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着爱奔赴西藏,贵州,新疆……致敬,慈溪在外支教的老师!

慈溪日报 2022-05-06


教师节快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有这么一群人民教师,为了守护教育落后地区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远离家乡,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智慧播撒种子,用知识浇灌花朵,用爱心培育桃李。

近三年来,慈溪教育局陆续选派了长期支教教师59名,分别前往西藏、新疆、贵州、常山,是怎样的动力让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陌生的地方执教鞭上讲台?又是怎样的地方能够让他们长期驻足,满怀热情?这个教师节,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在外支教的老师们,听他们讲述支教故事。


高原上传授“浙江智慧”
汪孟吉,浙江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团长

一年多前,浙江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团队第一次踏上海拔3700多米的高原,走进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面对他们的是,班里年龄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当地的年轻教师队伍。每次站到讲台上,援藏教师们都能感受到当地师生眼神里对教学经验和知识的渴望。带领这支由3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援藏团的是来自慈溪的汪孟吉老师。

今年8月18日,回家度过18天的短暂暑假,汪老师与家人道别,再次登上飞往拉萨的航班,迎来他在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支教的第3个学期。   


 克服初进藏的不适 
 引领团队向前 

“援藏虽是一份荣耀的使命,但并非易事。”上有老,下有小,亲人的情绪,家庭的琐事,都牵绊着汪孟吉的援藏之行。去年8月,带着妻子、亲友的恋恋不舍和支持,离别刚刚升入慈溪中学的女儿,他率团入藏。

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04年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迁到拉萨,现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是异地办学的典范学校。进藏后,陌生的生活、工作环境与高原气候,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饮食上的不习惯、心理上的慌乱、忽入异乡的疏离,给援藏团队带来了不少挑战。

带着139/89mmHg的临界血压来到雪域高原,汪孟吉老师立刻被高原气候来了个“下马威”。“晚上大多睡不好觉,觉得头痛,空气中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60%,又常上不来气。”实际上,在西藏期间,睡眠一直是教师们要克服的一大问题。进藏的第二学期,正上高一的女儿走楼梯时不慎脚骨裂,每日接送和照顾女儿上下学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人身上。对家中妻女的亏欠感,也让汪老师时常暗自神伤。

身为团队的领导者,肩负着上级的信任和器重。汪孟吉在自己努力适应的同时,用无微不至的关心与不厌其烦的耐心,帮助着遇到各种问题的队友们。他带领团队尽快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有关教育的政策,并通过会议研讨着手制定了《援藏教师管理办法》。慢慢地,新的工作局面打开了。

        

 最大收获是 
 学校师生的进步和成长 

今年1月,汪孟吉任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校长,带领203名西藏本地教师和支教团队,开展各种工作。在汪老师看来,立校基础是“德育教育为帅,教学质量为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是援藏的大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在有限的支教时间内,通过教师“传帮带”,将“浙江智慧”和教学管理模式移植到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是汪老师想做好的。

汪孟吉和支教团队为此花了很多心思。教研上,以创新主题教研、同课异构、智慧研修等载体,开展集体备课、磨课听评议课、研究课改、研析高考等活动,努力将教研改革引向深入。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学校课程,打造高二“浙江班”、书法讲座、诗歌讲座,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主题教研等5个“组团式”援藏教育品牌。

由于是异地办学,约2300名学生吃住都在学校,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一次,身为校长的汪孟吉也成了师生们的“全职保姆”。从北京时间早上8点起来先在校园内巡视一圈,白天忙了一天的行政工作,到晚上也常常需要处理校内浴池、食堂等在建工程对接等繁杂事务。

让那曲的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汪孟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的初心。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中学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尽心竭力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立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地区顶尖、自治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具有藏北特色的现代化高中”的发展愿景。为此,汪孟吉专门申请了援藏物资资金,依托浙江资源,不断提升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7月,该校2020届学生毕业,成绩普遍提升,全校重点率上升13%,本科上线率上升5%,高考升学率由早先的30%提升至100%。看着可喜的成绩和学校的成长,不论是汪孟吉还是其他在该校支教的浙江籍教师,都颇为欣慰。和部分援藏教师一样,对高原地区生活身体的不适仍是困扰汪老师的一大难题,但他仍在努力克服,希望在有限的支教时间里,看到来自那曲的孩子们学习的进步,就是最大的幸福源泉。


爱心播撒天山南
陈建芳,“国家万人支教计划”宁波第二批援疆支教团总领队        

9月,慈溪还是炽热似火的季节,新疆库车市却已开始入秋。就在今天,宁波支教团总领队陈建芳结束短暂的暑假,和其他支教教师一起再次踏上了前往新疆库车市支教的征程。从半年前第一次入疆支教的豪情万丈到如今的任重道远,他和团队老师一起将无限的热情、智慧和爱心播撒在了天山南的那片土地上。


身体力行

以真情换真心 

        陈建芳是鸣鹤初级中学负责教学业务的副校长,入疆支教前,已在三尺讲坛辛勤耕耘了28个春秋,有近20年担任初中毕业班英语教学及班主任的经验。今年年初,他被宁波市教育局任命为“国家万人支教计划”宁波第二批援疆支教团的总领队,同时挂职库车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副校长职务。

        因疫情干扰,延迟了宁波支教团的进疆时间,陈建芳带领支教团提前融入库车各受援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中,开展了线上政治学习、集体备课、直播授课等形式多样的云端支教活动。4月26日,陈建芳带着支教团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支教边疆的奉献之旅。

        新疆和慈溪地域差异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陈建芳作为总领队和库车三中初中部的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克服各类生活上的棘手问题,在各方面身体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8个受援单位,开展各项调研活动,听评课60余节,开展大型讲座2次,参与爱心捐赠活动5次,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倾其所能为新疆的孩子多做点事。“当我到了那里,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喜欢我们,学校需要我们,他们的认可和喜爱就能让我克服任何的不适应。”陈建芳说,看着团队老师融入新疆大家庭,教学活动渐入佳境,他既自豪又感动。


结对帮扶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教育援疆、智力援疆、铁军援疆,最重要的是在融合发展中传播宁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受援学校实际移植创新,变‘输血’为‘造血’,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过得硬的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梯队,注入库车教育改革接地气、见实效的源泉活力。”这是6月8日中国日报《宁波援疆支教团积极开展支教活动》一文中刊载的陈建芳的援疆感言。

        陈建芳深切地感受到,援疆期间,课上得再好也只能影响一届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打造出真正属于本土的优秀教师队伍。他所带领的援疆团队,在库车各校的示范课、公开课上,充分展示了宁波园丁的熠熠风采。实验中学、第三中学、第七小学教师的精品课尤为引人注目,宁波理念、宁波元素在课堂上展示得淋漓尽致;阳明小学的援疆教师,在青蓝工程、课堂示范、线上培训方面更是别出心裁;甬库心连心、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已浸润到每位援疆教师和受援学校师生的心灵。援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的工作同样出彩。与库车三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验中学、阳明小学、第二小学、学前教育的教学管理者及库车教科局的教研员一起,深入到学校教学管理、课堂听评课、教学专题讲座、师资培训等活动中,给各受援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已在孕育中。

        陈建芳告诉记者,在库车,还有其他8位慈溪支教教师。对这些支教教师来说,每周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外加带教两名青年教师是标配,为了上示范课,坐车一个多小时深入农村是常态,休息时间帮忙看顾学生、处理突发事件是责任……他们和当地的老师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传递教学经验与理念,也在学校的教室里过道上和孩子们畅所欲言,如同和田美玉一样点缀着新疆的教育事业。

        “牢记责任担当,不负援疆使命!”采访中,陈建芳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援疆教师们的共同心声。


与山区师生共成长
孙剑,挂职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副校长
感恩

        去年10月,来自逍林中学的孙剑怀着一腔热血和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奔赴两千多公里外的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支教。

        “扶贫先扶智”。在贫困地区,教育向来被视为最好的扶贫项目。凤凰中学是一所成立不到三年的新学校,有修缮一新的教学楼、宿舍和食堂,还有设备齐全的的多功能厅和实验室。大到教学设备,小到宿舍床铺,都是近几年各级扶贫项目共同建设起来的,硬件设施在当地是最好的。该中学是兴仁市三所公办高中之一,现有2300多名学生,近50个班级。而教师数量仅有154名。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当于慈溪的两倍。同时,教师平均年龄仅26岁,在高考教学与教研上经验不足,有些力不从心。

        孙剑在该校挂职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为此,学校只安排他带一个班级的物理课。平时他开设教学示范课,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也深入到不同年级各个班级,认真听课,摸清当地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校优质课比赛、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并制定了各类教研活动时间与活动评分标准。经过将近一学年的坚持,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当地教学比赛中,孙剑指导的年轻教师屡屡获得好成绩。

        “凤凰中学是一所很有希望的学校。”到兴仁支教大半年,孙剑对这所学校有了很深的感情。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也是当地唯一一所教师坐班制公办学校。

        东西部协作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支教老师,孙剑曾到大山深处的贫困学生家庭家访。亲眼看见水泥路修进了大山深处,学生家年久失修、已经坍塌的旧房变成政府统一建造的宽敞明亮的安置房。看到了扶贫工作的成效,领略精准扶贫的深意,深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成就。

        在近一年的支教生涯中,孙剑了解到兴仁市偏远山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设施很落后,教室课桌和长凳老旧。师资更加严重缺乏,跨年级、跨科目兼课是常态。有的老师连基本的普通话都说不流利。但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回答问题时响亮的声音,让孙剑有一种冲动,毫不保留地传递他的知识和能量。几位慈溪支教团的老师商量后,约定每两周去更偏远的鸡谷学校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帮助提升该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山里的初冬十分寒冷,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喝的还是凉水。今年5月29日,宁波·慈溪支教团在鸡谷学校开展了六一儿童节“一人一杯”公益活动,把保温杯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喝上热水。

        支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支教工作忙碌且充实,尽管有着种种困难,孙剑仍坚持对于支教工作的初心和执着,犹如点燃一根火柴,在那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光和热。


让小爱变大爱
岑书琉,常山支教教师

        9月7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校园,来自碧海学校的老师岑书琉已经整装待发,这是她来到常山县实验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推开教室门,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端正的坐姿,看着相对不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岑老师心里不禁感慨。上课中,岑老师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单词不会读,语法也听不懂。她暗暗下定决心,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将不断地寻找更多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指导他们养成有益的学习习惯,多方面多途径鼓励学生乐于学习英语。

        “常山当地的学校、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比如这个‘4点钟课堂’,相当于托管班的形式,等到下午放学后,再让学生留校做作业到5点10分,老师们轮流全程管理。”岑老师计划着,既然学校有这样的传统,那么在提高学生成绩、认真备课、规划好每天每节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如果轮到她坐班“4点钟”课堂,她要让学生重视英语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喜欢上阅读。

        在生活上,岑老师还有些不太习惯,尤其是饮食方面,常山口味偏辣,一向不能吃辣的岑老师还在努力适应中。不过,学校的领导、同事们在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她非常感动。她相信,一开始的这点小困难不会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常山支教工作中。

        “哪里需要老师,我就去哪里!”当初得知消息,将有机会到常山县支教时,作为教导处副主任,更是一名预备党员的她毅然地报了名。既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临行前,岑书琉正整理着行囊,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站在门口徘徊了很久,才进来拍拍她的背说道:“妈妈,你是要出发了吗?妈妈,你要像我们老师一样,有耐心、有爱心、多鼓励,让那里的小朋友们也喜欢上英语。”面对离别,原本以为儿子会闹些小情绪,但是他的这番话让岑书琉意想不到。

        这一年,岑书琉不能陪伴儿子左右,听他讲述每天发生的趣事。然而她却说,自己丝毫不遗憾,能来到常山县支教,这已经是生命中最幸运的事。因为支教,她可以拥有更多付出母爱的机会,有100多个孩子陪在她身边,努力成长,让小爱变大爱,“小家”变“大家”。

        “支教的路还很长,希望能够通过一年的努力,与常山的老师们一道,共同努力促进两地教育的交流,为常山的孩子们开辟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岑书琉一起来到常山县支教的5位老师说道。


 全媒体记者:陆超群、杨昀、杨贯、龚益 

摄影:王烨江 

编辑:雯子


最新!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全线或设这13个站点!超低速行驶、急刹车都不好使了!我市首次查处这种驾车违法行为
定了!慈溪这些单位不使用一次性杯具,酒店、餐饮、网络订餐、快递也有大变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