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谈 | 张朝枝:“十四五”时期旅游教育基本背景及其发展路径思考

张朝枝 旅游学刊 2021-09-24


一、“十四五”时期旅游教育的基本背景
1.  中国教育现代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先后颁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在科教与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安排,参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国家现代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中考虑我国教育定位,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定位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对未来中国教育给出了明确定位与新的要求,即立德树人是基础工程,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落实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这一定位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教育的总体背景。

2. “双一流”建设推动旅游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背景的变化,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旅游发展驱动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阶段(1979—200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旅游业快速增长,一些外语类院校积极响应需求,培养了一批我国早期的旅游行业精英。第二个阶段是高校扩招与产业扩张背景下的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阶段(2000—2015年),在此阶段初步完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4个层次的培养体系建设,使我国旅游教育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第三阶段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阶段(2016年至今),以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为标志,我国旅游教育进入提质转型期,不同类型的旅游院校、系(所)专业或者关停并转,或者国际化突围,开始重视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特别是自2019 年“双万计划”启动以来,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这一特征仍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教育的基调。

3. 基于文化自信的文旅融合成为旅游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2018年4月,国务院批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并明确指出其目标是“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革命精神传承”。国务院随后在2018年10月8日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2018年1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中强调, “促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文化项目”,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了文化和旅游部门践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举措。过去两年的实践中,文化和旅游业逐步融合,并不断出现新技术应用、新模式运营、新业态呈现的趋势。这些趋势可能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4.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旅游教育带来新挑战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主要面临外部需求不足和内部动能不强两方面问题。外部需求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早期人口红利和高速城镇化导致旅游服务业人力供给过剩而工资过低,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二是过去10年资本运作与地产运营模式盛行导致旅游业泡沫化发展,资本精英受追捧而潜心品质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上升空间。内部动能不强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不成熟导致旅游教育知识体系内省能力不强;二是旅游学科地位不高导致旅游教育师资竞争力不强和提升空间受限。过去40多年中,旅游业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产业和最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的产业,给中国旅游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随着全球化形势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无论是我国旅游人口的流动,还是旅游资本的流动,都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旅游业发展环境也必然会受到相应影响,旅游教育也必然需要对大环境进行响应。这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教育所处国际环境的基本状态。

二、“十四五”时期旅游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优化旅游教育的结构层次
从教育层次上看,我国旅游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5个层次。从目前在校生规模来看,本科教育与大、中专职业教育的规模基本相当,但从全球旅游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应进一步强化金字塔式的旅游人才培养格局,特别是减少研究导向的本科教育规模,增加应用型本科教育或新型职业教育,支持一部分院校结合学校优势建设特色旅游教育,如师范大学以研学旅游为特色、林业院校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体育院校以体育旅游为特色等。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校企结合,培养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专门人才。鼓励发展企业大学、网络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使旅游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更符合产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高校办学规律,从而实现旅游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校企联合,继续教育多样化、终身化。
2. 进一步调整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
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营与管理,鉴于全面恢复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大背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必然增长,与此同时,旅游的事业功能属性也在不断加强,相应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也在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进一步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求。此外,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也应该与研究生学位的学科调整一致,在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经成为一级专业目录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将旅游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既有利于丰富与夯实旅游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与发展,更是“双一流”背景下真正实现旅游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支撑。


3. 进一步规范旅游管理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决定教学专业属性特征和人才培养基因的关键要素。在过去20年旅游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也由于对课程体系的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虽然同为旅游管理专业,但各类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甚至连一些共性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都没有,更不谈在同样课程名下课程内容的差异。在“双一流”建设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共性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充分考虑文化和旅游融合对相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使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特征更加鲜明。

4.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管理国际办学模式
近年来,旅游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办学成为部分院校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但基本上以中美、中英、中澳合作为主,以把学生送出去为主。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旅游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要更多地与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开展旅游合作办学,既要吸引留学生来我国,也要将我国的旅游教育师资送出去,让旅游教育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作者简介:张朝枝,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本文


张朝枝. “十四五”时期旅游教育基本背景及其发展路径思考[J]. 旅游学刊,2020,35(6):12-13.




图片来源 || pic.sogou.com
责任编辑 || 宋志伟
责任校对 || 漆香池
技术编辑 || 耿悦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