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二十二种民间老技艺,有些已经行将消逝……

2018-02-13 走进》 手艺门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壹号收藏   微信号:www1shoucangcom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手艺人常说:

“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

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

给传统文化的承诺”。

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

手艺人一行吃到底,

固然不是吹出来的。

十年学徒,

十年副手,

十年操刀,

十年坚守,

十年传承,

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

登峰而造极。



1

团扇制作



湘妃竹苏绣双面八丝绣花扇


团扇,

就是圆月形的扇子,

又称宫扇、合欢扇等等。



扇子有长圆、梅花、六角等形状;

扇面有丝绸、绢等;

工艺有苏绣、缂丝、金银镶嵌等;

扇柄有木、竹、骨等。

一把团扇,

太多学问。


(图为缂丝捻金紫竹大扇)




2

手工旗袍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女性服装。

制作一件旗袍,

需要测量36个数据。

更会用上各种传统的刺绣手法,

绣金、绣银、滚边,

一道工序花上一两天都很常见。

仅是缝制一件普通的旗袍,

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

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

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为数不多的高级手工定制旗袍,

还可以将绣花做到领子上,

设计独到,

其技艺也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令人叹服。


因此,手工的温度,

在旗袍制作上显得尤为珍贵。



3

杭绣


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

最为鼎盛时期,

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300人。

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

传男不传女,

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

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



杭绣工艺很是繁琐,

一幅作品要经过

画稿,配线,描稿,

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

做工考究而繁琐,

技法耗时又耗力,

因此,

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学这门手艺。


杭绣工艺:画稿


杭绣工艺 :配色


杭绣工艺:上绷


杭绣工艺:描稿


杭绣工艺:劈丝


杭绣工艺 :彩绣


杭绣工艺:盘金


4

缂丝



“缂(kè)丝”

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

被称作“丝中圣品”,

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

最早的缂丝实物,

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

因为工艺繁复,

主要用于装饰品。

到清代时,

多用于服饰,

以龙袍为主。


▲ 缂丝的工具


▲绿色的孔雀毛丝线


▲缂丝先画好草图,这需要有设计和艺术史的根基


▲正在缂丝的作品


南通“本缂丝”的传承人

要求家里的子女

都参与到缂丝工艺的学习中来,

因为这是“家里的事”。

他也相信,

在这些作品中

沉淀的中国传统审美

永不会过时。


缂丝扇面



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


缂丝金地牡丹群蝶图


5

花丝镶嵌


这门手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

是一门宫廷艺术,

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

工艺极其复杂。

从设计,到备料(手工拉丝),

搓丝,编丝,掐丝,烧丝,

填丝,镶嵌宝石

往往要耗时数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

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

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6

点翠


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

明清时期广为流行,

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

多见于宫廷权贵之家。

到清末,

许多富庶之家

都会在女儿出嫁时

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

作为嫁妆,

以平添尊贵,

因此,点翠饰品亦频繁见于私人收藏。





目前,点翠手艺已经基本失传。

可见的点翠首饰基本都是老物件,

多为京剧中旦角的头饰被用到,

也是京剧中女主角的标配。

不过点翠的材料

取自翠鸟的羽毛制备过程有些残忍,

现已逐渐被替代。





7

瓷胎竹编


竹编,

是中国传统手艺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但瓷胎竹编的竹子,

细如发丝,

工艺非常复杂,

也曾是皇族专享。



随着市场的变化,

这门工艺曾一度衰落得厉害。

瓷胎竹编的非遗继承人,

一直耐住寂寞,

坚持钻研,

可惜十年都没有找到传承人。



8

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

是汉族微型雕刻工艺之一。

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

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

明朝人《核舟记》一文,

生动活泼地描写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艺。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陈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时需将果核抵在一块木板上操作,

最细的刀,直径还不到1毫米。

一颗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数万刀,

一刀不对,就功亏一篑。



9

乌铜走银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

白亮的银流动在乌黑的铜之上,

似生命的流动。

这个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

民国时期,乌铜走银的墨盒特别受追捧,

一个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乌铜走银的工艺比一般铜银工艺复杂得多,

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

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

书法绘画和微雕等技术。



10

建水陶器


建水陶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

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关于建水陶的精美,

季羡林曾写过:

“(锅)外表看上去像宜兴紫砂,

上面雕刻着花卉书法,

古香古色……

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

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

天然有红、白、黄、青、褐五色,

经过比配烧制,

成品也有多种颜色。

最有趣的是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刻,

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复填压,

使泥土与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烧制,

最后就形成了各种花纹。



研究和烧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

希望能恢复云南地方的青花烧造技艺,

同时对年轻人报以厚望:

要亲手做陶,走向民间,

在生活中体会到制陶的快乐。


11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

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

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

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2006年5月20日,

桃花坞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传统制弓


在中国冷兵器史上,

弓箭的制作是门极其复杂的手艺。

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制作弓箭。

但是到今天,

只剩一家苦苦经营。



中国传统制弓极其考究,

“干、角、筋、胶、丝、漆”六种,

每一种制材的选备都很是讲究,

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

竹胎要火塑,

风干经过层层工序,

胶的熬制更是纯人工配置,

虽然繁琐但是粘合效果绝非化学胶可比。

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时间。



据现代传统弓匠所言,

一个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时做着那么三五张弓,

不是做不多了,

而是没法分心同时做好这么多张,

所以古时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传承。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民间弓箭制作过程


13

料器


料器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

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

当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

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

直到民国年间,

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

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



料器又称“火中雕塑”,

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

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

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

尤其是晕色,

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



动物摆件系列



14

榫卯


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

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

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

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

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

而且伸缩很是美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榫为阳,卯为阴,

两者组合讲究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

内敛而中庸。

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手艺

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楔钉榫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圆方结合裹腿


圆香几攒边打槽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三根直材交叉


15

鲁班锁


“鲁班锁”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块”,

是古人的智力玩具。

一个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

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条,

整个立方体才能逐一拆解开。

这需要木块内部的榫卯结构凹凸咬合,

精准巧妙。



16

鲁班枕


瞎掰,又叫鲁班枕。

据说是2600年前,

由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

一块独木硬板只是通过锯、凿、刨这样的手法,

完成后用手掰开,

掰成功了就是一个能够折叠收放的小板凳;

要是掰不成,就瞎了,还得重做。

这种工艺曾经失传,

后经过翻阅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



17

古琴


中国古代讲究礼乐教化,

古琴面板为圆,

象征着天空,

底板为平,象征大地,

13个琴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和每四年出现一次闰月

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龙池凤沼则代表江和海。

古琴上的每一个部分,

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过程中,

对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极高的要求,

一把古琴制备出来要两年的时间。

而且只有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斫琴师,

才能制出来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

真正的造出好琴,

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磨性子。



18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

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

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

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

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

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

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

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

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爱。



如今的惠山古镇,

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古镇修复。

修复后的古镇,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

原本有“泥人一条街”之称的惠山古镇,

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经人去楼空。



19

锔瓷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锔活这个行当。



“锔盆、锔碗、锔大缸……”

打着令子旗、敲着行令(拨浪鼓)

有板有眼地再现了300多年前锔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

这一幕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现已无法寻觅了。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

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

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

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刚钻打孔


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

用金刚钻钻孔,打孔

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

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

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

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

锔钉的大小

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

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防止瓷器漏水

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20

手工织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现在人很少能听到老织布机

发出“唧唧唧”的声音了。



手工织布的过程相当复杂,

大体有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个环节,

从一朵棉花到织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

而且织布要用几十样工具,不仅是体力活,

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

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好布来的。



21

手工锡器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

锡的质地比较柔软,

所以必须要与其它的金属元素制成合金,

才能用来制作成锡器。



传统的锡器都是手工打制的,

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及铝和不锈钢制品的崛起,

传统的锡器制作越来越被边缘化,

到如今已渐成“绝唱”。

如今,从前乡间小巷里时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担,

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

边走边喊“打锡壶喽!打锡壶喽!”的场景,

已渐行渐远。



然而,传统的手工锡器制作,

因为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及久远的人文记忆,

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22

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

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

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

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

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

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2008年6月7日,

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不能倒退,时间不可逆流。

假如,老手艺终将消失,

那也应当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

而非无人问津,然后销声匿迹。




生活中,

您还知道哪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呢?

欢迎微信留言,和我们聊一聊吧




手艺门  中国 • 手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送你龙凤杯,许下一世情

识别下方二维码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手艺门商城,挑选最有品位的礼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