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创新的新趋势——复恩论坛圆满结束
今日,2018年复恩论坛“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创新的新趋势”在上海市普陀区公证处公益法律人之家开展。活动探讨公益法律服务在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以及分享中国律师在不同公益领域Pro Bono的实践经验,邀请4位在公益法律服务的资深专家分享经验。
复恩
论坛首先由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合伙人、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蔡聪带来“残障与我何干——公益,法律与残障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发言。蔡聪老师谈到公众所认为的残疾人救助的传统价值基础为:救济、怜悯,认为残障是缺陷,导致残疾人无法参与社会生活;这必然造成残障群体被边缘化和弱势化。
《联合国公约》则认为残障不是个人缺陷或者问题,伤残只是个人状态和特点,在残障人士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并不是基于残障,而是基于设施的不友好不完善,以及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对残障人士的思维定式和固有观点。这显然是社会责任和社会问题,这并非是残障人士自身所导致的。
目前,中国的法律对残障人士的价值判断更多的停留在怜悯的角度上:相关法律规定对残障人士多停留在“安置”,“有能力的进入普通学校、没有能力的进入特殊学校”的层面;但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残障人士的回归社会!
那么,残障人士如何能够真正的回归社会?蔡聪老师谈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从社会层面倡导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的价值观,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这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对残障人士的固有认知,更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对未来的畅想。
其次,从制度规范角度来看,目前中国不同的法律规范在残障人士权利保障方面有冲突。因此,统一不同法律法规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具体法律的落实和实施目前还较慢,如国家规定:“在高考中应该提供盲文试卷(升学考试等),以便于盲人能够参加普通高考”这一规定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推动,但直到2014年,才出现了具体的规定;2017年正式落实。法律的规定具体如何在残障人士身上得到快速有效的体现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普法教育尤为重要,我国残障人士有很多并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在出现权益侵害时因不知晓而没有维护个人权利的意识。因此,推动残障人士普法教育,帮助残障人士有意识的维护个人权益志在必行。
最后,法律的修理和反馈目前已经有一些改进,但依然缺乏对话。找到关键人物(能够影响到法律政策制定的群体),影响关键人物,是推动法律修缮的可行途径之一,期待残障群体作为一个主体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未来的日子里,怎样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可信赖的支持系统,支持残障人士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权利仍然是需要深刻思考的议题之一。我们相信从残障领域看到社会制度缺陷并改善这种缺陷,是对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的,是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益处的。
上海瑰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心家特殊儿童父母社交平台主要负责人的黄金女士则详细介绍了该平台开发的初衷和平台功能。
黄金老师谈到,当今社会不缺少通往名利的途径,缺少的是通往内心的途径。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不断汲取知识,包括养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是针对一个大众所认为的正常的、健康的孩子的。一旦孩子因先天或后天缺陷导致出现心智障碍的时候,现有的对于如何养育这样的孩子、培养他们的知识却是少之又少。
而除了对孩子的未来感到迷茫,这些心智障碍孩子的父母,还承受着很多种压力。心智障碍的父母以这个身份出现时,通常都是在公益慈善活动的现场,而在更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少,他们在自我认知中都会自卑而压抑,难以作为心智障碍的父母为这个群体发声。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个社交平台去做高度垂直的服务,让心智障碍父母也能成为正常的社交人,因为社交是人成为社会人的原因和途径,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需求;我们不希望心智障碍孩子的照料者失去正常的社会交往,我们正在为这一目标而构建一个手机应用平台。
深圳市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创始人、执行主任李严老师则谈到了法律服务中的公益。李严老师表示,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法律援助和商业法律服务之间有一个“夹心层”,处在夹心层里的群体既达不到享受法律援助的标准,也无经济能力购买商业律师的法律服务,这类群体其实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同时,政府法律援助还存在投入不足、支持群体较为单一、服务功能有限等局限,针对这种情况,深圳维德应运而生,维德一直致力于推动公益法律服务,让服务能够覆盖到“夹心层”、覆盖到公益组织、让法律为每一个人服务。
同时深圳维德也开展公益项目合作,如“职业病志愿援助项目”、“社会组织法律体检项目”、“社区矫正”等。维德成立的几年内,共开展公益法律服务超过3万小时,为大量群体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服务。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服务中心副主任童潇老师则针对 “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界面”做了介绍。该平台被称为四个一流平台:数据归集平台、深度研究平台、生产研发平台、开放使用平台。同时平台还在进行一项专题研究。童潇老师通过互联网展示,向嘉宾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关键的功能和作用。互联网+法律的平台包括了查询法条、寻找案例、学习法律课程、看经典法学书籍、通过平台寻找律师以及链接智库等多方面功能。华东政法大学也期待利用该平台能够促进法律服务需求及服务供给链接。
四位老师针对四个议题发言后,来自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牛帅帅律师和来自上海旭泽律师事务所徐茜律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法律服务中的经验与心得。
最后,复恩为2017年优秀律师和优秀青年法学生颁奖。来自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的陆耘律师,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陶平律师,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张远征律师获得“最佳公益法律志愿服务奖”。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危威同学和来自上海政法学院的张晓通同学获得“第一届青年律师训练优秀青年律师奖”。
一直以来,复恩都致力于推动法律人参与公益法律服务,2017年内复恩志愿者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居委、物业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三千多小时。在2018年,我们也将继续努力推进公益法律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