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营商环境迎“国考”,长沙凭什么脱颖而出?

长沙观察 2019-11-08

今天,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北京举行,长沙市作典型发言,“惟有包容才能开放、惟有普惠才能公平、惟有创新才能进步”的“三个惟有”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肯定。

现场:“三个惟有”闪亮全国


据了解,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全国40个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市发改委具体组织实施,18场专业指标填报,16家牵头单位,涉及39个市直部门,总计前后方800多人次“参战”。雨花、开福两个参评样本区、相关区县、园区大力协同、前后方支撑,全体工作人员努力拼搏,顺利完成赴京现场集中填报任务,真实、准确、全面地向国家提交了营商环境指标测评长沙答卷。

受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忠雄委托,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营商环境优化年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小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

“长沙在40个参评城市中作典型经验发言,体现了长沙近年的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文斌介绍,“包容普惠创新”是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涉及创新创业活跃度、人才流动便利度、市场开放度、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率和综合立体交通指数,能全面评判出城市的营商环境。

经验:全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2019年是长沙市“营商环境优化年”,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亲自挂帅,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从企业最急的事着眼、群众最盼的事着手,力推效能提速、实体经济降成本、企业家权益保护、政策落地四大专项行动,通过务实的“硬措施”,打造最优的“软环境”。


具体而言,抓效能提速,企业办事更加方便,推进就近可办,加快实现“一张表、一站式、零费用、一日一次办结”,实现2个工作日内办结零费用。抓成本降低,企业发展更有动力,减税降费效果明显,要素成本有效降低,用工成本持续下降。抓权益保护,企业经营更觉安心,进一步通畅诉求渠道,制定长沙市政企常态化沟通制度,健全保障机制,研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领域的重大维权案件。抓政策落地,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深入拓展惠企服务,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和资金申报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优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浓厚氛围。

思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这次长沙市包容普惠创新这一综合指标作为典型经验发言,反映长沙近年来营商环境优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但通过国家评价,同时发现在其他领域与北上广深及沿海发达地区先进城市仍然存在距离,要对标先进,持续改进。

一是不评不知道,一评吓一跳。过去一些行业和部门认为自己是全国领先的、外地都来参观学习的,这次却在全国城市的坐标系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的身高和体重,找到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二是营商环境不是自己说好就好,而要群众、企业说好才好。评价权在办事群众和企业,一定不能自娱自乐、自以为是,明明不好却自我感觉良好。三是评价既是对营商环境的“全面体检”,也是干部思想观念、专业素质的“智商测试”,需要建立一支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干部队伍。



 典型发言原文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
中共长沙市委 长沙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7年GDP过万亿后再出发,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长沙以迎接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为契机,将2019年确定“营商环境优化年”,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始终。从企业最急的事着眼、群众最盼的事着手,力推效能提速、实体经济降成本、企业家权益保护、政策落地四大专项行动,以群众和企业感受“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为标准,通过务实的“硬措施”,打造最优的“软环境”,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优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具有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地。

1、搭平台,筑链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长沙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市、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激发出创新创业不息的活力。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密集出台科技创新“1+4”、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知识产权12条,覆盖创新创业全要素,形成了降成本、促创新、揽人才、强产权的创新创业政策闭环。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四个一”(一张表、一张网、一个厅、跑一次)、“四个办”(网上办、就近办、减证办、帮代办)等举措,市区两级实现创业“零门槛”和企业注册“零成本”。大力培育安全、方便、时尚的“夜间经济”,设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延伸至凌晨2时不缺位,拉动消费升级、增加社会就业。创设长沙经理进修学院,每年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解读、培训。目前全市市场主体突破百万,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1226,市场主体密度居中部城市第一,其中雨花区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超过1803户。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依托湖南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及四所“双一流”高校,打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推动83家国家级、574家省级技术平台共建共享,引进美国、以色列、意大利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长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基本形成知识动态溢出、技术高效扩散、成果持续转化的良好形势。近三年,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年均增长近40%。2018年,全市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占全国总数的7.6%。三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产业价值链思维”,依托5个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和8个省级以上园区发展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客商库、项目库、资金池、人才池,瞄准关键紧缺环节,精准强链补链延链。全市财政科技资金年度投入产业发展20亿元以上,八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四个成为千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过万亿,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2%。

2、拓视野,促合作,增强对外开放动力。对于不靠海、不沿边的长沙来说,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更是内陆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法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和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长沙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担当全省开放崛起排头兵。一是提升“引进来”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长沙市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现行开放型政策不相符的文件,解决外企发展难点,保障外商企业合法权益。健全“周调度、季通报、项目观摩、履约调度、考核评价”招商工作机制,加大境外招商力度,组织开展各类产业招商活动,为境外投资商来长兴业牵线搭桥。近年来,先后引进德国大陆、索恩格、卓伯根、荷兰夸特纳斯、壳牌、瑞典宜家等境外世界500强或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进驻,蓝思科技、博世汽车等深耕企业持续加大在长沙的投资力度,湖南第一高楼九龙仓开门营业。二是提高“走出去”能力。制定开放型经济“2+4”政策文件、外贸扩规提质“1+10”行动方案,积极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优化服务水平,全力推进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湖南高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法务、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成为“走出去”的典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下,长沙外贸实现逆势增长,增速保持40%以上,稳居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首位。三是营造“留得住”氛围。围绕人才政策22条,出台了五大人才工程实施细则和27个配套办法,形成了“1+5+27”人才政策体系,构建了一个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的完整链条。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人才服务窗口和人才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人才购房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实施长沙人才绿卡,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围绕22条优势产业链人才需求,建立人才对接平台,助推企业精准靶向引才,近两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余万,累计发放人才奖补资金近12亿元,在近年全国城市人口净流入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排行榜中均稳居前三。创新开展技术工人购房贷款利息补贴政策,帮助技术工人落户长沙。探索“企业办校”“引企进校”“学校办企”等六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保障技能人才满足产业链需求,已吸引三一重工、奔驰汽车、联想集团等120家企业深度参与。

3、提质量,惠民生,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让长沙连续11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使长沙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行有所便、活有所乐。一是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全力推进教育改革,率先在全国推行公办学校教职工备案制管理改革,落实“同城同类同酬”,出台《长沙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对优秀毕业生、优秀骨干教师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出台国内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招生改革文件,严禁公办中小学校择校招生,实现全市公办学校“零择校”,中小学招生入学改革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全市14.5万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0%应读尽读。积极推进学校学位扩容,近三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万余个,大班额全部消除。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全面深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打造“15分钟就学圈”,保障教学均衡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破解“择校热”难题,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2018年长沙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2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居全国前列;城区优质中小学校比例达7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以上,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案例。二是完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可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就医服务圈。为解决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盛誉的湘雅医院“停车难”问题,基层街道创新服务,整合周边停车资源共享,医护人员让车位给病患,有效缓解就医群众停车难,并在全市复制推广。2018年长沙人均预期寿命近80岁,荣获社会资本办医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国家首批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和全国首批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市等国家级荣誉。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降低开办养老机构的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释放了市场的活力,形成全市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大小机构协同发展、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格局。2018年底全市有养老机构187家,农村敬老院101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01个,总床位达4万余张。四是全面落实“房住不炒”。先后出台多项楼市调控政策,降低财政对土地的依赖,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不到4成,让长沙成为炒房客无法来、不愿来的城市。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目前均价在1.1万元/㎡,成为吸引青年人才安家落户、创业的“名片”,连续三年新增人口20万以上,居全国城市前列。2019年上半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显示,长沙以6.4的比例在所有城市中最低。五是建设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构建高铁、地铁、城铁、有轨电车、磁悬浮、城市公交“六位一体”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长沙被选为国家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和国家首批物流枢纽。骨干路网日益完善,高速公路覆盖成网,全市所有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实现高铁与航空的实质性无缝对接,有效构建“空铁联运”一体化网络。深入实施“三干两轨四连线”工程,推进长株潭融城步伐,以长沙为中心覆盖“3+5”城市群的90分钟交通圈加快形成。依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加快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全面辐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核心腹地,连接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网络,是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东盟十国27个城市通航的机场。立足长沙港打造湘江——长江黄金水道进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中欧班列通江达海。六是成功创建“公交都市”。长沙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 54.2%,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比重达到100%,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超过 50%。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建成TOCC智慧交通大脑,为市民提供精准、及时、个性的出行信息服务。七是全力打造“魅力长沙”。作为坐拥“山水洲城”美景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屈贾之乡”、“伟人故里”、“革命圣地”,长沙将区域内的岳麓山、橘子洲等核心文化旅游景区全部对外免费开放,体现城市胸怀。改造新建湖南省博物馆、“三馆一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铜官窑古镇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培育了电广传媒、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产生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文化领域;打造了首家国家级视频产业园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获得了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东亚文化之都、“未来文化城市”金奖、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各项荣誉;率先对街头艺人颁发许可证进行规范管理,把街头艺人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打造金鹰电视艺术节、全民阅读活动和以“春•读山、夏•听水、秋•亲洲、冬•恋城”为文化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全方位满足居民各类文化需求。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道”(15 分钟步行生活圈;停车场、农贸市场;人行道、自行车道、历史文化步道)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节活动,多措并举打造快乐长沙。

4、优环境,重生态,彰显绿色发展魅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打造绿色长沙,“星城美”、“城市绿”、“长沙蓝”成为常态,森林覆盖率达54.9%,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先后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克服“马蹄形”地形结构等先天不利因素,出台“1+12”系列工作方案,实施“六控”、“十个严禁”等综合措施,在严控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强化扬尘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累计完成整治改造排污企业2000余家,城区公交全部实现新能源化,查处高排放车辆14.39万台,实现扬尘监测智能化、监管执法全覆盖,空气优良天数不断增加,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巡查机制,做到河长巡河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建成区实现旱季全截污,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区污水处理率为98.33%,成为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编制《长沙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20年)》,建立《长沙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通过VIP+n修复治理技术模式、治理式休耕、“休耕+春季深翻耕+水分管理+秋冬季旋耕+绿肥”模式、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方法,有序推进重金属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2018年长沙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66.8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四是大力开展造绿行动。强力实施出入城口绿化提质、中心城市(街景)增绿、立体绿化建设等绿色城市十大工程,积极开展三年造绿大行动,环城绿带生态圈、磁浮生态绿带走廊、“一江八河”水系绿化、最美绿色通道等一大批贯穿城乡的绿带绿网相继建成,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加强绿心保护,工业企业全部退出,“千园之城”建设加速推进,“炎日不惧晒、小雨不湿身”的林荫路网逐渐成型,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围墙全部拆除,“出门能见绿、随处可观景”成为常态,绿色成为长沙的底色、幸福的亮色。

惟有包容才能开放,惟有普惠才能公平,惟有创新才能进步。长沙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打造包容普惠创新的新热土,不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湖南日报、长沙晚报  编辑:宝珠)

大家都在看


注:如需转载,请与观察君(ID:hncstv)取得联系。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长沙观察”


在看点这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