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春的科幻坚守【星空对谈】
对李兴春老师的采访早在计划中,但是因为李老师工作上的原因一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将采访内容呈现给大家。李兴春老师的《橱窗里的荷兰赌徒》发表于2000年,已经过去十九年,却一直是幻迷津津乐道的佳作,团队成员分形橙一听要采访李兴春,一脸的激动,确凿无疑地暴露了他的迷弟身份。李兴春老师在小科幻APP更新的两个短篇《俄罗斯方块和前门鲁班石》、《两个人的奥林匹克》都入选了小科幻精选集《流浪星球》。下面就听听他对于科幻创作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坚守。
1星海:李老师你好,很多读者很早就读过你的作品,但一直未见其人,能否简单介绍下自己?
李兴春:我的作品其实发表的不多,可能还有更多读者未见其作,那么未见其人就更正常了。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业余作者,本职工作是枯燥的体制内工作,所以常常要用写作特别是幻想类的写作释放一下,满足自己的兴趣,但自己的兴趣未必就是读者的兴趣,所以也有很多作品让读者不感兴趣。套用我工作中爱说的一种句式:写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写得认不认真是态度问题;我只是一个能力水平有限但写作态度认真端正的作者,可能还就靠这种认真的态度,在写作中时不时也会超水平发挥,“蒙”出一两篇相对而言比较好的作品来。我想读者对我了解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其他情况我再多说,读者也可能同样不感兴趣了。
星海: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幻创作?是什么促使你提笔写下这些绮丽的故事?
李兴春: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正式开始科幻创作的。感谢你用“绮丽”这个词概括我试图要在科幻中表达的主题和表现的风格,这个词是抬举了我,但概括是准确的。我一直在通过科普作品感受和迷恋着科学的美感,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对称、分形等等,在根本上促使我写作的也是这种美感,把这种美感移植到科幻中其实就是想看到你说的绮丽,至于具体的故事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我是使尽了,但目的有没有达到就不好说了。
星海:从你的作品可以看出你偏向于数学(我是龙生第九子、橱窗里的荷兰赌徒)和哲理思辨(两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思考,这是出于你的个人喜好吗?
李兴春:每个作者当然都有他个人偏爱的题材,但一开始我尝试写数学科幻倒不完全是出于爱好,更多是觉得数学科幻比较少,写得好的更不多,出于我个人爱钻冷门的禀性,哪里人少我往哪里走,哪里人多我偏不去凑热闹,就刻意磨练自己写这个冷门题材。另外当时也有一些自己觉得多少不失专业性的想法,比如把主观概率和黄金比率挂起钩来,也是想达到你说的绮丽的效果,因为黄金比是大家公认为美的。记得作品发表后就有个批评者当面给我指出:这不是数学,而是哲学。说得一针见血,这真是哲学,只不过是数学哲学。我记得当年也为自己辩护了一下,说这虽然是哲学,但主观概率能用到的地方,套入黄金比率未尝不能用,比如著名的贝叶斯公式中的先验概率就可以是套入黄金比率的主观概率,这就不尽然是抽象的哲学了,还能作为具体的数学来应用。直到今天,我这钻冷门的本性仍然难移,别人写传统的正统的科幻题材写得红红火火,我偏要写那些诸如逻辑学幻想、密码学幻想、经济学幻想的旁门左道的科幻题材在半边凉快,这种性格在生活中客气的说法是有“个性”,但人家背后可能说的是你孤僻、不合群,我为自己的不合群也吃了不少亏。为人处世交朋友当然应该合群,但写作特别是写科幻小说还是孤僻一点好,这样至少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别人说什么信什么。至于哲理思辨是一切科幻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可能是科幻天然具有的一种优势,那是很多作者都注重的,所以写得比我好的也就多了去了。
星海:从科幻创作的角度来说,你对如今的科幻写作有怎样的看法,是更侧重内核点子,还是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塑造。
李兴春:标准的答案当然是既侧重内核点子,也侧重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塑造。但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是宁愿舍内核点子,也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要把人物塑造好。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小说还是要讲故事。现在很多科幻小说都不好好讲故事了,似乎讲故事不时尚了、不高雅了。也许我的感觉不一定准,我一直觉得科幻小说有一种向纯文学靠拢的趋势。我不认为这是科幻小说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写得好的纯文学作品也能让人欢喜赞叹,写得不好的故事照样让人难以卒读,但纯文学至少不应该是科幻小说发展的主要方向,科幻小说甚至所有小说都应该回归通俗故事的本源。
星海:很多作者刚开始写作时都有各种问题,你能给他们一些实用的建议吗?
李兴春:建议谈不上,可以互相交流一些心得。这也可以接着上一问的话题,如果你有一个自己想出来的好故事,大家听了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哈哈一笑的,那么你就应该把它写成小说。如果你的这个故事还能结合上一个新鲜的科幻内核点子,那么你就应该把它写成科幻小说。如果既没有好故事也没有新点子,只是能用优美的词语、淡化的情节表达你的某种思想或情感,思想可能很深沉,情感可能很细腻,但都最好不要写成小说,可以写成诗或散文。
星海:你最喜欢谁的科幻作品?它对你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
李兴春:我阅读一向只注意作品本身,不注意作者是谁。名作家好作者也会写出差劲的作品,而网络上一个草根写手可能不经意间却会晒出惊艳之作。所以我喜欢的科幻作品虽多,佩服的科幻作品也多,但都像“对事不对人”一样,是只对作品不对作者。对我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也往往是一些无名作者的不受关注的作品,记得我小时候在《外国小说》杂志上看到一篇法国小说《爸爸》,作者亚历克塞基,译者任可,小说中运用的叙述性诡计使我深受震撼,至今难忘。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完全可以归类为科幻的“心理学幻想小说”,描写的恰好是科幻作者多少都有的拒绝长大成熟的“彼得·潘心理”。现在我在网络上都搜不出这位法国作者亚历克塞基是何许人,更别说能看到他的其他作品。可能也是前面说过的我那种孤僻的禀性让我总是关注这类默默无闻的作品,但我确实从这类作品中获益良多,并且至今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毕竟我们是在读小说,不是在追明星。
星海:目前只看过你的中短篇,你有长篇的写作计划吗?
李兴春:原来计划过很多,有些已经写了一部分,结果总是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客观原因不说了,重点是找找自己的主观原因,还是因为长篇耗时久耗神大,自己又是业余选手,缺乏职业精神。很羡慕那些每日更新洋洋万言的网络小说高手,人家怎么就有那么多可写的?现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想法也逐渐趋于现实了,虽然有一部勉强可称为经济学幻想小说的长篇作品在写,但按前面的侧重故事情节的标准来说,它的知识性要大于故事性,所以能够写出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长篇科幻小说,仍然是我努力的目标。这样的作品不需要多,一两部就够了,反正多了也没时间写。比如我计划过写长篇“国学幻想小说”,传统国学中有科学价值的成分是值得写成长篇科幻小说的,但写着写着发现国学中非科学的成分还是比科学的成分更有故事,要写故事还是写成玄幻小说为好。就算现在科幻的政策放宽把很多玄幻小说收容进来,也只能属于软科幻。我自己还是希望能写一部长篇的硬科幻,这里的硬科幻除了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硬科幻内涵外,还指一种硬骨头的硬气的硬科幻;硬科幻小说还应该是一种有骨气的小说。它的硬对作者来说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硬;对某些读者来说,是格格不入、要多嚼几遍才有味的硬。
星海:科幻影视也是科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对科幻影视有什么偏好?对中国科幻电影有什么期待?
李兴春:就比如到内蒙古不看草原,到海南岛不看大海,看科幻不看宏大的场面和千奇百怪的事物,等于是白看;因为宏大场面和奇怪事物天然就是科幻影视的标准配置。我偏好的也是这种宏大场面和奇怪事物的科幻影视,但还是和科幻小说一样,科幻影视也要讲故事,故事讲得不好,宏大场面和奇怪事物不能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那也只是一片游离的背景,是一种空洞的华丽;这样的影视作品再多也只是虚假的繁荣。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我觉得不用担心它缺乏展现宏大场面和奇怪事物的技术能力,它缺的还是讲故事的艺术能力,更缺的是通过故事自然而然地表达一种新概念、传达一种新思想的能力。所谓新是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才叫新。别人想到的你做到了,都不叫新。何况我们的科幻电影还是别人想到了也做到了的,再重复想一遍做一遍,即使比人家做得稍好,即使做得也很不容易,对这样的科幻电影也是不值得期待的。
星海:数学科幻这种题材到目前来说都是比较稀少的,你认为数学是人类认知和描述世界的客观存在还是局限于人类感知的主观工具?
李兴春:这个问题从专业角度来说显然已经超过了我的知识水平,但我还是可以从科幻的角度来试着回答一下,也就是说回答的不是科学中的数学而是科幻中的数学。对科幻中的数学来说,数学是真实的独立的客观存在更能吸引人,所有数字或运算符号等等都是像沙子石头墙壁地板一样的实体,更便于人们形象化,这其实也是早已有之的柏拉图主义数学观。但科幻中的数学也可能只是人类感知外界的无形工具,数字或运算符号等等只是人类大脑抽象和想像出来的概念,没有实体。通过它人们能对外界事物说出个一二三,分清了长宽高,但它并不属于外界事物之列。科幻甚至还能提供第三种看法,这第三种看法更有趣而不一定更正确:数学的数字或运算符号等等既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主观想像的概念,而是介于客观存在和主观想像之间的事物和概念的某种混合体,大致可对应哲学和逻辑学上的“司各脱概念”;并且是量子叠加或量子纠缠的。也就是说,主观想像的数学一旦用来认知和描述了外界事物,它就从量子叠加态退相干为经典态,同样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存在的数学一旦被人类大脑认知和描述,它就从经典态叠加纠缠为量子态,同样成为了主观想像的概念。这三种看法到底哪种是对的?科幻不必回答,而科学可能也无法回答。
星海:小科幻已经走过了快六个年头,“千里码”也进行了四年,你对小科幻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兴春:我想说的只有敬佩和祝福。这世上有一些人沾过科幻的光,吃过科幻的饭,包括我在内,虽然我的沾光只是像秃子一样借到月亮的一点微光,吃饭也只是蹭到几小口科幻的软饭,但我们并没有对科幻付出相应的回报,没有为科幻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我敬佩的是小科幻能为理想坚持这么多年,我祝福的是小科幻不要像我们一样只想着沾科幻的光,而是要让前景暗淡的科幻本身重发光,并且大放异彩。我祝福小科幻的平台上能不断发掘出更多好作者和好作品;这些新一代的好作者将不会再像我们一样吃科幻的软饭,而这些好作品也将是我前面说过的有独立自由见解的有骨气的硬科幻作品。
星海:多谢对小科幻的祝福,也希望我们能够早日看到你的长篇硬科幻小说。感谢接受小科幻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