆、咸浆、稀饭一应俱全。
更有远近闻名的“光荣楼”饭店,二楼的大堂里往往会飘出一缕缕让人馋涎欲滴的炊香味,大厨们拿手的雪菜大黄鱼、红膏呛蟹等海鲜招牌菜,招待过多少海外华侨、南洋客商、英美洋人、中西大佬和沪甬来客。你可知道,这里曾经维系过沿海各地,甚至是“丝绸之路”上远客的感情与商机。当时在新启裕南货店的店堂里,常常会有海外来信,信封上的英文字母还要请有身份的先生解读。那时候新碶还没有邮局,外地来信得由地方名店转投。
磨坊与酒坊
从新碶桥向东,走入老街的第一家店,是从事磨豆腐的作坊。旁边放着石磨与盛装豆腐酱汁的缸钵,桌子是放着制作的工具家什。店主在忙着压包操作。豆腐是古来今往老幼皆宜的食品,所以豆腐作坊多。过去的作坊不仅自己从事某一项生产,还为客户加工此类产品,并且保质保量。他们重视信誉,希望接回头客的生意。
东面是一家制酒的作坊,在房内置放着许多酒坛。画面虽然被屋角遮住,但主人正提着一杆老秤,或许在配料,行动尚隐约可见。至于街对面的许多店家,因画面相背,就不知其详了,但诸如酱坊、榨油坊等是一定有的。
纸贳店
街道的东端有一爿纸贳店,相当于现在的寿器与纸具店。出售制作的纸灯笼、箱匮等纸制品,以及春联、红白对联、花圈,还有床匾上的人物、花鸟画等,是一种民俗用品店。大一点的贳器店还有结婚抬新娘的花轿执事,办红白喜事用的全套桌椅板凳、铜锡酒壶、瓷餐具等,一应俱全。
记得当年新碶头有一家纸贳店,主人会念经,大家叫他长庚念符。他记性好,口齿灵便,能说《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等长篇走书,自弹自唱,有声有色。他也会唱戏,扮包公的唱腔有板有眼,嗓音钢钢响。他还会画画,他画的床匾三联画生动而鲜艳,中间一幅是人物故事,煞是好看。
兑糖货郎
在纸贳店旁边的弄堂口,有一个光脑袋的兑糖货郎,与两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货郎挑着担,手摇一把拨浪鼓,虽然我们见不到他挑着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回想,这是当年民间兑糖货郎的形象,他挑的应该是一担薄荷麦芽糖,一头是一个簟篓筐。这种麦芽糖酥松香甜,口味清凉,是孩子们喜欢的食品。人们可以用钱买这种糖果,也可以用家里的鸡毛、鸡内金、旧牙刷、牙膏壳等杂物兑换,即是一种废物利用的行当。
石作场
石作,是建筑的重要行当,旧时房屋多为砖、石、木结构。以青石条作屋基,屋柱下面的磉盘石也离不开石料。还有厨房的灶底、灶梁,铺明堂,做晒场也是石板料。细腻的梅园石,板质平滑,是富家造屋做石窟墙门、雕花石板、阶沿石以及大门抬梁的好材料。过去人家造墓的搁梁、中出水都是石料。这些青、红石板料都由船行派人去鄞江(现鄞州鄞江镇)、舟山朱家尖装过来的。大料当地开采,小料在本地加工。河边的石匠师傅正是在进行细加工的场景。
石匠师傅有采石塘、撬板、板材加工等分工,采石塘的叫大塘师傅;把毛料加工为成品的称细作师傅;在石料上刻制花卉人物的叫花草师傅。
抬摇篮
摇篮,是用毛竹劈成篾片,编制成元宝形的坐卧器,“篮”者言其有把,可以抬提,造形如篮者也。篮约长1.8—2米、宽1米、高可1米,可供人坐卧,系旧时民间抬杠式代步器,亦有编织成躺椅式的。前后有两股抬杠的竹系,由两位脚夫抬行。旧时地方上有面子的士绅及老人、妇孺、病人等行走不便者均可雇用。过去也叫“肩舆”。客人可以自由坐躺,由两个人抬着行走,是一种适用于平地与山道的抬具。现在北仑在四月初十前后,灵峰寺景区还有以此为副业的轿夫。
行贩与脚夫
行贩即从渔船或鱼行里批发部分鱼鲜,在街市上设摊出售者。也有些人用蒲篮担挑着沿街叫卖,或是不辞辛劳地下乡贩卖的,一般资金比较单薄,多是一些常规的咸下饭,供老百姓选购。性质相当于货郎,货物不同而已。
脚夫是为人担扛货物,以脚力谋生的角色。旧时没有机动车辆代步,一切靠人力。脚夫为人搬运货物,一般以扁担、绳索为工具,汗水辛劳。风俗图中在河边挑着四只酒坛者,或是从渔船上抬下来的。
木 匠
木匠即从事木料加工,制作房屋及家具的手艺人员。木工有大木与小木之分。从事房屋建筑的称为大木,从事房屋、庙宇建筑的梁架布局与构建。小木从事家具、工具、农具的制作,一般以小件结构的精致、牢固、光洁细腻为特色。更有从事精细高档家具的宁波木作,制作红木、花梨、紫檀木家具的细木器,以榫头拼接等纯手工工艺为特色,千工床、万工轿等制品千古不朽,本事十分了得。
“亮”先生与挡鬟
旧时因医疗条件的缺失,种种眼疾导致某些人失明。盲人由于视觉的缺失,生计受到局限,许多人选择算命、排八字与关肚仙等安慰人心的行当谋生。宁波人称盲人算命先生为“亮”先生,是希望他们能够重见天日。“亮”先生中,也有智商高、记忆过人、口齿灵便的,他们以说书、唱新闻等娱乐从业,为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知识。但他们出门不方便,常常请一位小孩领路,民间称呼为“挡鬟”。“挡”有引领的意思,“鬟”是因为古代男女都畜发,少年把头发挽成发髻。如女孩当“丫鬟”,宁波人称男孩子为“小鬟”。“挡鬟”是专门从事引路职业的孩子,“亮”先生的向导。画中在碶桥上行走的就是这样一对出行者。
耥蛳螺
竹子青青,它不仅可以使环境清静,而且可以用来编成各种实用器皿。如编成蛳螺耥筢,可以去河里耥蛳螺。先由簟匠师傅把一根长毛竹的大端劈成细竹丝,再夹入竹条,编成一只斜口大捞斗,就可以提着它去河底耥蛳螺了。把这个耥筢按到河底上,用一条腿跨压。双手拿起一根丁字形的耥杆,去把河底上的蛳螺推进耥筢里,就可以把蛳螺捞上来了。贺老的画面就是用这种工具耥蛳螺,旁边还有小孩帮忙捡蛳螺,那时候的蛳螺决不会有机油味。
蛳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谷氨酸、肌苷酸等多种增鲜物质,钙的含量超过等量的牛、羊肉。磷、铁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也比鸡、鸭、鹅要高。过去它是百姓家的一道荤菜。据传统医学记载,蛳螺味甘、咸、无毒,有清热、利湿、退黄、消肿等作用,具有美食、药膳双重功能,可以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三年困难时期,蛳螺还挽救过无数营养不良病人的性命。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北仑新区时刊 陈定荣)
猜你喜欢
怀念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