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寻万寻,盼您回家!从北仑,到上海、江西......

2017-10-05 北仑发布

编者按: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对党章再一次进行修改。翻阅宁波的历史,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和党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叫张人亚,北仑霞浦人,中共现存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牺牲时年仅33岁。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宁波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他担任过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他曾是第一届中华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最重要的是,他是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的途中因病殉职。他的遗骸究竟埋葬在何处,至今是个谜。张人亚的后人从未停止对其下落的追寻,但只凭一家之力,过程实在坎坷、曲折。“线索太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寻找,又有违爷爷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初心。”张人亚的后人张建文说,在内心深处,全家人还是盼望着终有一日能够找到张人亚的下落。今天是八月十六,宁波人的中秋节,请你接力转发一下,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期待早日找到张人亚的遗骸回家。

▲张人亚


信仰,从这里起步

时间:9月24日 地点:北仑霞浦街道霞南村 天气:阴

9月24日上午,北仑霞浦街道霞南村一个不起眼的四合院,迎来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党员,他们有的是本地的网络大V,有的是党校年轻教师,有的是街道的团干,因为同一个名字聚集在了一起——张人亚。

“吱呀——”随着一扇斑驳的木门被推开,一段跨越一个世纪鲜为人知的历史,就这样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第一次听说张人亚,是他耄耋之年的侄子张时华拿着厚厚一塑料袋的材料来找我那天。我们身边,竟然有这样一个人物!老实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贺霁是霞浦街道文化站的站长,也是这支“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的团长。

贺霁听了张人亚的事迹,深受触动,第一时间跟着张时华去了张家祖宅。四合院里,木结构的房子看上去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只有院中的草木郁郁葱葱——张人亚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接受 40 38114 40 15263 0 0 2329 0 0:00:16 0:00:06 0:00:10 3136了新式教育和革命启蒙。

贺霁说,院子西侧,是张家的老宅,居住了十多口人;东南角,原先住的是村里的清末秀才、接受了新思想的张晚荷一家。一度,霞浦学堂(今霞浦小学前身)曾因宗族中老派人士的反对而改迁于此。

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张人亚跟着他的启蒙老师张晚荷,成为当地第一批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和进步思想,理解反帝反封建的深刻含义。在院门前的大晒谷场,张人亚跟着一名有留日经历的体育老师,进行体育锻炼。

保留下来的张家老宅的二楼,还原了当年的房间格局。墙上,有一幅小小的照片,那是张人亚在上海组织的金银业工人俱乐部的合影——张人亚的父亲生前一直将这张甚至辨不清儿子位置的照片挂在床前。

“我的家庭是半无产的,父亲是一个小农人。兄弟分过家,现在家里经济比从前更困难一点。”这是张人亚手写书信中谈及的家庭状况。在一个世纪前,现霞浦街道辖区的很多村子,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只关心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口粮,读书被认为毫无用处。

所幸,张人亚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张爵谦。张爵谦是村里第一个剪掉了辫子的,他让子女尽可能读书识字,不顾生活拮据,将品学兼优的张人亚送到当时的镇海县立中学。

“张人亚一家有着良好的家风,也有着红色基因。正是这样有觉悟有胆魄的父亲,培养出了宁波的第一位共产党员。”霞浦街道的团委副书记贺静丹说。

北仑区网络达人“焦同学sir”,现实生活中是个有9年党龄的基层民警。这个“七一”,他在微博上发起“入党初心永不忘”的话题,组织了一批网友来到这个小小的院子参观。众人感慨不已:“真的是难以想象。过去总觉得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只会在电影电视剧里出现。”在风云诡谲的形势下毅然入党,在危急关头舍命保护党的事业,为信仰奋斗到最后一刻直至病死他乡……院子一楼两三平方米的展厅里,简要地展示着张人亚的事迹,大家安静地借着昏暗的灯光浏览、驻足、沉思。

“从23岁入党到33岁牺牲,张人亚是他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谨慎负责而又热情执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熠熠生辉。”来自北仑区委党校的年轻教师戚家静说,今后要将张人亚的故事纳入党课,让更多北仑人、宁波人知道张人亚的事迹,让信仰的力量代代传承。党性,在这里淬炼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213i43e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时间:9月26日 地点: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 天气:晴

上海市,黄浦区,成排高大梧桐簇拥着一座古香古色的石库房,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如今这个车水马龙的闹市区,上世纪二十年代,是正在建设中的新街区,往南望去,是一片农田。

“张人亚是在1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来上海当学徒的。随后,在这里加入共产党,发起工人运动,逐步成为党组织早期的负责人之一。”身为党校教师的戚家静在出发前特意查看了相关文献资料。

跨越百年,行走在张人亚曾工作过、奋斗过、生活过的城市,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乡”、“神秘”的党章守护人,让年轻党员们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他多一点,再多一点。

“在当时的环境中保存下来这些资料,而且那么完好,非常难得。”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主任陈晓明热心地给大家介绍了正在展出的馆藏文物——《共产党员宣言》《列宁传》《工钱、劳动与资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陈列着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一大参加者的展板下,已经泛黄的书册上面印着一枚小小的蓝色章,刻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样——它们已成为研究党史的重要文献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接受着每年50万人次以上的参观。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在思考探索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方向;他们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那种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说。

20岁出头的张人亚,是我党早期成员之一。在上海,他领导发起的金银业者大罢工,是当时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罢工运动之一;他参与的《平民日报》等出版宣传工作,成为当时在上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他为党组织早期的资金筹措、内部交流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202rrdx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党章本应伴随着党的诞生而诞生,然而在中共一大召开时我党未制定党章。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为期8天的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时间的流淌,没有湮没所有的痕迹。信仰的力量,继续在这个时代传承。

在中共二大纪念馆里,“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的队员第一次见到了张人亚那张青涩刚毅的脸。在今年6月30日重新对外开放的党章陈列馆里,滚动播出专题制作的“张人亚秘藏中共二大党章”,黑白的画面里张人亚意气风发、目光炯炯。

“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可以说,作为每位党员必须认真研读的读物,党章演进修改的背后,见证了共产党一步步走向成熟,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行。

张人亚当年守护的,正是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目前馆藏于中央档案馆,全国范围内至今没有发现第二本。

在71本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组成的党章墙前,年轻党员们进行了合影。“面对张人亚,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党员,应该有所深思。他们这代革命先驱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当之无愧地扛起了时代交给他们的责任。”85后党员贺静丹说。

在另一侧,戚家静将每一份党章修改的资料拍下来。这个月,北仑区新一届“中青班”将开班培训,他说一定要把张人亚的故事和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放进去,让北仑的每名党员干部了解张人亚这位“神秘”的党章守护人。

热血,在这里凝结


时间:9月27日 地点: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群 天气:晴

飞机转火车,火车转汽车——即使放在当下,从上海到瑞金依旧是一条不那么好走的路。

1931年6月15日,张人亚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从繁华的上海到瑞金,迎接他的是更为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更为忙碌的工作状态。

在静静的绵江河畔,树木浓郁茂密,6米高的黄色楼房群落,一度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出版局旧址,“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的年轻党员发现了当年张人亚工作生活过的房间,木床、书桌、衣柜、餐桌、煤油灯,寥寥数物,陪伴着他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

“当年党的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非常简朴,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节省成本,原本配备的三叉油灯往往掐掉两头,只保留一盏。”坐在粗糙的长条凳上,一行人静静地听着叶坪景区讲解员讲述往事。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长时间的经济封锁,瑞金苏维埃政权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食盐、煤油、药品,样样都缺,大家缩衣节食,为的就是供应前线。

“在早期牺牲的高级干部中,张人亚是比较典型因超负荷工作而病死的。”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保管陈列部主任谢春勇说。

当时,张人亚所在的中央出版局负责整个中央苏区的业务,工作量大,同时还要指导地方编印发行工作,他马不停蹄奔赴各地指导工作,日夜操劳。

在当时苏区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第46期,研究人员找到了悼文《追悼张人亚同志》,里面明确了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张人亚同志在1932年12月23日,病故于由瑞金赴汀洲的路上。

“我记得很清楚,十多年前,当张人亚的侄子侄女们看到这份报纸时,一个个老泪纵横。为了找这个‘二伯父’,他们已经辗转了上海、北京、浙江、福建等多地。”谢春勇说。

“以前,这些只是来自于他后人的描述;今天,当我看到这些实物,听着这些事迹,好像张人亚就坐在这房子面前,带着那份青涩和刚毅。”张人亚纪念馆的筹备人之一贺霁说,走到这里,才真的读懂了当年张人亚所有的付出。

“瑞金是张人亚生命绽放的地方,他带病坚持工作的画面也折射出他顽强的革命意志,他的担当精神!”来自霞浦街道的党员贺静丹说。来自北仑公安分局的民警、党员焦程表示,循着张人亚的足迹,脚踏着红色的土地,自己感觉心情非常沉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驱们用鲜血换来的。

其实,像张人亚一样,在瑞金掩埋了太多这样年轻的生命。为了理想和信念,前仆后继的年轻人在这里用自己最青春朝气的生命,凝结着热血,积蓄着希望。

在红军广场旧址的正中央,有一座13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塔基为五角星,塔身呈炮弹形,碑身呈土黄色。在检阅台和纪念塔的中间,有9个2米见方的大字——“沿着红军的血迹前进”。


精神,在这里延续


时间:9月29日  地点: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长山岗 天气:晴

经过盛夏,长山岗上疯长的野花杂草掩盖了上山的道路。好在山坡南侧的两棵冬青树还是老样子,拐个弯,就看到了那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凹凸不平的石板上写着“泉张公墓”几个字。

刚刚从江西赶回的“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默默清理着墓碑旁的杂草。其实大家都清楚,里面没有骸骨,只是一个山穴,为如今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原始中文文本提供了安身之处。

大约90年前,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将儿子舍命带来的包裹,用油纸包好,放进了张人亚早逝妻子的棺材里,然后在长山岗上修了墓穴,将这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存于这个衣冠冢里,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墓前,年轻党员默默鞠躬、献花,随后围着张人亚的侄子张志成,回忆这位先驱的点滴足迹。过去近十年,张志成一直是张人亚纪念馆的文保员,也是后人前往祭奠的引路人。

“这里,是张人亚曾经工作过的房间。”“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关于他的介绍和纪录片。”……当听到上海、瑞金当地对张人亚的认可,耄耋之年的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神色,但随即又归于黯然。

毕竟,此行并没有带回任何关于张人亚遗骸的消息。面对家乡人民的恳切,瑞金的当地工作人员谢春勇告诉小分队的党员们,这么多年他们也找了很久,花了很多精力,但还是一无所获。

寻找张人亚的下落,一直是张家人念念不忘的事。上世纪50年代,自感时日无多的张爵谦将“衣冠冢”这个守了大半辈子的秘密告诉了三儿子张静茂,嘱咐他将秘藏多年的资料一并交还给党组织。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也因为张人亚没有子女,捐献文物时张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奖金。

“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当我真的走回家乡、走到坟前的时候,还是感觉有那么点心疼,非常遗憾。”党校老师戚家静说。

贺霁对此也深有同感。十年前她头一次来祭扫时,这里草木掩映,无法辨认,难以想象毫不起眼的坟墓背后有这样的一段传奇。

来,让精神回家。眼下,北仑区委组织部正在筹划打造“党章学堂”,将张人亚守护第一部党章的故事作为源头,以有形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固化下来,延续下去。同时,原来的张人亚故居也成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在我看来,张人亚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地方。”1989年出生的焦程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起了“重走先驱路”的话题,沿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述说着自己的体会:“脚踏红色土地,心情是沉重的,但汲取的精神食粮是满满的。”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甬派客户端、东方卫视)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