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皇族后裔却一生清贫,为中国做的事让整个日本震惊,这个老了躺在医院走廊无人问津的人究竟有多牛?

2018-01-29 手艺门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图文来源于网络 手艺门整理编辑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在微博上聊天

发现总有那么一部分人

戴着有色眼镜而不自知

一说起富二代就是玩世不恭

一说官宦子弟就一定玩物丧志

……


现在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多会是一种偏执的臆想

盲目的猜测

并且对这种身份

取之以贬义的灰色


今天手艺君为大家介绍的

这个故事的主角

虽然鲜为人知

但却足以让人敬佩

图片来源:@小古董杜


图中的老头儿叫叶喆民


看上去面容沧桑,胡子凌乱

像个流浪汉

但他却是真正的皇族后裔

在业界被誉为“国宝”


正是因为他

以及专业的学术素养

我们才能对一个

埋藏地下700多年的秘密

一睹芳容




可就在2018年1月2日

这位业界的“国宝”

却永远安静地离开了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叶喆民先生在清华


1924年,叶喆民出生于北京

他是清代叶赫那拉氏的后裔

更是乾隆皇后的后裔

是京城八旗子弟的贵胄


他的父亲为叶赫那拉·麟趾

后来,他的父亲

取叶为姓,麟趾为名

通过学习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回国后担任中央美院教授

更终其一生投入到中国陶瓷的研究上


叶麟趾(中排左起第四)和其他教师

前排左起第三为徐悲鸿,前排左起第四为齐白石


叶麟趾首先发现了定窑

其所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填补了当时陶瓷学术研究的空白

更是让整个日本古陶瓷研究学者

如“晴天霹雳般”震惊不已



受父亲影响

叶喆民和弟弟叶广成,妹妹叶广蓉

从小就开始开始接触学习陶瓷


前排:叶母谭氏夫人,叶父麟趾先生

中间:妹妹叶广蓉

后排:叶喆民,弟弟叶广成


少年叶喆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文学院,师从民国时期北京“四大书家”之一的罗复堪,后又跟随溥心畲和徐悲鸿学习书画,在碑帖、书法史、古诗词等方面造诣极深。


原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曾回忆其:

擅长章草,师从罗复堪先生,有出蓝之誉


叶喆民九十以后所作《草书钟南山诗》 


杜牧《山行》


叶喆民画松


大学毕业后

叶喆民在清华大学担任院长秘书

后又去了农业大学做图书管理工作

还担任一些学校的业余教员

教了13年的工会夜校


在工作闲暇之余

叶喆民重新拾起了小时候对陶瓷的兴趣

在父亲叶麟趾的指导下,参考国外书籍

出了一本《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


本是随性之举

但书籍出版后被故宫领导看见

于是邀请他进入故宫陶瓷组

从此,叶喆民正式开启了他的“陶瓷人生”


1943年,叶喆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留影


1978年,叶喆民被调到中央工艺美院

担任中国陶瓷史和中国书法史的教师

后来又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但即使荣耀加身

其始终不改初心


叶喆民在邯郸磁州窑窑址考察


虽是“半道出家”

但他却成功破解了

困扰世人700多年的汝窑秘密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菊纹碗


汝窑青瓷奉华碟


汝窑虽出名

其产地却始终不为人知

"汝官瓷"的窑址何在

成了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未决的一桩悬案

寻访汝窑遗址及烧造技术

成了国内几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叶喆民曾多次探寻汝窑遗址

但是多数是失望而归

然而

一次次的失望并没有让他就此放弃

他的父亲帮助定窑找到了家

叶喆民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帮汝窑找到家



叶喆民先生考察古窑址工作照


后来,在一次考察中

叶喆民在河南清凉山

发现了一块和汝窑瓷器同样材质的瓷片

由此他展开了对清凉山的考察

并在1985年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提出:

清凉寺村“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顺着叶喆民提出的观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挖掘探测

终于使得寻觅多年的“汝窑”窑址重现天下


清凉寺汝窑挖掘现场


当时报纸记录的第一块典型汝窑天青釉残片


1987年10月至12月

考古工作者

确认了汝窑遗址的发现

举国轰动

这其中

叶喆民功不可没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片堆积


叶喆民

因此成为汝窑窑址

发现认定第一人


汝窑莲花式温碗


叶喆民的一生著作极多

自1960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

《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陶瓷史》(增订版)

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


其中《中国陶瓷史》

是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后

唯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成日文广泛发行的著作


叶喆民在剑桥大学讲学留影


在研究著述贡献卓著的同时,叶喆民更是致力于将自身所学所见传达给更多的人。八九十年代叶喆民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课,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中国古陶瓷一期全体学员,中为叶喆民教授

文博内称“黄埔一期”


叶喆民与学生


他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学府

全国各地文物博物馆系统内开设讲坛

将多年积累的心得,直接传授给青年一代


即使八十岁后仍在继续著述

主编《中国磁州窑》

并应邀为美术院校举办专题讲座

敬业乐群老而弥笃

甚至在身体日渐糟糕的情况下

想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瓷的美


叶喆民先生研究邢窑透光白瓷


叶佩兰先生曾经评价他道:

“叶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人品亦是正气凛然,

为人非常低调,从不显山露水。”


作为书法大师,陶瓷泰斗

叶喆民一生笔耕不辍,为国培养诸多人才

在古陶瓷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

所获荣誉无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宝”级老人

一生却朴素至极

但凡他在市场上稍稍灵活一些

就足以获得颇丰的报酬

享受轻松优渥的生活


然而叶喆民不谋官,不谋利

始终专注研究,传道授业解惑

即使清贫也甘之如饴



一件普通的衣服能穿几十年

住的地方也极其简陋

空间逼仄,门窗破败

但叶喆民并不以为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得或许正是如此



他热爱书法,但年岁大了后却很少写了

因为他的字都是铺在地上写的

后来,腰弯不下去,就写得少了



2017年11月

93年的叶喆民因病住院

当其学生去看望他时

才发现他蜷缩在医院走道上打点滴

“如同今天冬季的枯叶一般”


当时,叶喆民的老伴也因骨折住院

唯一的养女也远在异国他乡

他就这样待在医院过道里一周多

本来知道他传奇一生的人就少之又少

如今又虚弱的躺在走廊里

当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图片来源:@尔玛问茶


2018年1月2日

因为病情不断加重

叶喆民永远闭上了双眼

享年94年


那是新年的第二天

无数人欢声笑语迎接新年到来

而他却静悄悄的离开了

没有打扰这个社会半分半毫



叶喆民先生著作:《中国书法史论》


叶喆民先生著作: 《中国书法通论》



20世纪70年代,在邯郸磁州窑窑址考察


1980年3月,叶喆民先生(左一)参加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的定窑建窑恢复古瓷作品鉴赏座谈会


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门外,与陶瓷系83级学生合影


20世纪80年代,叶喆民先生在扬州文化部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讲学与学员合影


1988年,在日本静嘉堂文库,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右)观看国宝“曜变天目”,左为文库负责人


叶先生辞世的消息传来

震惊学界

许多知名学者与普通人

表达了对先生的无限追慕与痛惜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说:

老先生功德圆满,仙逝即超生,

祝先生山中逍遥,不再受病体折磨!

1983年此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举办联欢会,

大家互相赠送礼物,

我摸到的,竟是叶先生赠送的小瓷瓶一件,

当时叶先生是中央美院兼职教授,

教瓷器鉴定。

现在此瓶已成遗物,当永保之。


贵族出生却一生清贫

为民族文化奉献终生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样的人生虽已落幕

却不该被遗忘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说:

优秀的学者总是通过无私的学术奉献,

而超越基因与生俱来的自私。



-END-


手艺门  中国 •手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手艺门年货节开场啦!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商城,我们为你创造好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进入购买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