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 |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邓涛涛, 胡玉坤等 旅游学刊 2021-09-22


编者按


曾几何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度红遍网络,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我们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又如何能够实现旅行自由呢?旅游消费不仅受到闲暇时间的约束,还与其他所有消费一样,受到可支配收入的约束。传统的消费理论并不区分收入来源结构,很自然地认为,理性人的所有收入都是打通使用的,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然而,基于对人类真实消费行为的考察,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对不同来源收入并非完全打通使用的,而是会分别建立一个虚拟的“心理账户”,采取不同的预算支出规则,从而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打个比方,一个农村家庭,辛辛苦苦种田、打工赚的血汗钱和家里祖上荫佑获得的拆迁款,拿出来追求“诗和远方”的边际比例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本期佳文正是试图从理论上设定、并利用微观数据从经验上验证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心理账户”效应。一篇成功的经济学论文往往是述说了一个好的故事,欲知这个故事的详情,且看作者的感言以及链接的原文。


——本期责任编辑:罗浩



1

作者简介

邓涛涛(1981—),男,河北廊坊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deng.taotao@mail.shufe.edu.cn。

胡玉坤(1992—),男,河北邢台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Email: hyksufe@qq.com。

杨胜运(1994),女,湖北恩施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发展;


马木兰(1983—),女,江苏盐城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发展与规划、演化经济地理学、旅游经济学。



2


选题背景


保障和促进以民生为导向的居民消费需求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要内容,其中旅游消费被视为民生需求最集中、民意关注最广泛的消费领域。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进一步释放国内旅游消费潜力已成为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关键举措。尤其步入新世纪以来,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极大激发了居民旅游消费热情,甚至一度成为引领世界抵抗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新浪潮的关键力量。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使得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是全球经济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标志。在保障和促进旅游消费总需求的同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还应致力于克服新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即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旅游需求旺盛的城镇家庭相比,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旅游消费仍远未达与其收入增长相匹配的预期水平,存在明显的收入-支出缺口。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可能由收入结构失衡所导致,包括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收入失衡以及要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家庭收入结构失衡,而后者则多被忽略。面对我国农村家庭旅游消费与收入增长不匹配的事实,以绝对收入假说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理论难以突破消费者完全理性假设的桎梏。因而,亟需从非理性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视角提供理论支撑。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长期致力于“反常及非理性经济人行为”研究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其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为解释我国农村家庭在旅游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账户理论修正了财富和收入的强替代性假设,强调消费者通过潜在的自我控制将不同来源收入分类管理,进而产生不同的消费和储蓄倾向。为了验证我国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的心理账户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从微观家庭层面检验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家庭旅游消费倾向的差异化影响。 

3


研究发现与启示


在旅游消费需求富有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假设下,本文首先基于心理账户理论框架构建非替代性收入的旅游消费函数,在理论上证实了家庭旅游消费行为的心理账户效应。基于此,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事实,进一步发现农村家庭旅游消费的心理账户效应比城镇家庭更为显著。这为深化我国农村要素市场改革,拓宽农村家庭收入渠道提供了政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以及较大的旅游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农村家庭在旅游消费决策上更倾向于将不同来源收入的“机会成本”和前期投入考虑在内,进而在不同类别收入之间形成差异化的预算管理规则,造成不同来源收入之间在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上的明显差异,即产生“心理账户”效应。在二元经济结构环境下,我国农村家庭更倾向于将“机会成本”更高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用于旅游消费,这符合心理账户理论中的财富非替代性的关键假设。此外,我们考察了经营方式、教育程度和子女年龄三种农村家庭特征对旅游消费心理账户的差异化影响。相对于其他经营方式的家庭,务农家庭在旅游消费上的“心理账户”效应较弱,这主要由于务农家庭收入预期不确定性造成较大的旅游消费弹性。随着户主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农村家庭旅游消费的心理账户效应更为强烈,这可能源自教育经历对消费者“自我控制”的强化。子女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农村家庭在旅游消费上表现出更显著的心理账户效应。该年龄段是子女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此时农村家庭会面临较大的教育成本和精神压力,因而在旅游消费上的收入弹性较大。

本文是作者团队将行为经济学理论框架用于旅游经济研究的一次尝试,投稿过程受益颇多,审稿专家和学刊编辑的建设性意见为该研究提供了关键启发,也极大提升了作者继续深耕旅游经济和旅游消费者非理性行为领域的动力和信心。期待与学刊及学界同仁的交流与探讨,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引用本文


邓涛涛,胡玉坤, 杨胜运, 等.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J]. 旅游学刊,2020,35(1):47-62. 

DENG Taotao, HU Yukun,YANG Shengyun, MA Mulan. Sources of income,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demand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 Evidence from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2020,35(1):47-62.



责任编辑 || 罗浩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副教授
责任校对 || 吴巧红
技术编辑 || 郭秋琪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本科生

图片来源 || 

www.pexels.com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cutj/mobile/index.html







往期佳文

◣佳文速递 |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

◣佳文速递 |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